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三环斟茶员
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五月,是收获的季节。小斧头连连砍,也能砍倒参天树,这第二次爆米花大会,既是通气会,也是庆功会!
第一次爆米花会议主要分享方法论,给大家打气,是一次昂扬向上的会。这一次呢,我们反而要谨慎复盘,正所谓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现在觉得能毕其功于一役,为时太早。小米内部现在肯定也在复盘,说不定还要搞一搞中层的人事调整,所以大家要冷静,成果是阶段性的,斗争是持久性的。
过去两个月,大家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前仆后继,打了三大战役。第一仗是池州高速车祸,第二仗是锁马力,第三仗是挖孔机盖。打得很好,打得小米进退失据,月销量首次出现下滑,同志们辛苦了!
第一仗池州高速车祸,就是第一次爆米花会提到的契机!不抓住机会打宣传战,就属于天予弗取!这一仗影响最大,但小米方面一直嘴硬,不承认是自己的错,米粉阵线也很坚定,且随着时间推移,路人也有很多认为责任在车主不在小米汽车。最重要的是,事情发展有扩大化趋势,造成消费者对所有电车品牌的电池碰撞安全、智驾的不信任,所以渐渐收手,乃至友商也帮忙在社交媒体上举报帖子,帮忙灭火。
不过,这一仗打破了小米撞车不烧、不死驾乘人的质量神话!
第二仗锁su7ultra马力,影响远不如第一仗大,而且看似还赢得了一些路人的称赞,但是这一仗意义重大,因为这是小米第一次主动犯错!小米脱裤子放屁,给自己搞特殊的做法,不知道是要在讨好谁,反正不是su7 ultra用户!第一次,小米走到了他们用户的对立面!米粉阵线出现了松动!很多铁粉质疑小米官方,认为这属于不遵守合同契约。而且小米这个轻率的做法,可能也创造了汽车史上的第一!
这么广泛的用户投诉,让小米不得不公开道歉,进退失据彰显无遗——诸君且看,他小米里头不也是一样草台班子嘛!
小米虽然及时补救,中止OTA,但是这一仗打破了小米“最听劝”的运营神话!
第三仗挖孔机盖,打得最好。第一仗是天时,第二仗是小米主动犯错,都是等来的机会,这第三仗属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打他个措手不及!而且从战果上看,打得小米最孤立,最铁的米粉和KOL也没办法帮它完全洗白!雷军在这一仗里也出现失误,搬石砸脚,实在是让人振奋!干得漂亮我的朋友!
二
我们认真复盘一下这第三场战役——看看是怎么抓住对方失误,化“神奇”为“腐朽”的!
这个碳纤维挖孔机盖,卖4万2,你们玩性能车或者接触过改装的都知道,这价格不贵,而且就算不看用料做工,去跟后改市场比价格也没意义,机盖后改敢上路,交警叔叔来给你个1087就老实了。这事儿本来是没得黑的,听取用户呼声,临时额外加的选配嘛,这本来是小米“听劝”的又一个证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针的一个亮点,搞不好以后还要变成某些人决策的功劳簿。
追根溯源,小米一开始对挖孔机盖就是心情件的态度,是“让你拥有更贴近‘纽北最速四门车’的惊艳外型”。雷军在2月27号的su7 ultra发布会上完全没提空动价值,对邀请来的自媒体、kol也直接是说复刻造型,主要提供情绪价值。这从27号发布会结束后他们集中发的一批视频里都能看见。
图片来源:@郎郎KILO
图片来源:@追求性能的熊导
这些视频里讲得最详细的是小米前高管藏智渊离职后创办的自媒体,他直接找了小米车辆动态工程师耿睿,讲su7 ultra的每一处空气动力学。
对su7 ultra量产车的挖孔机盖,耿睿的原话是:
“机盖这一块的话,可以看到有两个孔,比较像我们prototype的造型。我们原型车上面主要是为了给前端模块散热,然后另外一个就是提供前部下压力。我们在量产车上布置了这个孔,也考虑到散热以及超高速时机盖的结构稳定性的问题,所以可能会释放前舱的压力,来保证在超高速的情况下,它的机盖结构会更加稳定。但是我们普通的那个版本的机盖,也没有任何问题,只是说这种款式的机盖会更加稳定。”
可以说对这个挖孔机盖,从雷军在发布会的讲解,以及之后几天的宣传里,定位都是很明确的,就是造型价值。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事情起变化了呢?
