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突破!我国科研团队攻克难题,QLED纳秒脉冲电致发光开启应用新篇!南方科技大学等

BOE知识酷 2025-05-16 17:38

图片

知识酷Pro 👆
学显示行业知识
找小酷!
图片

第1955篇推文
图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溶液处理的快速响应 QLED 的纳秒脉冲电致发光(EL)。相关研究成果Nanosecond-pulsed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high current–driven quantum-dot light-emitting diodes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论文的通信作者是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的 Shuming Chen。由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主导开展,该系在光电子领域的研究实力强劲,为本次突破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基础与平台支持。此次研究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实现其纳秒脉冲电致发光(EL),并深入揭示相关动力学过程,拓展了QLED的应用边界。     

图片

图1.  电荷载流子注入、积累、传输和复合动力学。(A) QLED的RC等效电路示意图。(B)  一个QLED在5V脉冲、20kHz频率偏置下的典型瞬态电流(TRC)和电致发光(EL)。瞬态电致发光(TREL)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由延迟时间Td、上升时间Tr、稳定时间Ts和下降时间Tf来表征。a.u.表示任意单位。(C)  不同功能层厚度的QLED的计算电容。(D) 顶部发射绿色QLED的能带示意图。电荷在TFB(空穴传输层)界面两侧积累。(E)和(F)  不同HTL(空穴传输层)厚度(E)和量子点(QD)厚度(F)的QLED的瞬态电致发光。(G)  不同时间间隔下QLED中电荷注入、积累、传输和复合过程的示意图。(H)  上升时间和延迟时间随HTL、发射层(EML)和电子传输层(ETL)厚度变化的统计结果。

1.研究背景:超短光发射在众多前沿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超快光电子学中,它是实现高速信号处理与传输的核心要素;在超快光谱学里,有助于捕捉物质瞬间的微观变化;高分辨率快速成像显微镜依赖其获取清晰的微观结构图像;材料加工领域,超短光发射可实现高精度的材料处理。以往,超短光发射通常由激光器产生,但激光器成本高昂,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降低成本,科研人员尝试开发基于无机III-氮化物的发光二极管(LED)来产生纳秒脉冲电致发光,通过精心设计结构和高电流驱动,已实现10ns脉冲、10MHz高重复率的EL,且在光谱学应用中作为低成本激发源得到广泛使用。   近年来,基于胶体CdSe或InP量子点(QDs)的QLED成为显示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传统LED相比,QLED采用溶液处理工艺,具备成本更低、集成更简便、灵活性更高以及面积兼容性更好等优势,在一些特殊场景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典型的QLED基于有机  -  无机混合结构,常用无机ZnO纳米颗粒作为电子传输层(ETL),这种结构使得QLED性能优异,如红色QLED的亚带隙开启电压低至1.6V,最大亮度超过\(3,300,000  cd m^{-2}\) ,理论外量子效率(EQE)超39%  。然而,尽管已有一些快速响应的QLED被开发用于可见光通信,但其最佳性能仅能实现微秒脉冲EL,纳秒脉冲发射的超快QLED尚未成功研制。并且,QLED中决定瞬态EL的空穴注入和传输过程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这使得优化器件以加速空穴传输和复合面临困境,严重阻碍了纳秒脉冲发射QLED的实现。    

图片

图2.  快速响应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优化。(A) 电流密度(J)-电压(V)特性。(B)  二极管电阻Rd-电压特性Rd已归一化到发光面积)。(C) 不同面积和衬底的器件的瞬态电致发光(TREL)。(D)  有无金属线辅助电极或退火处理的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特性,(E) 有无金属线辅助电极或退火处理的器件的瞬态电致发光。(F)  器件结构对Rd、串联电阻(Rs,Rs已归一化到发光面积 )、电流和上升时间Tr的影响。

2.研究方法:把QLED等效为电阻 - 电容(RC)电路,通过对电路瞬态电流(TRC)和瞬态EL(TREL)的研究,深入分析载流子注入、传输和积累过程。改变QLED功能层的厚度,测量不同结构QLED的TRC和EL,从而确定电荷积累的界面和传输路径。 

