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姆斯咨询报道,2025年5月23日至5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魏晓玲将参加《第70期“见微知著”培训课程:微电极及生物医疗应用》并进行授课,具体信息如下:
授课主题:超柔性神经电极及脑机接口
授课老师简介:
魏晓玲,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先后于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18年9月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他长期从事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融合的交叉研究,开展针对神经信号的高通量、高精度、长期稳定读写的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和基础研究工作。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包括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等期刊;申请发明专利50余件,其中授权专利16件。他入选了中国科学院高层次人才项目、上海市高层次人才项目。
授课背景及内容:
超柔性神经电极是指厚度极薄、弯曲刚度极低、与软组织力学特性匹配的植入式微电极,用于实现对神经信号的高灵敏检测或有效电刺激。超柔性神经电极是脑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大脑神经系统是由数十亿个神经元所组成的复杂系统,由于神经元依靠“脉冲放电”和“神经递质释放”两种基本模式来完成生物信息的传递与整合功能,因此将电生理和电化学两种信号检测功能集成于超柔性神经电极以实现原位、同步、实时的双模检测分析,在脑机接口(BCI)、脑神经疾病诊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尤其在脑机接口方面,单一功能的神经电极已难以满足对神经环路信息处理机制的全面探究,而能够同步实现神经信号检测和神经电刺激的多功能超柔性神经电极,在实现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闭环神经调控中展现出关键作用。近些年,随着认知神经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神经电极技术的突飞猛进,脑机接口已成为科学界和产业界的双重热点,并从最初的理论研究走向了当前的临床应用,孕育出众多创新创业公司,例如Neuralink、Precision Neuroscience、Blackrock Neurotech、脑虎科技、衷华脑机、阶梯医疗。脑机接口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领域之一,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课程首先概述神经电极类型与发展,然后详解超柔性神经电极关键技术(材料、设计、制备、修饰)及应用(脑机接口、多模态检测与调控),最后针对基于神经电极的脑机接口进行总结与展望。
超柔性神经电极结构性能实物图与表面修饰结果
超柔性电极用于小鼠脑组织电生理/电化学信号监测实验结果
课程提纲:
1. 神经电极类型与发展概述;
2. 超柔性神经电极材料与设计;
3. 超柔性神经电极制备与修饰;
4. 基于超柔性神经电极的脑机接口;
5. 基于超柔性深脑电极的多模态检测与调控;
6. 基于神经电极的脑机接口总结与展望。
培训详情:
https://www.memstraining.com/training-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