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在成都高新区一小区的地下停车场中发生了一起离奇的车祸事故,女车主被两辆车夹在中间不幸身亡。
3月7日,警方发布事件情况声明:
2025年3月4日上午9时许,我所民警接到成都市高新区半岛城邦3期物业人员电话报警称地下停车场有一名女业主被夹在车辆中间,寻求警察帮助。民警到达现场核实,该名女业主系驾驶一辆理想牌汽车与左侧一辆汽车相撞(车牌号略,左侧车辆正常停放于停车位,处于静止状态),后对左侧车辆右前方部位造成损伤,致该女业主死亡。以上情况特此说明。
简言之,女车主下车后,座驾还在移动,最终把车主顶撞到另一辆车上,导致车主死亡。
之后,理想的反馈是:
我们获知了这个不幸的消息,经核实,涉事车辆为理想ONE车型,该车型不具备离车泊入功能,且事故发生时车辆并未开启辅助驾驶功能,但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失去令我们痛心不已。我们哀悼逝者,慰问家属,全力协助家属妥善处理后续事宜,全力配合当地警方展开事故调查工作。在配合调查期间,原谅我们不便对外发布更多信息,也感恩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简言之,理想的声明说明了几点:
一是车辆为理想One。
二是事故发生时未启动辅助驾驶。
三是该车不具备离车泊入功能。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暗示车主死亡属于自己误操作,理想One未开启辅助驾驶,也无离车泊车功能,车主的死亡和理想电车智能化功能无关。
但这就有一个疑问了,既然该车不具备离车泊车功能,如果留足安全冗余,一旦车主离开车,车辆就应该保持静止,或者雷达发现人形物体就应该刹停。
事实上,车不仅没有保持静止,反而把车主撞死了。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车在无驾驶员的情况下自行移动,导致的交通事故如何划分责任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如果按照理想官方的说法,显然是想甩锅的,也就是车企不担责。
但从理想以往的宣传上,车是具备自动泊车功能的,只不过不具备离车泊车功能,那么,在驾驶员离车后,车辆依然在运动,而且还把车主撞死,从最朴素的是非观的角度看,车企不应当完全无责。
诚然,这只是铁流一家之言,将来究竟会如何处理,还是要有法院判决。
铁流还是以往的观点,现阶段的智能驾驶就是割韭菜的大镰刀,车企把智能驾驶、自动泊车功能吹的天花乱坠,实际上是不成熟的技术,可以在短视频里成功100次,1000次,但只要失败一次,车主就会天人永隔,现阶段为了智能驾驶溢价买电车,其实就是自己花钱给车企当小白鼠。
另外,本次事件再一次展现出了车企的甩锅本性。
发生类似事件,即便从人道主义来说,也应当给车主家属一定补偿,至少把购车款退还给车主家属,同时予以慰问。
实践上,发生事故后,除了少数几个案例中,车企积极赔偿,大部分案例中,车企无一例外是控评、删帖、封号、网暴、起诉一条龙,车主或车主家属很难维权,更遑论获得补偿。
当下的电车就是几年前的房地产,本身就是用来拉动经济的产业,报废国三标准的车也好,去年的史上最严年检也罢,以及各类省补、国补,本质上都是引导车主买车,为车企去库存。
当年高位接盘的购房者,不少已经把本金亏没了,如今买30万至50万电车的车主在6年后也会迎来汽车资产巨额贬损。
这些购车者用自己的资产作为代价,帮助了一批电车企业发展,个别人甚至拿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作为电车产业发展的代价。
其实,普通工薪族的收入差距不大,决定彼此生活品质的是谁踩的坑少。
铁流希望,车企能够少吹一点牛,少搞那些花里胡哨且安全隐患巨大的功能,不要把大量资源用在营销和法务部门。
先把车造好,先实现汽车15年不生锈,底盘不断轴不崴脚,高速不失速,电池不自燃,车主不会被自己的座驾撞死,事故后车门能打开,车辆安全达到美标,车内空气质量达到零甲醛、零VOC,真真正正拿出靠谱的产品赢得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