图片

图3.  高电流驱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纳秒脉冲电致发光(EL)。(A) 快速响应QLED的器件结构示意图。(B)  由35V、150ns电压脉冲驱动的QLED的瞬态电流(TRC)和电致发光(EL)。(C) 由35V(对应电流密度超过86A/cm²  )电源驱动的QLED的瞬态电致发光,其脉冲持续时间从20ns增加到150ns。(D)  由20ns电压源驱动的QLED的瞬态电致发光输出,电压从18V增加到35V。(E)  QLED的外量子效率(EQE)和辐射出射度随电流密度的变化。(F)  由峰值35V、脉冲持续时间20ns、重复频率50kHz的电压源驱动的QLED的纳秒脉冲电致发光的稳定性测试。    

3.实验结果

电荷动力学:研究发现电荷主要在TFB(空穴传输层)的界面积累,TFB厚度对EL延迟时间影响极大,而QDs(量子点)厚度则主要决定EL上升时间。

器件优化:通过减小发射面积、更换为Si衬底进行有效热管理,以及添加辅助电极、退火处理等方式,降低了Rd(二极管电阻)和Rs(串联电阻),显著提升了电流。在6V电压下,Tr(上升时间)从2930ns大幅缩短至300ns。 纳秒脉冲EL:用高电流驱动优化后的QLED,成功实现输出稳定且可重复的20ns脉冲EL,重复频率为50kHz,辐射出射度高达5.4W/cm2 。不过,受高电流影响,漏电流增加、俄歇复合和热诱导发射猝灭,导致其EQE为3%,低于连续EL的15%。 

图片

图4.  纳秒脉冲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中的应用。(A) 自制时间分辨光致发光(TRPL)光谱仪的示意图。(B)  红色量子点(QD)和(D) 红外量子点溶液在不同脉冲宽度的QLED激发下的TRPL曲线,以及使用商业爱丁堡FS5荧光光谱仪测量的结果。(C)  红色量子点和(E) 红外量子点的平均激子寿命。(F) 量子点溶液的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PL)光谱,以及蓝色QLED激发源的电致发光(EL)光谱。

4.应用展示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将优化后的QLED作为激发源搭建时间分辨光致发光(TRPL)光谱系统,用于测量QD溶液的荧光寿命。实验结果与商业光谱仪测量结果相符,表明低成本的QLED可替代昂贵激光器用于超快光谱应用。 

高速成像:利用20ns脉冲的QLED作为曝光闪光灯,配合相机捕捉快速运动物体。与传统照明方式相比,该方法能够冻结纳秒级的运动瞬间,普通相机也能拍摄到清晰的运动图像,极大拓展了相机的高速成像能力。    

 图片

图5.  纳秒脉冲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在高速成像中的应用。(A)  利用具有20纳秒脉冲电致发光的绿色QLED作为曝光闪光灯的自制高速成像系统示意图。(B)  纳秒脉冲闪光(上)和持续照明(下)的高速成像时间安排。(C)和(D)  在持续照明下,普通相机(C)和高速相机(D)拍摄的快速下落墨滴的照片。(E)和(F)  在20纳秒脉冲闪光下,普通相机(E)和高速相机(F)拍摄的快速下落墨滴的照片。

5. 研究总结:通过分析QLED的RC等效电路的TRC,成功揭示了影响QLED响应的电荷注入和传输动力学过程,为优化快速响应QLED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此优化的QLED实现了纳秒脉冲EL,并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和高速成像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有望在激光泵浦、光动力治疗等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Shuming Chen 表示,此次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科研人员对 QLED 载流子动力学的理解,更为 QLED 在激光泵浦、光动力治疗等更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 QLED 性能,推动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

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在 QLED 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全球光电子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有望加速相关技术在产业界的应用转化,推动多个行业的技术升级。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s1388 

图片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光学新消息,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ling-mine删除或修改!




BOE知识酷 欢迎加入知识酷Pro,分享显示行业知识、最新黑科技、办公软件技巧等。
评论
  • 【下载】电源设计工程师指南(共5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