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造车流程已经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完善的开发流程和验证流程,外企开发一款车一般要60个月。国内企业通过996内卷,把时间压缩到36个月。
国内企业在验证测试上投入巨大,一汽、上汽、奇瑞、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在全国各地都有专用的封闭测试场地,以及模拟严寒、酷热的专用室内场景,专门做耐酸碱,耐盐雾测试,以及几百万公里的路测。
在安全方面,传统车企有专门的碰撞测试实验室,一家传统车企每年用于碰撞毁损的车辆就超过500台。
在碰撞测试方面,上汽、一汽、奇瑞、吉利都会做的碰撞视频欧标、美标、国标碰撞视频网上不少,像国标根本不要求的侧面柱撞,传统车企也会做。
相比之下,新势力连国标测试都未必做全,罕有符合欧美标准的碰撞测试,少数几个碰撞视频根本没有按照标准来,纯属花拳绣腿,用来糊弄不懂行的消费者。
简言之,完整的开发流程和验证需要海量资金,在这方面,传统车企是有底线的,而充斥互联网思维的新势力则善于打破一切现行流程和机制。
新势力造车走的是短平快的路子。对汽车制造和车主的生命没有敬畏,把时间压缩到12个月,等于是把很多开发流程都省掉了,把消费者当成试车员。
在核心零部件方面,新势力基本靠买,电池采购宁德时代等厂商,电机采购联合电子、汇川等厂商。
发动机则采购东安的1.5T发动机,把用在面包车上,价值几千元的发动机用在了价格百万的新能源车上,实现了百万豪车与几万元的面包车在发动机上的平权,让普通人只需要花几万元买辆面包车就能体验百万豪车的发动机。
由于各家新势力都买这款发动机,硬生生把惨淡经营的东安救活了。
宝马和PSA联合开发王子发动机当年因漏油、烧机油恶评如潮,宝马很快就把这款发动机淘汰了,结果国内新势力把这款过时的发动机捡起来如获至宝,用在自己的新能源车上。
增程车在技术上是落后的,在市区代步可以用电,不烧油,但代价是更大的车重,更差的操控,更高的自燃风险,更高维修成本和综合使用成本。由于车辆更重,发动机更差,亏电状态下跑长途高速时,能耗比油车大。
正是因此,国内绿牌燃油车的油箱往往比油车还大,比如某奶爸车的油箱高达60L,比大部分燃油车的油箱还要大。
讽刺的是,中型燃油SUV跑高速百公里也就7-9升油,这种绿牌奶爸车跑高速油耗则是10升起步,更大的油箱,更高的油耗,在政策和营销的加持下,居然成为绿色环保的新能源,享受绿牌政策。
如果真的是为了绿色环保,油箱比燃油车还大的燃油发电车就不应该享受新能源政策。
如果是为了扶持本土汽车工业,那么这些使用淘汰发动机的燃油发电车就不应当享受新能源政策,应当把政策给使用先进混动发动机和先进电池的企业。
本质上说,绿牌燃油车是政策的畸形产物,只在国内市场依靠政策保护才有竞争力。从实践上看,上海不给燃油发电车新能源政策待遇,销量立马暴跌。
油车的未来是HEV,用小电池和小电机解决城市蠕行的油耗短板,同时保留油车高速的高效率优势,还不存在绿牌燃油车的高速失速问题。
在车重、制造成本、维护成本方面,HEV均比绿牌燃油车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