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关注↓
腾讯和支付宝(蚂蚁集团)是国内两家互联网的巨头,也经常被拿出来对比。
今天咱就带小伙伴们看一看,在腾讯和支付宝工作分别是什么体验。
腾讯,又叫鹅厂,98年11月成立,老板是Pony Ma,现在也还是。也许是距离香港比较近的原因?腾讯喜欢用英文名。
蚂蚁集团,前身支付宝只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一个业务板块,2015年成立了蚂蚁金服,后独立为蚂蚁集团。第一任老板Jack Ma,喜欢武侠,花名风清扬,现任老板井贤栋,花名王安石。
进入蚂蚁第一件事,先忘掉你之前是谁,先取一个花名,内部大家也以花名相称,导师不叫导师,叫“师兄”,高管不叫高管,叫“高年级同学”,离职以后叫“蚂蚁校友”。
上下班时间,排除掉特例,只说一般情况:
腾讯:早上可以10点到,11:30开始可以去吃午饭,下午14:00 ~ 17:30,从理论上分析,下午5点半就可以下班。
蚂蚁:早上可以10点到,现在改9点半了,一般12:00吃午饭,下午13:30 ~ 18:00,理论上分析,下午6点可以下班。
实际情况,大家都懂,工作强度来说是差不多的。
但是蚂蚁人更愿意自己卷自己,蚂蚁的同学不需要午休,随时随地开会,出差在去机场的路上也要开会,候机的时候也要写代码。
腾讯工位旁直接摆午休床,中午熄灯,能好好睡一觉。
腾讯:老员工配台式机,现在慢慢开始用笔记本了。人手一台座机,明明企业微信打电话很方便,但他们就是不用,你说奇怪不奇怪?也不开线上会议,一定要约线下,偏偏会议室还很紧张。( 小北补充:可能是团队习惯问题,我们团队就是人手 MBP,也经常开腾讯会议)
蚂蚁:人手MacBook,配钉钉,随时随地开会,拉一个线上电话会议很方便。
腾讯:电脑是不用带回家的,当然愿意的话笔记本也能带,多数人没这个习惯。
蚂蚁:电脑一定要随身带,出去团建也要带,值班人员手机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有紧急电话过来,就要马上进入工作状态。
腾讯:除了开会,其他时间都老实在工位上,公司里也有不少电话间和单人会议室,几乎没人用。
蚂蚁:有“闭关”文化,动不动就是重点项目,几周甚至几个月都在闭关。工位上也不总是能看到人,在哪办公的都有:会议室里,独立的电话间,公共区域。
腾讯现在的总部:深圳南山区滨海大厦,妥妥的CBD地段,旁边就是海岸城。滨海大厦里面有食堂、咖啡厅、健身房、跑道、篮球场、羽毛球场,甚至还能攀岩。
蚂蚁总部:杭州西湖区元空间、A空间。上海还有S空间,成都有C空间,也算一个起名特色。A空间是一个园区,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比腾讯的大楼大的多。园区内有食堂、健身房、奶茶店、水果店,甚至还有足球场。
A空间:
腾讯工位是卡座式,带隔断,比较宽敞,每个人配备自动升降桌,台灯,桌子底下还配踩脚的凳子。
蚂蚁工位是网吧式,比较挤(相对腾讯而言),如果你对面刚好有人,你俩就得对眼看着,还时不时会踢到脚。
腾讯:先划分业务单元,或业务线。业务线下面包括产品、技术、PM、运营。
蚂蚁:先划分工种。技术、产品、财务、BD是不同部门。下面再划分业务线。
腾讯:业务单元内部是自治的,包括业务决策和技术路线、人员配备。内部配合比较紧密,机动性高。但腾讯就是喜欢造轮子(也有人叫赛马),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是不可避免的,为了让自己的业务跑得更快。
蚂蚁:OKR设立会很麻烦,要跨几个大部门,大家的目标也并不总是一致,不仅要和上级对,还要和其他部门对,经常遇上技术的OKR和业务的OKR有冲突。往往年初对齐目标就要两个月。蚂蚁也有造轮子的情况,但是技术部门有自己的大boss会牵着技术路线,相对而言大家会更愿意选择复用而不是造新轮子。这种架构下容易孵化出业务中台和技术中台。
两家公司的技术发展路线完全不同。by the way,腾讯没有CTO。
毫不夸张地说,蚂蚁在整体技术水平上断层式领先。毕竟蚂蚁有一条业务线就叫“CTO线”,几百个“CTO”
随便找一些例子对比一下:
蚂蚁的业务是全面上云的,腾讯在2024年还在做“上云迁移”,这个词真的好多年没听到过了,我一直以为上云就是大厂的标配
蚂蚁有金融级的云原生开发框架SofaStack,技术栈是统一的;腾讯没有与之对标的东西,腾讯的技术栈很散,trpc只是一个rpc框架,全链路trace id没有,分布式事务没有,跑批框架不是分布式的,MQ组件不支持可靠投递...蚂蚁的业务开发基本上只需关注业务复杂度就行了,腾讯的开发还要额外关注技术复杂度(如何分set,数据怎么路由,怎么保障最终一致性等),属于是又菜又给自己加难度(老板,原谅我说话太直白,恨铁不成钢了属于是!(小北补充:这应该也是团队/BG差异,在微信MQ、KV 存储等基础组件还是非常成熟且可靠的)
数仓。腾讯的数仓我没太用过,经历了几个团队,使用率都不高,这一点挺不可思议,因为有很多数据处理任务必须要有数仓来完成。蚂蚁的DataStudio超级强大,不管从数据可靠性、性能、易用性来说都很能打(纠正:DataStudio是阿里云的产品)
研发流水线。蚂蚁的流水线linke是一站式工作平台,代码分支管理、CR、CI、配置管理、构件管理、持续部署、API测试... 几乎不用跳出站点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腾讯的流水线就相对比较零散,全流程串不起来。蚂蚁拉一个全链路联调环境只需2分钟,腾讯一套联调环境需要各种复用,还要解决环境冲突、数据加载等各种问题,完全搭一套新联调环境要申请,搭好也要一两天(小北补充,测试环境的问题应该也是团队差异,跨 BG 拉起测试目前确实会慢一些,但是 BG/部门内部拉起联调测试还是非常快的)
蚂蚁的测试行覆盖率能到90%,腾讯有没有行覆盖率检测都不知道...
