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气架构设计的取与舍

原创 一名汽车电子硬件工程师 2024-01-20 21:27

我理想中的电子电气架构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课题我自己思考过很多次,但是每次都是一些零散的想法,然后因为一些偶然的发现,又自己否定了自己。然后我发现这个事情就跟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相对合适的答案。


电子电气架构变革的驱动力

新技术的变革我以前也提到过,驱动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提升用户体验;二是降低整车成本。在2021年的时候,那会域控架构的汽车并不是很多,大家还是基于博世的一整套标准答案照抄,透露出来的消息大半都是3Domain+4Zonal的架构。包括目前最火爆的华为iDVP架构,以及广汽的星灵架构都是这种。那会的驱动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软件常用常新,基于SOA服务的软件架构,实现软硬件解耦,提升开发效率,怎么看怎么牛逼,完全没理由不用啊。至于降低成本,从原则上来讲是成本应该要降低,毕竟引入了区域控制器,减少了一些终端的节点,减少了整车的线束,粗略一算,好像是可以降低成本的。

电子电气架构是平台还是基础

研发的极致是平台化,生产的极致是定制化。基于我个人的这个理解,上面这种架构真的好吗?假设是理想汽车,我去汽车之家上看了一下理想L7的配置表,隐藏相同的参数后,三个配置下不同点屈指可数,分别是悬架,智能驾驶硬件(智能驾驶软件自然就不同了),还有车机系统,一共就3个地方不一样,这说明理想汽车在Zonal这块的负载基本上完全一致,平台化与定制化等效了。

假设是一些喜欢多配置让消费者患上选择困难症的一些车企,那对于Zonal控制或者连接的一些外设,就自然存在一些取舍了。假设低配的车没有座椅加热通风,高配的车有,那Zonal里面到底要不要做座椅通风加热模块的电路?做了浪费生产成本,不做浪费研发成本。

在一个独立的控制器上,如果针对车辆的不同配置会出现一些硬件冗余的情况,那就要慎重地考虑这个功能是否要做进来,或者这个功能是否要变成标配,否则很难做到研发与生产的双赢。

所以重新理解一下什么叫平台,是做一个大而全的东西,通过裁剪向下兼容?还是针对最低配置的需求做一个最小系统,通过增加配置向上兼容?其实这个也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也要根据现实情况来做决定。对于华为来说,华为的Huawei Inside模式就一定是通过剪裁向下兼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华为匹配不同车企时的增量开发内容。当然华为肯定比我聪明,这种模式带来的硬件冗余,需要车辆的高溢价能力来弥补。余大嘴也说:我们不做低端车(我也不知道他到底说没说过,算他说过吧)。

对于多配置的传统车企,是不是针对低配做最小系统,通过增加配置向上兼容更合适?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合适一点,毕竟传统车企中规划的高配,顶配实际销量很低。这种更接近生产极致的定制化能保障最大的收益。

那如果是传统车企做最小系统的域控架构,还是按照3domain+3zonal的方式,成本会低吗?那自然不会低啊。刨去座舱域控制器和智驾域控制器相对独立之外,与车身,动力,底盘等领域相关的就是一个车身中央域控的domain带着他的4个zonal小弟。这5个控制器通常是集成了哪些功能呢,无外乎就是取代传统的继电器盒子的配电功能再加上BCM、空调、座椅、网关、门模块、尾门模块之类的一些东西以及Zonal就近原则所省下的线束成本,有一些厂家可能会将温控领域的一些东西也进行集成。这些玩意发展了很多年了,价格已经从以前的脱水到烘干了,越来越低的门槛给予了整车厂物美价廉的选择。

所以电子电气架构架构究竟是做成大而全的平台还是做成小而精悍的基础?废话了以上一大堆:看情况来选择。

组织架构决定电子电气架构

在特斯拉入局以前,大家觉得域控架构是遥不可及的,毕竟在燃油车时代,我发动机就是发动机,变速箱就是变速箱,底盘就是底盘,BCM就是BCM,等等。按照这种趋势一致发展了很久,零件也慢慢趋于同质化,就像ABS、ESP等零件一样,可能博世、大陆这些巨头造出来的零件能够作为一个平台供给全世界所有的车企。但当特斯拉出来之后,好像一切都变了,博世的域控架构进化阶梯让世界上的主机厂看到了希望。国际大厂里面,第一个就忽悠到了大众,MEB平台一经推出,简直惊为天人,给了传统车企极大的信心。

于是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和新势力车企都开始根据博世的架构天梯榜来设计自己的电子电气架构,把自己往里面套。于是以前燃油车时代那种一个零件供给全国所有车企的玩法开始发生了变化。因为没有了标准答案,只给大家划了一个范围的框架,让各自有了极大的发挥空间。

