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2024年智能汽车行业价格战洗礼,核心零部件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如何,正在陆续揭开面纱。
1月底,经纬恒润(688326)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预亏公告》,公司预计2024年度将继续亏损,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亏损4.5-5.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亏损金额增加2.33-3.63亿元。
公告显示,2024年,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加速发展,行业技术加速更新迭代,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时公司收入结构有所变化,汽车电子产品业务收入占比提升,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所下降;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拓产品与市场,同时公司人员数量增加,相应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增长;同时,公司投资的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公允价值变动, 对报告期利润产生一定影响。
事实上,这并非行业特例。
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近日发布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营业利润暴跌三分之一,至32亿欧元(33.2亿美元);营收小幅收缩至905亿欧元,而息税前利润率下降了近两个百分点,至3.5%,远低于7%的年初目标。
初步数据显示,该公司的几乎所有业务领域都表现不佳。在区域市场部分,欧洲业务尤其糟糕,需求疲软。此外,作为公司最大的业务板块,移动出行业务营收维持在上一年度约560亿欧元的水平。
“由于全球经济疲软和汽车行业面临的多重挑战,2024年将比预期的更加困难,2025年可能也是如此。”Stefan Hartung坦言,未来也无法避免进一步的裁员措施,并可能继续采取适当行动以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
实际上,去年初开始,包括博世、大陆集团、采埃孚、安波福、佛瑞亚、法雷奥等在内的多家知名汽车零部件Tier1都陆续发布了裁员计划,从上千人到上万人不等。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其中,去年7月底,采埃孚(ZF)宣布,预计将在2028年年底前在德国裁员约11000至14000人,占其德国员工总数的约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公司面临高额债务,而裁员计划将主要影响生产和研发部门。
而作为中国本土智能网联头部供应商的代表之一,经纬恒润已经是连续两年亏损。2023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6.78亿元,同比增长16.30%;归母净利润亏损2.17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2.36亿元。
202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实现营业收入20.27亿元,同比增长19.43%;净利润亏损金额则是继续扩大,从上年同期的8905.44万元大幅增至3.33亿元。其中,持续的研发投入造成利润亏损,是主要原因之一。
该公司的公开报告指出,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加速发展,行业技术加速更新迭代,市场和客户对新架构、新技术、新方案需求不断提升,公司需要投入充分的研发资源以获得持续的竞争力。
比如,2023年,经纬恒润的研发和技术人员增加一千余人;其中,研发费用同期增长3.12亿元,增长比例47.65%;2024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同期继续增加36.03%。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的研发投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从上年同期的27.46%继续增加至31.27%。
目前,经纬恒润的汽车电子产品业务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车身和舒适域、底盘控制及新能源和动力系统六个产品子方向。
这也意味着,经纬恒润是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涉及汽车电子尤其是智能化相关部件领域最广的上市公司之一。同时,汽车电子产品业务也是该公司的第一大主营业务来源。
从研发投入分配来看,截至2024年上半年,经纬恒润的先进驾驶员辅助系统开发项目仍是重点,报告期内投入研发金额达到6,944.47万元(排在所有项目的首位),累积投入金额接近4亿元。智能驾驶域控制器项目投入2,780.39万元,累积投入达到1.6亿元。
在核心计算平台部分,出口车型方面,公司的ADAS产品主要采用Mobileye、TI(TDA4)的方案。城市NOA则是选择基于国产芯片方案,并与合作伙伴(辉羲智能)开发了感知算法及域控制器,预计今年实现量产落地(已经拿到江铃汽车的定点项目)。
同时,在2024年上半年业务亮点方面,经纬恒润的HPC/区域控制器(广汽、小米、小鹏等)、融合网关(哪吒)、AR-HUD(吉利、上汽等)、底盘域控制器(蔚来)等产品线继续保持不错的规模化量产交付。
然而,汽车智能化带来的巨大市场增量红利的同时,也深陷竞争白热化。新进入者仍在继续增加,这些厂商可以提供较低的价格或新技术及解决方案(比如,BEV、无图等方案),因而行业未来的竞争可能更为激烈。竞争加剧可能导致销量下降、价格或利润率下降或失去市场份额。
同时,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市场竞争持续加剧,豪华汽车品牌相继加入“价格战”竞争,给行业上下游的成本控制带来新的挑战。
去年,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主机厂的“卷”导致了价格战,也需要牺牲利润来争取市场份额。而作为零部件供应商,不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纯粹降价是艰难的。
以高阶智驾为例,一方面,头部车企仍在积极推动全栈自研,并且出现了技术反向输出的趋势,比如,小鹏与大众的合作;另一方面,包括华为、大疆、Momenta等头部算法玩家,不断抢食优质客户订单。
其中,以华为为例,除了问界、智界等鸿蒙智行体系,还陆续拿到了长安深蓝、比亚迪、广汽、东风等车企的高阶智驾订单。而大疆、Momenta等玩家,则已经进入合资品牌量产合作阶段。
此外,在智驾域控赛道,由于英伟达+德赛西威的先入为主,经纬恒润也错过了第一波市场红利。而去年开始抢占市场的高通智驾平台,也带动一批智能座舱玩家涉足智驾业务;同时,包括伟创力、立讯、捷普、华勤等代工大厂的进入+新势力自主参与硬件设计,也进一步挤压了市场空间。
此前,经纬恒润对外披露,公司目前也在采取措施对供应链进行降本,既包含供应商的直接降价,也包含方案的优化,如导入部分国产芯片和物料。同时,积极努力扩大海外业务的占比,审慎对待毛利较低的项目。
而作为经纬恒润去年的新增亮点产品线,HUD行业的竞争也同样白热化。
一方面,HUD尤其是AR HUD正处于快速增长窗口期。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W/AR-HUD交付352.43万辆,同比增长56.32%。
其中,去年12月,W-HUD单月新车搭载交付量首次突破40万辆大关,AR-HUD则是连续两个月站上10万辆交付规模。此外,全年W/AR-HUD前装标配搭载率也是首次超过15%;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2025年仍将保持50%左右的高增长态势。
另一方面,价格战席卷而来,技术路线博弈加剧。其中,AR HUD的前装供货价格还在持续下降,市场占比较高的TFT方案价格普遍已经下降至500-1000元。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客户和TFT方案AR-HUD,毛利率水平普遍不高。
一些供应商则在大力推进供应链降本来应对车企降价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开拓优质客户,开发和配套Lcos等技术要求更高、价格空间更高、盈利能力更好的AR-HUD方案。而目前,经纬恒润的HUD主要是基于DLP方案。
去年底,华为智能车载光业务侧与六家国内HUD厂商(包括水晶光电、华阳、泽景等)签约,意图推动LCoS方案的AR HUD实现规模化上车(联手做大市场蛋糕,并借助规模化效应实现降本,从而实现更多价位车型的覆盖)。而上述供应商已经占到中国市场AR HUD前装份额的六成以上。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对于经纬恒润来说,不管是传统业务还是新业务,仍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去年底,该公司更是将两大募投项目的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进行延期。其中,南通汽车电子生产基地项目更是被推迟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