21世纪中美竞争是人类社会的主轴事件之一,而在评估这场竞争的胜负时,有很多关键的变量,譬如人口,科技,组织能力等等。 其中中国在组织能力和人口方面相较于美国是有优势的,而在科技方面,对于美国来说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因为美国的人口仅有三亿多,在全球八十亿人口中仅仅占到大约4%,而美国能以4%的人口成为全球霸主,对于其他96%的人口有着超凡的影响力,其最终的核心因素还是科技方面的领先。 关于美国的科技创新为什么领先这方面,之前我写过一篇读后感,就是读76年前的《科学:无尽的前沿》报告,从美国科技爆发产生的一些感想,而在另外一本书《美国创新简史》里面,同样有很多有趣的内容,这本书是美国麻省理工的两个教授乔纳森克鲁伯和西蒙约翰逊写的,他们在书里介绍了美国实现科技创新领先的关键举措以及面临的挑战。 这本书我会在后面写一个读后感,我们可以从美国人的视角来看他们如何评价自己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我觉得美国人或者说西方人,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一个很大的可取之处,就是非常重视建立起商业循环或者说是利益循环的重要性。 商业循环的重要性,这点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面也提到过:从一件小事看半导体产业链的国产化。 尤其是当私营企业缺乏投资动力的领域,他们就动用国家的力量启动大型计划。如下图,在1940年的时候,美国在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基本上花费为零,到1943年,这项工作耗资7700万美元,1944年大约跃升10倍,达到7.3亿美元,1945年达到峰值8.59亿美元。曼哈顿项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科学项目之一,在鼎盛时期,这项工作雇佣了13万人。 总之,要激发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投入到科技研发,首先是要发现和创造需求,这个需求可以是来自市场(企业和个人消费者),也可以是来自政府的投资。 政府创造的需求与市场的需求,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有意思的是,在美国人写的这两本书里,我发现不同的美国作者都在强调国家主导的科技计划投资的重要性,我想可能这是因为在美国,市场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市场商业循环的建立已经非常成熟的缘故。 这和我国是刚好相反的,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存在的情况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私营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主要是依靠国家主导的投资来促进科技进步。但不管是市场还是政府投资,共同点非常明显,其核心都是通过创造需求来拉动经济和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当美国人1946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时,它的用户是美国军方,为了在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而成的,这台计算机占地面积高达170平米,重量达到30吨,而运算次数只能达到每秒5000次。 和美国人相比,我们的电子计算机事业起步也不算太晚。195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无线电厂根据苏联提供的资料,制造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3机,并在第二年制成了104机,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1万次。《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时开展计算机研究是为了"两弹一星"工程配套的。 可见不管是四十年代的美国,还是五十年代的中国,研制本国第一代计算机的目的都是军用,也都是通过国家的投资来拉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到了1965年,我国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第二代通用数字计算机——109乙机,它也是中国的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数字计算机。之所以叫“第二代通用数字计算机”,是因为第一代指电子管计算机,第二代指晶体管计算机,第三代指集成电路计算机。 109乙机运算速度,定点操作为每秒9万次,浮点操作每秒6万次,所用器材全部都是国产的。与前年(1963年)研制的119型电子管计算机相比,不仅速度有所提高,机器的器件损坏率和耗电量均降低不少,计算机的平均连续稳定时间也有延长。像天气预报初始方程等比较复杂的算题,在119机上易出错,在109乙机上则比较顺利。 而为了制造该计算机使用的晶体管,我国还专门为此在中科院物理所内成立了我国第一座半导体工厂—109厂(注意晶体管也是半导体),该计算机为国防科委抓的重要研制任务,为氢弹的研制作出了贡献。可见在此时我国信息科学的发展主要还是靠国防项目的投资拉动。 而在1973年8月26日,根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中国计算机技术进入了第三代,也就是集成电路计算机时期,集成电路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芯片。 从时间上看,在"两弹一星"这样的国家国防工程拉动下,我国的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看起来似乎也不算太慢,而且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半导体工业也开始建立了,但实际上背后在发展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工业的基础环境和美国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可以看下太平洋对岸美国的情况。 