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各大保险公司公开2024年数据,2024年保险行业共承保了3105万台新能源汽车,保费总收入达1409亿元,亏损57亿,有137个电车车型的赔付率超过100%。即便是南方某标榜停产燃油车,电车油箱却比燃油车还大的车企,其承包自家电车的保险业务依然亏损了1.5亿元。
从2023年的数据看,电车保险费平均比燃油车高出1687元,其中15万至25万元车型的保险费比燃油车高出2000-3000元,对于很多年公里数只有三、五千公里的车主而言,多交的保险费足以抵消掉油费和充电费的差额。
正是因此,铁流一直强调,年公公里数超过2万,买电车才能省钱。
当下,国内保费标致其实还是比较死板的,收费标准往往是一刀切之后的微调,诚然,一些赔付率高的车保费会高一些,但这点差额是明显低于其实际赔付差额的,甚至有14个车型的保费赔付已经超过了150%。超出的那部分金额,其实是其他车型的汽车车主的保险费分摊的,这就很不公平。
类似的,保险行业电车业务全年亏损57亿元,保险公司不可能倒贴,这57亿的钱自然是找油车车主分摊,给油车车主涨保费。
铁流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公平,而且也不利于车企改进技术,提升车辆的维修经济性和车辆安全性,应当效法欧洲的经验,对保费标准进行调整。
欧洲的先进经验是根据每一款车的出险和赔付情况进行标定,维修便宜的、安全性高的车,保费就便宜,赔付率高的报废就高。
高保费对于消费者就是两个潜台词,这车要么维修贵,要么不安全,保险公司的保费标准比任何“遥遥领先”、“吊打碾压”的广告词更加有用,是一切虚假宣传商业广告的照妖镜。
正是因为保费贵、维修贵,所以在美国二手保时捷价格和二手荣放、CRV这些日系车是差不多的,这就是典型的通过保费制度建设影响市场定价的案例。
如此一来,必然影响销量,进而就倒逼厂家去主动改价设计。
因此,大众的欧洲车型做了很多专门提升维修经济性的设计,很多零件不是不能一体压铸,一体化反而能够降低成本,但大众就是做成几个零件,一旦损坏或发生事故,维修成本低。
同时在安全上,不断优化结构设计,提升热成型钢的比例,提升安全性。
当然,这只是欧版大众,国内的大众直到被中保研戳破皇帝新衣后才有所改观,最新的车型大众基本把热成型钢占比提升到30%左右,相比之下,奇瑞、吉利、长城、红旗的主打车型,热成型钢占比在16%-25%。
大众改过自新,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中保研将偷工减料公之于众,消费者大觉醒的结果,是保险公司监督车企,倒逼车企提升产品质量的最佳案例。
就美国而言,特斯拉开创了以月为单位收取保费的做法,也就是根据用户每月的用车情况来,比如公里数、危险驾驶次数、违反交规次数和严重程度,以这些因素综合判定车主该月保费。
如果车主下个月要度假,整个月车停在车库里,可以不缴纳保费,等度假回来后再续交。这种做法可以让遵守交规的车主少交保费,让那些不遵守交规的车主承担更高保费。
按月交付保费的灵活方式既有利于时时调整,督促车主安全驾驶,又让公里数较少的车主,以及那些去度假的车主赢得了实惠。
当下是AI技术大发展的时代,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引入AI技术,根据每一款车建立保费模型。
根据该车型的赔付情况确定保费,对于那些安全性好,维修便宜的车,保费就低,对于那些安全性差,维修经济性差的车,就定高保费。
同时,对于常年无违章的车主可以低保费,对于那些经常违章的车主开出高保费。
对于那些一年两箱油车主,在不用车的月份不征收保费,只在其用车的月份收保费,而且一年两箱油车主不能只保交强险,三者险、车损险等险种必须买齐。
如此一来,可以降低普通车主的保费压力,又可以减少交强险勇士的人数和比例。
保险是非常好的一个市场调节手段,只有效法欧美,永浩保险工具,才能有商业法则实现优胜劣汰,才能用保费多寡让消费者透过汽车厂商编织的信息迷雾看到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