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程:燃油车时代的利润收割与电动化的突围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市场的利润分配堪称"国际资本盛宴"。以2020年数据为例(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毛利率仅为15.2%,而外资零部件巨头博世、电装、采埃孚的毛利率长期维持在25%-30%之间。这种利润差距的核心在于技术专利壁垒——仅自动变速箱领域,全球95%的专利掌握在爱信、采埃孚等外资企业手中,中国车企每生产一台自动挡车型需支付约2000元专利费(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更典型的案例是涡轮增压器技术。德国博世、日本三菱重工等企业通过专利封锁,使国内企业即使研发出类似产品,仍需缴纳销售额的5%-8%作为专利授权费(来源: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9年报告)。这种技术霸权直接导致市场定价权失衡:一台外资品牌涡轮增压器的采购成本是国产产品的3倍,但性能参数仅领先15%。
中国政府从2014年开始的电动车补贴政策(累计投入超3000亿元),本质是一场精妙的产业突围战。以宁德时代为例,其研发投入强度从2016年的4.9%提升至2022年的8.1%(来源:公司财报),配合国内电池产业80%以上的本土化供应链(数据来源:高工锂电),成功将动力电池成本从2015年的2.5元/Wh降至2022年的0.8元/Wh。这种技术+规模的双重突破,使得宁德时代市值在2021年峰值时达到1.6万亿元,超过传统燃油车零部件巨头博世(约6000亿元)与电装(约4000亿元)的总和。
对比更明显的是利润率差异:2022年传统燃油车零部件龙头企业华域汽车净利率4.3%,而宁德时代同期净利率达到10.7%(来源:Wind数据)。这种逆转背后是产业链控制权的转移——电动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国产化率已达95%,而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的国产化率仅为65%(来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电动车产业的超速发展,本质上是用高强度劳动对冲技术代差。以某头部新势力企业为例,其电驱动系统研发周期从36个月压缩至18个月,代价是工程师团队年均加班时长超过800小时(来源:脉脉行业调查报告)。这种"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之所以可行,关键在于电动车技术尚未形成燃油车级别的专利封锁墙——大家能卷,燃油车时代你在996也绕不来人家几十年前就布局好的技术壁垒,截至2022年,全球电动车专利TOP10中中国企业占据4席(来源: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而在燃油车专利榜上中国企业从未进入前20。
后半程:金融化陷阱与出海破局
国内车企之所以愿意低利润甚至亏本卖车,核心原因是因为有些企业把造车变成了金融,电动车虽然绕开了燃油车这些核心技术,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三电门槛相比燃油车的核心技术,技术壁垒明显降低了,而没有绝对技术壁垒的产业就会像纺织业,那样把利润率变成企业的壁垒,变成行业门槛(这就是为什么电动车产业越来越成熟,入局的反而几乎没有的原因),把规模做成盈利方向,这就导致企业把主业做成亏损或者微利,利用利润+规模这套组合拳拼命挤死中小企业提高市场的占有率把现金流和上市变成盈利的手段,说直白点就是门槛从技术门槛,变成以不赚钱为门槛卷死同行,拿着大量的销售额产生的现金流在股市变现,在从银行获取极低利息的贷款,进行理财。这样的发展 是行业门槛从技术转向资本的不健康进化。以某头部新势力为例,其单车毛利率已降至5%以下,但通过将应付账款周期从90天延长至180天(来源:某公司2024年Q2财报),成功将年化资金周转率提升至8次。这意味着每卖出一台20万元的车,企业可沉淀约15万元/年的现金流用于理财(按4%年化收益计算,单台车可创造6000元金融收益)。
更隐蔽的操作在于票据金融:某车企要求供应商接受"3+6"付款模式(3个月账期+6个月商票),再通过旗下财务公司以2%贴现率提前套现,实际资金成本仅相当于年化4%,而同期市场融资成本约6%。这种操作使该企业2022年票据套利收益达23亿元(来源:公司年报附注)。