以小鹏G6为例,我觉得这是一个针对小鹏体系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架构,精简,干练,从需求出发,强定制化并且自主化程度相当高。因为小鹏G6跟理想的玩法也一样,除了续航,电机数量和智驾的等级,其余与车身强相关的配置全部都是标配。所以这一套电子电气架构既是平台,又是基础。而且也并没有盲目的跟随博世的3domain+4zonal的方式,而是仅仅只做了左右两个区域控制器。将3domain中的中央车身预控功能下放到左右两个车身域控制器内部去了。极大地提升了zonal里面MCU的利用效率。

庞大接口的MCU通常对应的是强大的算力。如果zonal仅仅只是做一些IO驱动的功能,那MCU的负载率可就极其低下了,浪费严重。并且对于原本VCU的扭矩控制功能,兼并到其中一个区域控制器中,MCU核的可靠性经过长期并且庞大数量的市场验证,从我个人的认知来看,他还是要比ARM核更靠谱一点的嘛。所以我是想夸一下小鹏,毕竟在模仿特斯拉这一块,他们说第二,还没人敢说第一。但起码小鹏也并不是盲目的照搬,经过G3,P7的两轮迭代,在G6、G9上已经逐渐趋于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体系。
上图摘自“小鹏、蔚来、比亚迪、智己电子架构最新情况梳理 (360doc.com)”,如果作者介意,我就删了。

但为什么这一章要说组织架构决定电子电气架构呢?因为小鹏作为一个新势力,成立之初并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对于各种控制器的归属,有一个统一调配的大团队。能够充分调动相关控制器的合并和转移,更加的灵活,并且小鹏前期对于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一直很坚持,让他们内部团队在这块有了更快速的响应。

而对于传统的车企,各种组织架构在燃油车时代基本上就固化了。等过渡到新能源汽车,就是增加了大三电,小三电这些控制器,大家一直处于自己玩自己的状态。那么对于传统车企,对于domain的划分,可能就是在博世的框架里面野蛮生长了。

上面这个图就是极氪001的电子电气架构,相比于小鹏,在中央域控方面,就多了一个车辆动力域控,一个车身域控。而且这两个的级别是Domain级别。其实这样相比于小鹏有什么问题吗?我觉得其实也没问题,也挺好的。只是我搜不到什么更详细的信息了,不知道这个电子电气架构是属于平台还是属于基础。因为我在汽车之家上看到2023款的极氪001不同配置车型的配置真的还挺多不同的。研发成本跟生产成本应该是存在一定的浪费的。

自研OR外购

自从汽车发展进入新四化之后,各个主机厂自研的比例一直在逐渐提高。15年到20年电动化发展迅猛的时候,家家都是自研VCU软件,自研BMS软件,电机,电池的自研比例也是很高。因为每家的产品定义都有所不同,电动化的发展还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模式,外面很难买到完全符合要求的产品,只有自研才能满足快速迭代与完美契合需求的产品。

最近这几年,网联化、智能化带来的电子电气架构变革中,催生了很多新的说法,软件定义汽车(SDV)便是其中一种。汽车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可以跟随大家需求随时升级的大家电一样,丰富的生态与当时特斯拉最早提出的软件OTA升级,让大家对汽车有着苹果手机升级软件那般的期待。所以鉴于这种方式,域控架构与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带来的优势就完美地契合了这种需求,为软件定义汽车提供了一套良好的解决方案。

对于新的应用,定义好应用服务,只需要在SOA的顶层做好平台服务的定义,就能实现软件的快速持续迭代,而不用一个新功能涉及好几个控制器,软件更新和变更的节奏更快乐,代价更小了。用户通过各种设置来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千人千面,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是需要强大的自研体系来支持的。

所以如果换一种电子电气架构架构,而架构中新增的核心零部件还需要外购或者软件外包的方式来进行开发,那这种新架构带来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供应商的资源不是围绕着一家主机厂来转的,缓慢的应对方式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带来源源不断的用户升级与体验。而外购的方式,项目结束后,组织架构的变化导致没有人再去关注已经量产的项目。所谓的软件常用常用都只是一纸空谈,偶尔的软件升级也是迫不得已地修复bug而已。

另外外购意味着除了给自己企业内部用于匹配开发对接的员工支付薪酬和必要的内部开发费,还需要支付昂贵的外部开发费。而在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不给开发费,通过前期的零件均摊的方式来收取开发费,已经变成一种常态了。主机厂用这种方式将自己跟Tier1绑起来,荣辱与共,共命运,同进退。这就导致汽车行业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外购核心零件导致应对市场变化缓慢,车型竞争力不足,并且高配的车成本很高,开发费又很贵,无法应对市场的降价,企业陷入亏本,进一步降低研发投入,新产品更加没有竞争力的无限死循环中。