这么说是不是腾讯的技术一无是处?
那也不是,毕竟是一线大厂,也有诸如TDSQL、混元大模型等业界领先的技术,但很奇怪 TDSQL 并未在公司内大面积推广,而是在外部银行得到一些应用。
反观蚂蚁的 OceanBase 不仅在公司内已经得到广泛验证,在金融领域商业化也做得很好。
放眼到整个行业来说,腾讯还是排名靠前的,只是对比蚂蚁,腾讯的技术就太微不足道了。
但另一方面也印证了技术的差距并不妨碍商业上的成功。
腾讯vs蚂蚁
写文档:iWiki vs 语雀。这两个差不多,硬要比的话还是觉得语雀好用一些
开会:腾讯会议 vs 钉钉。腾讯会议的使用频率比钉钉会议低很多,大家更习惯于线下开会。腾讯有很多会议室还是需要连HDMI线投屏,蚂蚁则是实现了无线投屏全覆盖
沟通:企业微信 vs 钉钉。有一点区别是企业微信可以设置已读不可见,钉钉则是已读对方一定可见。钉钉的同类消息支持折叠,这个真的很重要,可以防刷屏。
那些标配的五险一金、个人体检、团建啥的就不说了。
腾讯隐藏福利:
蚂蚁隐藏福利:
腾讯晋升可以走管理路线和专家路线,蚂蚁晋升表面上说有专家路线,实际上只有成为leader这一条路,P8以上不带人就会被淘汰。
腾讯低级别一年有两次晋升机会,高级别一年一次。蚂蚁则统一一年一次。
腾讯考核流程比较简单,半年考核一次,填一个表也不复杂。11月底自评,1月初结果就出来了。
蚂蚁的考核就很耐人寻味了,分成绩效目标结果考核和价值观考核,要填一张巨长的表,最后还要写一篇小作文。考核结果出来有绩效面谈,这是一个大型PUA环节。面谈一定要先自我反思一遍,反思的时候说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结果就是“你自己都意识到了,这次先给不了高绩效,下次再努力”,反思要是避开缺点不谈,结果就是“你的思考没有深度,你的方法论是什么?”,总之PUA的理由是多种多样的。价值观考核也很有意思,你说你自己“勇于创新”,请给出一个勇于创新的例子,还不能是小创新,必须是给业务带来变革的创新。蚂蚁的考核是我一年中最不愿意面对的环节。
顺带一提,腾讯内部有“活水”机制,实在不行活一活水没准就活过来了,活水走流程期间是完全保密的;
相比之下蚂蚁的内部转岗就不太好,信息几乎是透明的,你刚有转岗的想法或许老板就已经知道了。
腾讯:BBS、乐问、KM。
BBS访问量已经很少了,界面也很老旧,看起来就像是随时要下线的样子
乐问设计初衷是提问和交流,发帖时标题结尾强制要加问号,但实际已变成胡侃八卦的主要阵地。乐问支持匿名,这一点有好有坏。有些同事遇上了生活的不如意,会把乐问当树洞来倾诉;但也因为匿名导致很多怪腔怪调的出现。
KM主要是知识分享。
蚂蚁:蚂蚁内外、ATA
蚂蚁内外对应腾讯的BBS+乐问,蚂蚁内外不支持匿名,所有人都平等沟通,认可发言可以送“芝麻”,不认可就扣“芝麻”。或许是不支持匿名的缘故,感觉蚂蚁内外的氛围会更正能量一些。
ATA 对应 KM,个人主观感觉ATA的文章质量会略高一些。或许是因为我对大量游戏类文章不感兴趣的缘故?
腾讯就像一个贴心大管家,让你舒舒服服工作,其他都可以交给他;蚂蚁就注重高效、专业度、个人思考,对每个人都有更高的要求。
愿意工作环境舒适一些,不那么内卷,就去腾讯;愿意在技术上有更好的成长,就去蚂蚁。
总之两家公司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没有哪一家是完美的。据传蚂蚁最近有重新上市的计划,腾讯明年会陆续有些团队会搬到企鹅岛,祝两家公司都越来越好!
1、C++训练营,来了!
2、HarmonyOS 学习资料分享(无套路免费分享)
我组建了一些社群一起交流,群里有大牛也有小白,如果你有意可以一起进群交流。
欢迎你添加我的微信,我拉你进技术交流群。此外,我也会经常在微信上分享一些计算机学习经验以及工作体验,还有一些内推机会。
加个微信,打开另一扇窗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在看三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