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科技出品
吉利汽车在2025年第一季度展现出罕见的高增长,销量创历史新高,利润大幅跃升。
在这场季报发布会中,财务数据固然令人瞩目,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个吉利”战略背后的结构性变革。
吉利正通过品牌整合、资源协同和组织融合,打破过去多年形成的“多品牌分治”局面,构建更加统一、灵活且高效的体系能力,以支撑其在激烈的国内竞争和日益复杂的全球扩张中的多维发力。
“一个吉利”,意味着不再将增长寄希望于某一个品牌或某一类产品,而是通过体系化协同能力构建新的增长逻辑。在中国汽车产业进入组织重建与产业链再平衡的深水区后,这种战略或许将成为中国车企从规模走向质量跃升的重要参照。
销量背后的体系能力重建
2025年第一季度,吉利汽车交出了70.4万辆的销量成绩,同比增长48%,是吉利历史上的季度新高。
同比增长超过260%的归母净利润数字,看似来自于销售端的高歌猛进,但这背后真正发生变化的,是支撑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经营体系。
从销售结构看,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呈现“双轮驱动”,新能源销量达33.9万辆,同比增长135%,在整体销量中的渗透率已超过52%,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是对吉利新能源产品线的肯定,吉利在产能分配、渠道协同、资源调度上的效率正在提升。此前在品牌间存在的竞争、资源冲突,如今正被更强的中心化体系所逐步统一。
在这场高增长中,费用控制能力的显著提升格外值得注意。一季度销售费用率下降至5%,行政费用率降至1.9%,正在构建一种高效能的运营节奏,能够在维持品牌差异化和产品丰富度的同时,减少内耗,提升协同效率。
盈利的增长并非单纯依赖销量提升,而是通过毛利结构的优化和成本结构的重塑逐步实现的。新能源业务开始释放规模红利,盈利能力逐步走出“赔本抢占市场”的周期性陷阱。
在品牌端,银河与中国星两个支柱品牌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前者全面向新能源转型,后者在高端燃油车市场站稳阵脚。
“一个吉利”:
打破品牌孤岛,重建全球竞争力
多年来,吉利在新能源领域通过多品牌并进战略快速布局,从几何到银河,从极氪到领克,再到后续探索的雷达、极越,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立的产品节奏、营销体系、研发路径。
这种架构在初期有助于市场试探和业务差异化发展,但在当前行业已进入整合阶段的大背景下,分治带来的成本浪费、内耗和组织复杂性问题愈发凸显。
吉利集团旗下的海外上市平台与极氪合并,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过去分散的架构正在被打通,这种合并并非简单的资本层面操作,而是涉及业务、产品、渠道、团队等全要素的实质性融合。
“为什么吉利和极氪要这么快整合?”吉利汽车的回答很直接:时间不等人。
合并后,研发协同和组织融合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极氪与领克原本在技术路径上差异较大,一者向智能豪华电动车倾斜,另一者则面向年轻人群和高价值混动细分市场。
当前的融合测试了吉利的“系统集成”能力,能否让不同产品定位的品牌在研发、底层平台、智能驾驶等关键节点上实现共享与协同,将决定“一个吉利”战略的落地深度。
这种整合逻辑的另一个重要延伸,是在出口体系上的集中化管理。
吉利将银河EX5、星愿等新能源车型批量推向东欧、东南亚与拉美市场,极氪科技集团也在布局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这种对海外布局的规模化推动,必须依托品牌整合后的渠道共享、技术平台复用与合规协同能力。
多品牌、多渠道、多目标市场的交叉覆盖,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中心调度机制,将很难实现效率与控制力的平衡。
“一个吉利”意味着不再依赖孤岛式的品牌增长逻辑,而是依靠平台化资源调度与体系协同支撑整体市场拓展。这种逻辑的转变,既是组织架构的重塑,也是商业模型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