1/ 从国防需求扩大到各行各业企业的需求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1964年4月7日,IBM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集成电路的通用计算机IBM 360系统,并在1965年开始出货,跟我国在七十年代初研制成功首台集成电路计算机相比,我国落后的时间看起来也还是在10年以内,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IBM在360系列做出了一个高明的设计,改变了以往一个型号的计算机用一个操作系统的局面,而是整个系列除少数型号外,从小到大,从低性能到高性能,都使用相同的OS/360操作系统。在IBM的360系列发布之前,不同大小的计算机都有自己的指令集和操作系统,这意味着每台计算机上面的应用软件都是专用的,无法安装使用在另外一台计算机上。 或者说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专门为客户定制的,毕竟当时都是大型机,单价高,动辄几百万美元甚至更贵。用户要想性能升级,除了购买硬件之外,还必须重新购买和编写所有的软件,360系列使得客户可以使用更便宜的型号,然后随着需求的增加升级到更大的系统,而无需付出重写软件的时间和费用。这种灵活性大大降低了进入门槛。 试想一下你公司所有的软件都是基于windows的,如果因为现有的硬件性能不符合要求了,购买新的硬件就必须换成另外一种操作系统,那么所有的应用软件都需要重新部署和适配,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甚至两台计算机之间都无法实现软件兼容,这种高昂的成本使得许多公司根本不会购买计算机。 正是有了这样的变革,使得IBM的360系列大受欢迎,应用在了美国的各个行业,包括航空在线票务系统,阿波罗登月等等。 360系列其中昂贵的型号能卖到几百万美元一台,而便宜的型号例如IBM 360 model 30,该型号和model 40一起是最受欢迎的型号,销量占比过半,其指导价格就是13.3万美元一台,IBM还推出了租赁服务,使得企业可以以月租的形式租用这些大型计算机。 在IBM的官网上,提到360系列的总价从13.3万美元到550万美元不等,但是月租却可以便宜到2700美元到11.5万美元。 System/360 monthly rentals will range from $2,700 for a basic configuration to $115,000 for a typical large multisystem configuration. Comparable purchase prices range from $133,000 to $5,500,000.IBM Archives: System/360 Announcement 1965年下半年该系列首次出货,在1966年360系列就实现了单月销量过千台。 中美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在此时就已经出现了重大的不同,在六十年代,美国各行各业的商业公司已经成为了美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下游需求方,这么一大庞大的市场加入进来,形成了美国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尽管我国在1973年成功地通过"两弹一星"工程配套研制出了第一台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但是此时不仅是在时间和技术上落后了美国,而且在发展路径上已经被美国甩在了后面,仅仅依靠国家工程的拨款,不足以支撑我国计算机技术缩短和美国的差距。 IBM在官网上写着:1964年4月IBM发布360系列时,多达10万名商人从美国165个城市赶来参加发布会。 More than 100,000 businessmen in 165 American cities today attended meetings at which System/360 was announced. IBM的360系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5年交付了668台,到1966年底共交付了7700台,而IBM的营业收入,从1964年的32.39亿美元增长到了1971年的82.74亿美元,占到了美国商用计算机市场的70%,成本的下降也带动了美国商用计算机市场规模的快速发展。
2/ 从硬件需求扩大到对软件的需求
在1969年,由于IBM在美国通用计算机市场份额过高,在美国政府反垄断的压力下,IBM决定实行软硬件解绑,率先推行软件和硬件分开定价销售,这种压力下的商业模式创新使得软件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软件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高利润行业,创造了巨大的需求。 也正因为此,到了七十年代,美国开始涌现一大批软件公司。业务涵盖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以及各种游戏制作等等。我们今天熟知的微软公司就是1975年成立的,而Oracle公司则是1977年成立的,由于美国在这方面的世界影响力,也影响到了全球软件产业的发展,著名的德国SAP公司是1972年成立的,由IBM德国分公司的员工离职创立。 1970年美国软件产品与服务的收入还只有25亿美元,到1980年上升到180亿美元,到1988年更是增长到了680.5亿美元(数据来自CBEMA,Computer and Business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越来越丰富的应用软件,又拉动了硬件的销售,给人们购买计算机,游戏机等电子设备提供了消费动机,由此,大幅促进包括芯片在内的计算机,游戏机硬件技术的发展。 https://www.merit.unu.edu/publications/rmpdf/1995/rm1995-00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