所以在这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真的需要相当强大的软件自主研发能力,才能撑得起应对复杂市场变化下的重担。如果一个电气架构只是依靠一个车型做到量产,而车企自己没有掌握核心的软件,当这个架构想移植到其他项目上,又要花费巨额的研发费用来做匹配,来做调教。那平台化就是伪平台化了。

舱驾一体的融合

中央运算单元作为博世架构天梯榜的顶端的存在(刨去目前还摸不着边的云计算),一直都是各大芯片厂和主机厂所幻想的终极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首先要解决的是芯片问题,前几年作为座舱和智能驾驶的战国时代,在座舱领域NXP的i.max6,8这个系列、瑞萨的H3e等在座舱领域尚有一席之地,等到高通发现原来车机就是手机的时候,高通以席卷之势迅速占领了这个市场。在智能驾驶领域,Mobileye以其超牛逼的识别算法拔得头筹,后知后觉的英伟达发现这原来是我擅长的领域,立马取代Mobileye成为当前绝对的一哥。

基于以上内容,你觉得谁会成为未来舱驾一体融合的领头羊呢?目前高通最牛逼的8295仅仅只有30TOPS的AI算力,跟英伟达已经量产一段时间的Orin相比简直没眼看,更不谈英伟达明年即将出来的Thor芯片了。好像高通取代英伟达的那一部分功能看起来遥遥无期,英伟达目前也好像没什么想法去做这个事情。

所以难道舱驾一体的最终解决方案是一个板子贴两个芯片来做电路层级或者干脆一个盒子里面放2个板子做物理层级的集成?不过事情总是朝着理想的方向慢慢发展的,可能终究有一天,会做出来兼顾豪华座舱与强大智驾的SOC芯片。

理想的电子电气架构

以上可能说了很多不相关的内容,所以最终总结一下,理想的电子电气架构总是有很多前置条件的。对于类似理想、特斯拉、蔚来这些车企,入门即豪华,关于车身的各种舒适性配置拉满,不存在高低配的车辆在这块存在差距。那电子电气架构就适合做平台化的架构,同一个系列的车完全沿用,极大的将生产成本与研发成本取到极致,而这种入门即豪华又需要这个品牌的车辆能支撑起相对应的溢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不然在人们眼中低端车的代表五菱就算做一个入门即豪华车型,可能也没有人愿意为之买单。

对于上汽、长安、广汽以及在车型配置上更贴近传统车企的小鹏这一类的车企,我个人觉得电子电气架构更应该算一个平台,对于高配置的车辆,通过在基础架构上增加配置的方式来实现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可能对于硬件成本上来说性价比更高一点。

总之,电子电气架构的设计可能牵涉从品牌定位,车型定位到销售目标各方面的思考,才能制定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电子电气架构。


总结

在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中国汽车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从2023年上海车展到2024年的CES,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在汽车发展的舞台前沿,这是一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