这种金融游戏的代价正在向产业链传导。某二线电池企业财报显示,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0年的85天增至2022年的146天,而财务费用占比从1.2%飙升至4.8%(来源:公司年报)。更严峻的是,部分车企开始要求供应商接受"动态价格调整机制"——即每季度根据市场价格重新议价,相当于将库存贬值风险转嫁给上游。这种模式下,某冲压件供应商的净利率已从2019年的8.7%降至2022年的1.3%(来源:长三角汽车产业联盟调研数据)。
现实版"三角债"游戏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假设你开个包子铺,我给学校食堂送包子,按规矩月底结账。突然有一天,学校说:"现在包子钱改成3个月后付现金,再给你一张6个月后才能兑付的欠条"。你怎么办?要么自己垫钱买面粉,要么找银行借钱,但利息得自己扛。
电动车行业现在就是这么玩的。某车企让供应商接受"6+6"付款(半年后付现金+半年后给欠条),相当于把一年的资金压力全甩给供应商。根据上市公司财报,某车灯供应商被拖欠的货款高达23亿元,相当于他们全年利润的8倍(来源:公司2023年中报)。这就像让包子铺老板自己贷款养着整个学校的早餐供应,换谁都扛不住。
"刀尖上跳舞"的供应商
一个车载屏幕的企业反馈,他说现在接单像"赌命":"车企压价时比菜市场砍价还狠,10万的订单开口就要砍掉3万。你不接?马上有5家抢着干。接了就得垫钱生产,卖完车还得等大半年才能拿到钱,赚的利润还不够付贷款利息。"
数据更吓人:2023年行业调查显示,76%的零部件企业净利润率不到2%,比路边奶茶店还低(来源:中国汽车报)。而车企呢?靠着拖货款省下的钱,把现金拿去理财,某车企2023年光吃利息就赚了25亿,比卖车利润还高(来源:公司年报)。
恶性循环的"三连环"
这种压迫会导致三重灾难:
创新断血:供应商赚的钱只够勉强活着,哪有钱搞研发?某刹车片企业老板说:"我们最新的技术还是2019年申请的专利,现在全厂工程师都在忙着帮车企降成本,实验室设备都生锈了。"
质量注水:江苏一家做线束的工厂被逼得用回收铜,结果导致某车型大规模召回。车企罚款500万,但工厂早破产跑路了(来源:市场监管总局通报)。
断供危机:2023年某电池托盘供应商突然停工,导致3家车企被迫停产。调查发现,该供应商被拖欠货款2.7亿,连电费都交不起了(来源:财新网报道)。
最终谁都逃不掉
这就像建筑队盖楼时拼命克扣民工工资,等楼盖到一半,民工全跑了,最后开发商、包工头、买房人一起倒霉。某车企高管私下说:"我们现在最怕供应商突然倒闭,比芯片断供还可怕,因为根本找不到替代工厂。"
更魔幻的是,有些供应商被逼得自己也玩起金融游戏——河南某橡胶件厂把车企给的商票(欠条)打折卖给地下钱庄,每100万只能拿到92万现金,硬生生把制造业干成了"票据倒卖中间商"(来源:证券时报调查)。这么搞下去,整个行业都得被拖进金融泡沫里。
说句大实话
这种玩法就像走钢丝,车企觉得只要车卖得动就能继续玩。但哪天市场增速放缓,或者银行收紧贷款,整个链条说崩就崩。现在已经有供应商开始"用脚投票"——浙江某精密模具厂直接把汽车业务砍掉,转行去做医疗器械,人家账期只要30天。
国家给国企定的规矩就像家长管孩子——“钱不能乱花,账不能乱赊”。国资委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白纸黑字写着:
带息负债比率不得超行业警戒线(通常要求<60%)
商业承兑汇票规模必须控制在本企业应付账款30%以内
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来源:国资委官网)
这就好比给上汽、东风这些国企戴上了"金箍":
不能疯狂拖货款:某央企子公司财务总监透露:"我们付给供应商的钱最迟不能超过90天,否则审计就要来查"
不能玩票据游戏:一汽集团2022年应付票据规模只占应付账款的18%,而某新势力车企这个比例高达75%(来源:Wind数据)
借钱成本更高:国企发债利率平均比民企高1.5个百分点(2023年上汽集团债利率4.2% vs 理想汽车3.7%)
企业 | 2023上半年净利润率 |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 资产负债率 |
上汽集团 | 1.8% | 58天 | 64% |
某民企 | 4.3% | 82天 | 68% |
东风汽车 | 0.9% | 49天 | 62% |
某民企 | 6.2% | 96天 | 71% |
国企付款速度比民企快30天以上,相当于提前自掏腰包30天的货款
民企们能把付款周期拉到80-90天,相当于白用供应商资金3个月
最魔幻的是民企资产负债率比上汽高,但人家能靠拖账期把净利润率做到3倍以上
当国企被政策捆住手脚时,三类玩家正在狂欢:
1、玩现金流魔术的新势力
某新势力2023年Q2财报显示:(来源:公司财报)
应付账款+票据达487亿元
拿着这些钱买理财,半年赚了8.3亿利息
同期卖车净利润才5.4亿
相当于用供应商的钱,赚的钱比卖车还多
2、收割市场份额的跨界巨头
某个不造车企业的智选模式要求车企先垫付20亿研发费
一家民企的车厂要求供应商接受“货到180天付款”
传统国企哪敢这么玩?
