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项目推荐:脑科学创新科学仪器、流程工业智能平台(工业软件)、军工电子信息、AI行业应用、低空经济无人机、工业实时检测设备等……
1)“抱大腿”的另一面就是“站队”
都在讲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但大部分并购其实都是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很大程度上是违背商业逻辑的。能够被产业链上下游看上了,不管是并购方是上游供应商,还是下游客户和渠道商,纵然能抱上大腿,但都会让被收购方有站队的嫌疑。除非收购方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养活一个供应商或者客户。比如锂电池厂商为了原材料保供去买个锂矿、ASML光刻机买个上游核心器件、HW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投资收购上游来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其实都不是特别商业化的行为。
很少出现什么市场态势,逼着上市公司搞并购,但是相反,会出现一种市场态势,逼着项目方找机会被并购,当前市场就有这个趋势。并购对于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说,都会当成一个锦上添花的业务,比较偏佛系,有合适的就搞一搞,没合适就缓一缓。而那些十万火急搞并购的,往往都是经营遭遇瓶颈,或者增长乏力难以支撑股价,想借着并购咸鱼翻身。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种情况下的并购,也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果。所以并购服务得从上市公司的需求入手,按照他们的需求去找合适的标的,而不是说某某项目想要卖掉,看看能不能找到买家,这种成功率就更低了,完全是碰运气。之前合伙人说搞搞并购的FA,其实并购FA比一级市场FA难多了。最简单的逻辑,从供需匹配的角度,一级市场投资人100%有投资需求,一级市场的项目方也100%有融资需求,但是并购市场可不是这样,你孜孜不倦地跟一个上市公司洗脑并购的伟大意义,人家根本就提不起兴趣,你苦口婆心地劝一个创业公司及早被并购上岸,人家可能会嗤之以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更何况还涉及到并购方的产业和需求梳理,被并购方的心态调整和投后协同……并购的道,关注的是那些并购的大道理,什么并购的逻辑、战略分析,协同效应等等,大道理大家都懂,说多了就是鸡汤。而并购的术,关注的是并购的方案设计、资本路径、谈判技巧等等,是把双方需求捏合在一起的方式方法,实操层面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投资的成功与否,最终指向的都是估值。在估值方面,并购市场就比一级市场少了很多天马行空。数据显示,在近几年并购案例中,70%采用的是收益法、25%采用的是资产法、5%采用的是市场法。资产法可以忽略,纯粹是打酱油凑工作量的;收益法占比为什么这么高,主要还是为了把估值做上去——投资投的是预期;而市场法虽然也可以吹泡泡,PE值的选择虽然有调节空间,但也不能太离谱。如果非要按照PE来估值,那PE值的选择就是很关键的问题,目前并购市场的PE值选择同样没有一级市场那么天马行空,得有实打实的利润做支撑,哪怕是未来一年或者几年的利润。上市公司自己的PE值在那里摆着,注定了被并购方的PE值不可能太高,市场主流也就是15倍吧,再高了上市公司就亏钱了……最近的几个案例中,差异化定价出现的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就是投资机构要退出,且要保证收益率,所以在公司估值不变的情况下,创始团队/实控人要牺牲自己的利益,补偿一下投资机构。但是差异化定价机制也并非永远偏向财务投资人,有的案例中,创始团队的价格是要高于财务投资人的,理由就是,站在收购方的角度,在被收购资产的未来发展中,创始团队付出的努力和产生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