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民: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

智能制造IM 2023-01-16 20:00

来源:智能制造随笔

导读:年之痒,在新的年份到来之时,是时候需要做一些反思和判断了。

自从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及智能制造、CPS、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数字化转型等持续波澜迭起和深入推进,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辨析已经非常的丰富了,时间上也已经有7年了,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七年之痒,在新的年份到来之时,是时候需要做一些反思和判断了。

1)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美好追求与落后的供应能力与水平仍然是尖锐的矛盾
需求侧其实是很清楚的,而供应侧则需要继续发力。对标企业的需求侧需求,想要解决问题,提升效能,其实是需要供应侧一种系统工程上的整体提升。
政府的声音和导向是非常明确的,但是标准和协会两个方面,面向企业类型或者说行业的最佳实践方面的推进组织等,其实是相对薄弱的,或者在形成合力方面开始继续努力。或者换一句话说目前主要来说还是企业和供应两者之间的自由博弈,并且一定程度上处于过于散漫的局面。标准的严谨性和可落地性以及对于企业和供应商的约束性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协会可能更多偏重于事务性方面的组织工作。
供应侧能力与水平的不足,也是很多企业想着自己投身自身数字化规划与系统开发实施方式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姑且不论结果的好坏吧,这恐怕也是一个无奈之举。
2)先期发展或者宣传的标杆示范企业,对后进发展企业的带动作用仍然存在很大不足
总体而言,所有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成功的,但实际上可能未必。我们习惯于过度宣传,形势大于现实还是挺严重的。
不可否认,一些标杆或者示范,还是有一些亮点可以借鉴参考的,但总体而言还是偏重于“点”上面而不是模式上面的最佳实践,尤其在企业类型或者行业特点方面的体现,就有点乏善可陈了。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所谓先富的底气不足或者说能否经得起考验,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管是在知识供应还是优秀经验的总结推广方面,我们做的还是少了些。这就导致后进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很多可能还是白手起家,相似的教训一直在重复。
3)数字化补课一直在路上,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极其突出
笔者这些年也接触和参观了很多企业,甚至有些企业都是宣传上数字化转型效果很好的,总体感觉在应用深度方面来说更多的还是围绕着信息化在打转,或者说数字化补课一直在路上。再换一句话来说,更多的是将现有的工作计算机化,或者说将历史的工作计算机化。
受外在的宣传影响或者信息化部门获得可容易获得的业绩的角度出发,偏表面的工作我们其实已经做了很多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企业运行效能效益的促进,在认识上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虽然一直在做事儿,虽然一直在摸着石头,但,缺乏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尤其是将后续的深水区完全的不触及或者说扔给后来者。甚至对于某些企业来说,虽然尝试做了很多事,但事实上的本质还是空白,这几年甚至这么多年,可能只是赚了一个吆喝。
…………………………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王爱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化制造研究所,长期专注从事APS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实施应用。

2023第二届中国标杆智能工厂评选启动

切勿错失参评良机

长按二维码看详情
在线报名

智能制造IM 智能制造IM是e-works数字化企业网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湖北省人工智能学会共同打造,为您带来智能制造领域前沿的资讯、技术、教程和实施案例.
评论 (0)
我要评论
0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