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星标我/
比大部分人早一步看见未来
今天,三大运营商都在积极大力搞AI智算,各种展会、各种论坛、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概念和名字,一时间热闹非凡,让人顿感欣欣向荣。
但我始终认为,AI智算更多的只是一件新鲜华丽的外衣,其本质仍需回归商业逻辑的本质——如何通过标准化的产品、资源和服务组合实现可持续盈利。
对于运营商而言,AI是装饰,算力才是核心,而真正赚钱的,还是应该落在“云”本身。
那运营商应该怎么抓住AI这一次战略级的机遇呢?我认为路径已经相当清晰——左手卖一体机,右手卖智能体!
- 01 -
左手卖一体机:从卖资源到卖场景
一体机对运营商云业务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场景化能力、资源整合优势和商业闭环构建,成为运营商从“管道”向“平台”转型的关键抓手。我们可以分三个层面来说——
第一个层面,一体机是运营商突破传统云业务价格战的利器。通过“硬件+云服务”的打包模式(如天翼云混合云一体机),运营商将复杂的IT部署简化为“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大幅降低客户决策成本,尤其满足政企客户对数据本地化、安全合规的需求。例如,中国移动的DeepSeek-R1一体机通过预装国产大模型和算力调度方案,客户后续算力扩容依赖其云服务,形成硬件-算力-服务闭环。这种模式既规避了与互联网厂商在纯软件层面的价格竞争,又通过硬件长期持有权实现利润分摊。
第二个层面,一体机是运营商切入AI算力市场的战略入口。随着大模型爆发,企业对私有化部署的AI能力需求激增。运营商通过一体机内置GPU集群和开源大模型,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AI私有化方案。例如,中国电信的“息壤”智算一体机以几十万元的价格满足中小企业的AI训练需求,而传统自建大模型成本动辄数百万元。这种“硬件租赁+按需计费”的模式,既降低了客户门槛,又为运营商带来持续的算力租赁收入和增值服务机会。
第三个层面,一体机助力运营商构建“云网边安”一体化生态。通过将5G网络、边缘节点与一体机深度绑定(如天翼云边缘一体机内置5G UPF),运营商可将边缘节点转化为“云终端”,满足工业控制、视频监控等低时延场景需求。同时,一体机与IDC托管、安全运维等服务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运营商在算力网络、国产化替代等领域的商业空间。
所以说,一体机的本质是运营商从“卖资源”转向“卖场景”的商业逻辑重构,将成为运营商云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
- 02 -
右手卖智能体:以AI为钩,钓算力之鱼
如果说左手卖一体机是运营商对传统云市场的主动转向,那么右手卖智能体则是对新兴算力需求的精准卡位。当前,AI大模型的爆发让“智能体”(AI Agent)成为行业热词,从车载智能座舱到AI全域营销矩阵,运营商正试图通过智能体抢占企业客户的注意力入口。
但问题在于:运营商能否从智能体本身盈利?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智能体的本质是算力的消耗工具,其对运营商而言的商业价值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对算力的持续依赖。
以酷开与运营商的合作为例,其智能体部署在运营商的机顶盒和大屏设备中,用户通过语音交互完成内容推荐、服务调用等操作,但背后的数据处理、模型推理均需依赖运营商的云平台。
这意味着,智能体的每一次“思考”和“行动”,都在为运营商的算力资源创造变现机会。更具战略意义的是,智能体的场景化落地(如客服、营销、工业控制)往往需要定制化算力调度,这进一步提升了云服务的复杂度和利润率。
很重要的一点,运营商不应该将智能体作为独立产品推向市场,而应该将其嵌入到云服务的生态中。例如,中国移动通过“九天”大模型打造的行业智能体,覆盖通信、医疗、交通等领域,但其核心价值并非模型本身,而是通过模型训练和推理所需的算力资源,将客户锁定在其云平台上。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运营商无需证明自己的AI技术优于友商,只需通过智能体展示应用场景的可行性,客户便会被其背后的算力网络所吸引。同时,智能体的训练和推理需要高规格GPU集群,而运营商在“东数西算”工程中布局的万卡智算中心恰好提供了低成本的算力底座。这种硬件-软件-场景的协同,使运营商在算力市场的议价权大幅提升。
而更长远来看,智能体的部署往往需要配套的数据治理、模型优化和运维服务,运营商可借此推出“智能体即服务”(AIaaS)方案,将原本一次性销售的硬件设备转化为长期订阅服务。
- 03 -
云的本质:锚定算力,而非AI
无论是左手的一体机还是右手的智能体,其商业逻辑的核心都指向一个结论:云的本质是算力的货币化。运营商的AI投入并非为了颠覆传统云服务,而是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算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利润率。收入模型仍以IaaS和PaaS为主,通过按需计费、弹性扩容等方式将算力转化为现金流。
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大部分客户不会为AI应用付费,只会为算力付费。AI软件的价值类似于虚拟化工具或CDN加速服务,其本质是优化算力的使用效率,而非创造新的收入来源。因此,运营商必须避免陷入技术军备竞赛的陷阱,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算力资源的标准化、模块化和场景化,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型。例如,中国电信的“息壤”智算平台通过提供标准化的AI推理服务,让企业无需自建大模型即可使用AI能力,这种去技术化的策略反而降低了客户门槛,扩大了云服务的市场覆盖。
当左手通过一体机抢占算力入口,右手通过智能体(AI应用)反向绑定客户的数据和流量,左右手形成合力,运营商的云业务将进入“硬件-场景-生态”的飞轮效应。
乱花渐欲迷人眼。运营商一定要记住的是,未来的竞争不在于谁的AI技术更先进,而在于谁能在“云”的底层逻辑中,将算力资源转化为最高效的商业资产。
左手卖一体机,右手卖智能体,左手是入口,右手是引擎——这或许正是运营商在云计算下半场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密码。
注:以上所谈全属白犀牛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