这几天大家肯定已经看到那个铺天盖地的截图了,雷军3月2日发的微博,原版和修改版都被挖出来。
“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
6个小时后这条微博编辑了下,后面那句“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删掉了。
这个微博其实也不是雷军突然发的,是评论并转发的一个叫“科技疯汇”的up。那个up发了张照片,说“回应了,#小米su7ultra 单卖的碳纤维风道前舱盖不能后改。我在网上找了个打开前盖的内部结构,这不是一个盖是一个完整的风道系统!”
然后雷军就回复并转发了。
这事儿大抵上也不是偶然,小米的宣传策略是不让高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而是有固定套路。一般来说,官方负责克制,外围负责煽动。要是出了什么问题,也好撇清责任。
但是这一次的转发有点无谓,也许是因为发布会后直播时劝了大家不要买,后来觉得这样也不好,现在就希望把气氛搞得更喜庆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疯汇”这条3月2号的微博,在5月2号编辑了下,说明找来的内部结构图是原型车的。
然而无论本意是想表达什么,以及存在什么样的误会,是故意还是无意,公众接收到的信息已经是“量产车挖空机盖不止是一个心情件,而是有完整风道”了。
不管科技疯汇这哥们儿想传达什么,他对在座的各位来说已经堪称是李景隆一样的大将了,居功至伟。
三
光雷军这一个失误,还不至于让小米丢这么多舆论阵地。后续大家的追打又掷出了另外两柄投枪。一个是2月26号的“小米汽车答网友问(第110集)”,一个是小米汽车app的选配界面。
关键字句“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完全复刻小米su7ultra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2个贯穿风道,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这段描述里的“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也出现在了后来su7ultra的下订选配界面!
雷军那条微博其实不构成实质伤害,最多是雷军本人的人设受影响,而且那句话其实细究起来没问题,里面结构确实改了,只是没大改,是小改,而且风道还真的是不跟前格栅通但是跟轮毂通。就算到了法律层面,作为个人微博也可以用一句“搞错了”回应。
但是后两者就不一样了,属于销售方的官方声明。
小米在道歉并给出解决方案后,将“高效导流”改成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但对于之前的车主,是以下订时的描述为准的。
这个描述的更改,其实依然不是关键,因为怎么定义“高效”和“部分”?这个挖孔机盖做不到像原型车那样增加400多公斤下压力,但是对气流的导向当然是有影响的,去风洞吹一下跟铝合金机盖数值肯定有区别,如果按相对比例感观上不大,那就按绝对值,总之这一块有模糊空间。
但是“答网友问”里的“完全复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就不一样了,“完全复刻”还能说是造型,“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就是完完全全的错误。
这柄投枪才是迫使小米派出李肖爽和维权用户坐下来面对面谈判的关键。
不过,我们今天的复盘,没必要谈太多法律。在座的诸君有几个没打过官司?赢也好输也好,有资本回来的总归能回来。我们爆米花的关键,是要让公众觉得小米不再真诚了,雷军不再铁靠谱了,这个比什么法律都重要!
所以在这里要特别点名表扬几个人。
一个是造梗。造梗传播向来是小米擅长的拳法,而且也是官方不下场,外围来造势的打法。去年su7发布时,造了个梗“谁介意自己老婆长得像刘亦菲?”这次要卖挖孔机盖,就拿黑猴的梗,搞了个“若不披上这件衣裳,众生又怎知我尘缘已断、金海尽干?”挠的就是那些在意自己花了五六十万就一定要一眼区别于二三十万的用户的痒痒。
结果现在咱们造了个“风味”梗,“风道挖孔机盖”变“风味挖孔机盖”,“没有内涵的帅我不要”。挠痒痒变成了当胸重锤,这挖孔版ultra不仅不酷了,还营造出一种“你们蠢,你们交智商税”的风评,成功地让这部分人跳反,当初觉得有多酷,现在就有多红温,反噬小米,喜闻乐见。当然了,这部分人里也是什么成分都有,但是这一把绝对属于打进小米用户内部去了。从这里能看出,咱们的人在进步!
还有一个是把原型车的空气动力学示意图和量产车描述P到一起,在传播时让网民一目了然认定小米在撒谎。
本来小米可以解释,说量产车机盖有空动价值啊,只是不像原型车和燃油车那样的前进上出增加下压,而是下凹梳理气流和负压散热,su7 ultra的散热系统已经很够用了,搞保时捷GT3RS那种会反而可能会搞得前电机电池工作温度过低,还严重增加风阻……blablabla,现在好了,这个图一出,没人听小米说什么了,这不都是小米官方发的图吗?实锤虚假宣传!就算有人指出来,大部分人也看不到那么细。P图就一眼,辟谣跑腿腿,就是要让小米百口莫辩!
