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姆斯咨询报道,2025年5月23日至5月25日,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陈大竞将参加《第70期“见微知著”培训课程:微电极及生物医疗应用》并进行授课,具体信息如下:
授课主题:电化学传感器微电极及生理指标监测
授课老师简介:
陈大竞,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2006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2011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国家生物传感器专业实验室)。2008年~2009年期间在意大利圣安娜高等研究院担任访问学者。2010年~2011年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2012年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于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达特茅斯学院担任研究助理。2017年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卓越人才计划全职引进回国,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杭州市521全球引才计划、杭州市级领军人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医用材料、生化传感器及纳米载药载酶体系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他在国内外传感器与分析化学领域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H指数27,授权专利50余项。
授课背景及内容:
电化学传感器是利用电极检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电流、电压、电荷或阻抗变化,从而定性或定量分析目标物质浓度的传感装置,广泛应用于健康监测、环境分析、食品安全等领域。得益于MEMS技术的发展,集成微电极的小型电化学传感器可以集成于各种类型的可穿戴设备,以即时检测与分析体内代谢物、生物标志物、药物浓度等。例如,“微针”电极能够突破皮肤屏障,增强皮肤渗透性,以微创、无痛的方式接触组织间质液(含有葡萄糖、电解质、蛋白质、脂肪酸等分析物),并且极小的电极尺寸可增强电化学反应界面性能,提升分析物检测精度与响应速度,因此在连续血糖监测领域极具发展潜力。通过与功能材料、生物识别分子、微纳加工技术及人工智能的结合,微电极传感器正在加速拓展代谢监测、神经科学、疾病诊断等生物医疗应用领域。本课程从电化学传感器电极体系出发,重点讲解微电极的材料制备与修饰工艺,以及两项生理指标监测应用,最后介绍微电极传感器前沿应用和产业化挑战。
可穿戴连续血糖监测系统检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
用于血糖监测的电化学传感器微电极示例
课程提纲:
1. 电化学传感器电极体系结构;
2. 微电极的材料制备与修饰工艺;
3. 微电极应用(一):连续血糖监测;
4. 微电极应用(二):汗液中标志物测量;
5. 微电极传感器前沿应用和产业化挑战。
培训详情:
https://www.memstraining.com/training-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