3、外资秃鹫资本
高盛、大摩们正在疯狂做空国企:(来源:彭博数据)
上汽集团港股2023年跌幅超30%
东风汽车港股市盈率跌到4倍,不到比亚迪的1/10
人家等的就是你现金流断裂,低价抄底
国家让国企守规矩本是好意,怕出金融风险。但现在的局面就像:
国企:背着沙包跟人赛跑(扛着保就业、保供应链,不能大裁员的社会责任)
民企:穿着跑鞋还抄近道(疯狂玩金融杠杆)
外资:坐在观众席上等着颁奖(等你们两败俱伤后收割)
最奇怪的是,当整个行业被拖垮时,国家还得让国企出来收拾烂摊子——2023年某电池企业暴雷,最后是国投集团接盘其200亿债务。合着规矩是国企守,风险也是国企扛,好处全让别人吃了。看到这里各位观众可以留言把你觉得在走钢丝的车企名字打出来,看看哪些企业上榜能。
假设一个例子,是假设。如果有个新势力造车企业连续亏损多年每年都是几百个亿的亏损,甚至国资都投资了。如果还不盈利止损,万一找不到融资了。最后谁接盘?谁来维稳?国家都入场投资了成功了好说,失败了导致国有资金损失这个雷谁敢扛?为了不抗雷除了继续给钱填坑还有什么办法?这样健康吗?
未来破局之道:供应链利益重构与出海本地化
1、制造本地化:泰国样本的启示
长城汽车罗勇府工厂的运营数据揭示关键逻辑:
本地采购率从2021年的35%提升至2023年的62%
使用泰国本土钢铁使车身成本降低12%
雇佣2000名泰国工程师,人力成本比国内低40%
这使得欧拉好猫在泰国终端售价较国内仅高15%,但比日系竞品低25%(来源:长城汽车东南亚事业部数据)。
2、技术标准输出:改写游戏规则
宁德时代在德国图林根州的超级工厂,正在实践"技术换市场":
向当地车企授权CTP(无模组电池)技术,收取每kWh 2欧元专利费
与巴斯夫合作开发本土化电解液配方,规避欧盟原材料限制
参与制定德国动力电池回收标准
这种策略使其欧洲市占率从2021年的8%猛增至2023年的22%(来源:SNE Research)。
3、基础设施绑定:充电桩先行战略
特来电在澳大利亚的布局堪称教科书:
投资建设充电站时捆绑土地长期租赁权(20-30年)
充电度电利润分成模式:设备方(特来电):场地方:电力公司=4:3:3
通过充电网络数据反向指导车企产品定义
目前其充电桩利用率达28%,是当地平均水平的3倍(来源:特来电海外事业部简报)。
在埃及、巴基斯坦等燃油进口依存度超90%的国家(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国电动车正在复制"摩托车换市场"的路径:
埃及政府为电动车提供30%购车补贴+5年免征增值税
比亚迪与当地银行合作推出"1美元首付"金融方案
五菱宏光MINI EV通过CKD(全散件组装)模式,将终端价控制在8000美元以内
这些举措使中国电动车在埃及市占率三个月内从0飙升至37%(来源:埃及汽车制造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