四
复盘完这次三大战役的胜利,我们也要思考思考,为什么之前打小米打得那么难?为什么现在打得顺?之后小米的玄戒芯片和YU7要怎么打?大家都要提前思考,提前布置。
我抛砖引玉,先谈一谈我理解的小米五大关系。
第一个关系,是小米和用户的关系。
小米的粉丝运营相比传统车企,有降维打击优势,但是到了小米汽车,因为完全不同于消费电子类市场逻辑,小米汽车用户和传统米粉已经有了相当多的不重合,尤其是对女性和苹果用户。大家不要觉得现在小米汽车的米粉有多铁,这其中相当比例是奔着雷军来的,打掉雷军金身,小米和用户就不是牢不可破的联盟。
锁马力这场战役,小米昏聩一棋可能是在把内部争议放到外部检验,但是很多米粉产生了动摇。这是个好兆头。挖孔机盖,一部分小米用户觉得不酷了,就想方设法要退——而传统上的米粉对小米产品是比小米员工还了解的,绝不可能误认为这挖孔机盖跟原型车一样。这也是好兆头,小米和用户的关系正在动摇和稀释。
第二个关系,是小米和自媒体的关系。
之前为什么爆米花难爆,因为#小米汽车 流量太大,而这其中夸小米汽车总是能获得更多流量,以及更正向的用户反馈,而黑小米,虽然也能获得我们的支持,但是一个小米的水军也很厉害,黑小米被抓住把柄也可能被举报三连,再一个su7的产品一直没抓到特别大的硬伤,黑不出节目效果。自媒体总归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出现了人人夸,人人捧,80分的产品搞出了120分的轰动效应,尤其是su7在几个赛道打败了欧美车企嘛——这个现象其实是跟我们民族上升期的自豪感寄托挂钩的,我称之为“哪吒2效应”。
但是当出现了天灾人祸,不测风云,为了追逐流量,捧高就会变成踩低,流量反噬是必然局面。而且众所周知,小米对传统汽车媒体是相当不大方的,800块车马费不止是个梗。所以从自身利益出发,如果没有泼天流量,大部分自媒体是宁可去踩小米,而不是一水儿去夸。
现在车媒里没什么“定海神针”一样的权威媒体,有影响力的头部车评人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与其说是媒体用户,不如说是个人粉丝,所以这种一窝蜂现象还会继续存在。
第三个,是小米和二手车商、黄牛的关系。
当小米保值高,黄牛、二手车商在让小米用户等车等更久的同时,还是小米神话的重要吹鼓手。当小米保值率下跌,他们就会披上车主、米粉、组织维权的热心市民等外衣,然后朝小米龇出獠牙。
Su7现在依然保持着差不多二手车市最高保值记录,但是su7 ultra的表现远不如预期,而且他们又囤了不少,所以在退车行动中他们非常积极,组织起冲动下单后悔的个人车主,搅动起一串风波。但是从长远来看,他们也不是我们爆米花联盟的盟友,他们有行动力但没有长远思维。
第四个,是小米和友商关系。
这一点就不多说了,在咱们这行,不允许有人这么牛逼。
第五个,是小米管理层和一线执行层的关系。
三大战役里,第二次第三次小米都暴露出了自身运营的问题。小米不是什么铁军,从上到下也不都是什么高素质人群。就算是抛开网上流传的低薪高强度工作,几万人的队伍,不可能人心一样齐,思想觉悟一样高。据我所知,小米汽车的销售员工离职率是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而且单车提成也显著低于其他同价位车型品牌。
这次挖孔机盖事情发酵,除了小米官方线上宣传的纰漏,难道线下没有问题吗?雷军功成名就,自己也是首富,他不想再打擦边,但手底下的人要上进怎么办?夸大性宣传和误导性暗示,在很多市场销售眼里是基操,现阶段小米也不可能完全贯彻严明纪律,大家都做讲话克制的禁欲系。现在市场风气如此,难免没有小米员工嘀咕“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但是别的品牌摸狗没人看,小米偷鸡立刻被恨不得曝光给60亿人,这就是流量双刃剑。
雷军这次自己也会失误,更不可能管得住下面人怎么卖车。很多人夸雷军,他被架得这么高了,能不自律吗?但是其他小米员工,有被架这么高吗?人家要奋斗,要上进的。
这是第五大关系,我也认为是小米在二次三次战役中败退的根源。
在庆功会的最后,我希望诸君能再接再厉,继续P图,多多造梗,用小成本游击战不断消耗,敌疲我扰。再然后就是爆米花联盟要团结。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注: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作者系su7 max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