往期推荐

1

我所接触的国产汽车芯片厂家

2

电流检测方案的演变及BJB的兴起

3

CAN总线指定帧唤醒的硬件实现方式

4

域控时代的新兴器件-E-Fuse

觉得有用点击右下角在看    

一名汽车电子硬件工程师 发掘人人知道却又说不出所以然的问题,搞懂问题,提升自我.
评论
  •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数据库检索系统平台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数据库检索系统平台融合计算机视觉与数据库管理技术,实现智能化图像检索。以下从架构、功能、技术、应用及发展方向展开解析。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数据库检索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数据库检索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系统架构设计   数据采集层:收集各类图像数据,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6 16:02 145浏览
  •   SAR 卫星图像识别系统平台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SAR 卫星图像识别系统平台凭借独特技术优势,在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以下从技术功能、架构流程、应用案例、挑战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解析。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卫星图像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卫星图像识别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卫星图像识别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技术基础与核心功能   (一)成像原理与全天候能力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原理,突破天气与光照限制,实现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6 15:22 113浏览
  • 探针台作为高精度测试设备,在光电行业的关键器件研发、性能测试及量产质量控制中发挥核心作用,主要涵盖以下应用场景与技术特性:一、光电元件性能测试1.‌光电器件基础参数测量‌l 用于LED、光电探测器、激光器等元件的电流-电压(I-V)特性、光功率、响应速度等参数测试,支撑光通信、显示技术的器件选型与性能优化。l 支持高频信号测试(如40GHz以上射频参数),满足高速光调制器、光子集成电路(PIC)的带宽与信号完整性验证需求。2.‌光响应特性分析‌l 通过电光转换效率测
    锦正茂科技 2025-04-27 13:19 46浏览
  • 探针台作为半导体制造与测试的核心设备,通过精密定位与多环境适配能力,支撑芯片研发、生产及验证全流程。以下是其关键应用领域与技术特性:一、核心功能支撑1.‌电性能测试与分析‌l 在晶圆切割前,探针台直接接触芯片电极,测量阈值电压、漏电流、跨导等200余项参数,用于评估良品率及优化工艺设计。l 支持单晶体管I-V曲线测量,定位栅极氧化层厚度偏差(精度达0.2nm),为器件性能分析提供数据基础。2.‌纳米级定位与测量‌l 定位精度达±0.1μm,满足5nm及以下制程芯片的
    锦正茂科技 2025-04-27 13:09 40浏览
  •  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是确保芯片性能与可靠性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晶圆级测试(CP测试)‌和‌封装后测试(FT测试)‌两大阶段,流程如下:一、晶圆级测试(CP测试)1.‌测试目的‌:在晶圆切割前筛选出功能缺陷或性能不达标的晶粒(Die),避免后续封装环节的资源浪费,显著降低制造成本。2.‌核心设备与操作‌l ‌探针台(Prober)‌:通过高精度移动平台将探针与晶粒的Pad jing准接触,实现电气连接。l ‌ATE测试机‌:提供测试电源、信号输入及功能向量,接收晶粒反
    锦正茂科技 2025-04-27 13:37 41浏览
  •     今天,纯电动汽车大跃进牵引着对汽车电气低压的需求,新需求是48V。车要更轻,料要堆满。车身电子系统(电子座舱)从分布改成集中(域控),电气上就是要把“比12V系统更多的能量,送到比12V系统数量更少的ECU去”,所以,电源必须提高电压,缩小线径。另一方面,用比传统12V,24V更高的电压,有利于让电感类元件(螺线管,电机)用更细的铜线,缩小体积去替代传统机械,扩大整车电气化的边界。在电缆、认证行业60V标准之下,48V是一个合理的电压。有关汽车电气低压,另见协议标准第
    电子知识打边炉 2025-04-27 16:24 39浏览
  •   无人机部件仿真与模型验证平台系统解析   北京华盛恒辉无人机部件仿真与模型验证平台系统是无人机研发的核心工具,通过多元功能、创新架构和广泛应用,推动无人机技术发展。以下从核心功能、技术架构、应用场景、优势及发展趋势展开解析。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无人机部件仿真与模型验证平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无人机部件仿真与模型验证平台。这些成功案例为无人机部件仿真与模型验证平台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核心功能   三维建模与可视化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6 16:39 173浏览
  •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政策与资本双重推力下,谷歌旗下波士顿动力、比亚迪等跨国企业与本土龙头争相入局,产业基金与风险投资持续加码。仅2025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领域就完成42笔战略融资,累计金额突破45亿元,沪深两市机器人指数年内涨幅达68%,印证了资本市场对智能终端革命的强烈预期。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将仿生感知系统、AI决策中枢等十大核心技术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专项,并设立5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技术突破方面,本土
    电子资讯报 2025-04-27 17:08 46浏览
  •   北京华盛恒辉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系统是针对复杂电磁环境进行仿真、测试与评估的关键设备,以下从系统功能、技术架构、应用场景、核心优势、发展趋势五个维度展开全面解析:   应用案例   目前,已有多个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北京华盛恒辉和北京五木恒润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系统。这些成功案例为电磁环境适应性测试系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系统功能   复杂电磁环境构建   全生命周期测试能力   实时监测与反馈   二、技术架构   模块化设
    华盛恒辉l58ll334744 2025-04-26 17:21 173浏览
  • 在给别人审查PCB的时候,有时产生这样的感觉:说是一回事,但自己做又是另一回事了。也就是有时候对别人的标准就非常严格,而对自己就相对放宽些。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对于给别人审查PCB而言,这就是找茬,无论具细,都会一 一列出。这是工作应有的态度,也是对板子的负责,这不是故意为难别人。当然,可能也有点“饱汉不知饿汉饥”的意味。如果遇到执行力强的人,那这些审查意见,只会对最终的板子有好处,增强稳定性。如果遇到的是执行力差的人,但多少也会改变点,这也并不会造成坏的结果。那么对自己而言,当自己亲
    wuliangu 2025-04-26 15:26 92浏览
  • 速卖通,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跨境电商平台,于2010年横空出世,彼时正值全球电商市场蓬勃发展,互联网的普及让跨境购物的需求日益增长,速卖通顺势而为,迅速吸引了全球目光。它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致力于打破国界限制,搭建起中国商家与全球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在其发展的黄金时期,速卖通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在欧洲市场,速卖通一度成为第一大电商平台。根据第三方机构《欧洲跨境商务》的评选,速卖通凭借出色的服务和消费者口碑,在“欧洲十大跨境电商平台”中脱颖而出,力压来自美国的亚马逊和eBay等电商巨
    用户1742991715177 2025-04-26 20:23 91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