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内车圈舆论非常混乱,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无用信息和虚假信息。
就网络水军层面,泰迪、天团互相拉踩,海狗和米猴把手机行业的饭圈文化延续到车圈,曾经蛮有战斗力的吉娃娃面对新势力的水军完全处于下风,哈士奇相比之下几乎就是卖萌的。
车评人层面,很多车评人非常不专业,要么不顾事实输出情绪,要么拿老黄历来谈现在的新车,要么充斥着主观臆测,要么是念车企给的通稿。很多车评大V收钱测试,不乏有制造假测评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例子。
车企层面,纷纷成立法务部起诉大V,凡是赞美不够猛烈,一律视为黑公关,哪怕评测90%的时间都在说优点,只在10%的视频时间里真诚的指出存在的瑕疵,依然会被车企起诉赔偿500万元。这种宁杀错不放过的做法其实就是为了杀鸡儆猴,压制负面信息,让车评人不敢说真话。让消费者无法知道真实情况,人为创造信息差。
车企高管吹牛遥遥领先,声称是500以内最好,1000万以内最好,在饱和式营销下,消费者无法接受到真实信息,加上普通人缺乏汽车知识,在信息买车时很容易被水军左右决策。
少数科班出身,在车企工作10年以上的工程师就自己涉足的领域发表专业意见,这些短视频专业、客观,但就因为其内容过于专业,导致受众很小,粉丝很少,影响力小。
车圈舆论应当向真实、透明的方向发展。
就车企而言,应当对舆论更加包容,网络上合资车企少有正面评价,鲜有听说合资车企把某个车评人送进监狱或起诉要求赔偿500万元。
国企当中的一汽和上汽,在网络舆论营销上也非常佛系,对于长期诋毁造谣的自媒体基本上是放任不管。
上汽长期被自媒体抹黑是买办,全然不顾上汽具备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电池、电机、智能驾驶、AI芯片等方面的正向研发能力,而且持续多年蝉联出口创汇第一,全然不顾上汽在国内拥有最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无论是新势力还是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这样的传统车企,都要从上汽采购零部件,上汽的零部件不仅满足国内市场,3成的产能还要向欧美日韩供货。
一汽也是长期被抹黑,一汽具备大排量发动机、后驱动力系统的完全正向研发能力,红旗的用料是同价位里最实在的,很多钱用在了白车身、全铝副车架,环保材料等看不见的地方,在智能化方面相对迟钝,因而被众多手机圈出身的车评人黑的里焦外嫩。
即便营销如此拉跨,红旗在B级油车里依然卖的不错,是国产油车中的精品车。
铁流认为,对于造假新闻,诋毁商誉的自媒体,无论是起诉赔偿商业损失也好,还是把造假者送进监狱,都是合法合理的。
但对于那种赞美不绝对就是诋毁,就是黑公关的思维,就未免过尤不及了。一些热衷于网络营销和起诉媒体人和维权车主的车企应当学习一下合资车企和一汽、上汽的大度和包容。
国产车依然处于成长进步中,有很多缺点,前行之路道阻且长,车企要包容车主和媒体人披露的缺点,并有针对性性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不解决问题,专门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就车评人而言,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赚钱可以,但不能赚黑心钱,不能真眼说瞎话。那种拿车企的钱煽动粉丝买电车,自己却买ABB、保时捷、法拉第、雷克萨斯,这种吹电车是工作,买豪华油车是生活的做派,是非常双标的。
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汽车行业迟早会遭遇信任危机,反复经历狼来了之后,消费者会对车企抱有顾虑,消费者在购车前会反复思考:
车企的宣传是真的吗?
车评人对国产车的赞美是真的么?
自己买车后出问题在网上发帖,是否会被水军网爆?
自己买车后曝光问题,是否会被车企法务部起诉赔偿500万?
自己买车后维权,一旦被车企定义为过激维权是否会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
一旦这些思想烙印进入消费者脑海,大部分会主动规避风险的消费者自然会选择营销不吹牛,网上发帖不会被网曝,维权不会被车企起诉的汽车品牌。
简言之,当今车圈正在遭遇信任危机,本质是车企奉行短期利益至上,车评人沦为资本和流量的傀儡,出卖灵魂拿人钱财谎话连篇,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只能在信息迷雾中做决策,成为最大的利益受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