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与新能源革命的双重浪潮中,中国汽车传感器产业正以“感知力”重构汽车工业的神经脉络。
近年来,工信部及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相关政策,推进传感器在汽车领域的产业实践,其中,《基础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重点推动车规级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应用。特别是随着电动智能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车身与环境感知类传感器的需求量快速增长,整车使用传感器数量将达数百个。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26年中国汽车传感器市场规模将增至近500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过去很长时间,由于欧美汽车传感器行业起步早,在传感器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占据国内市场垄断地位,中国车企长期困囿于“精密感知元件受制于人”的产业瓶颈。而今,这份沉重的技术枷锁,正在被以武汉神动汽车电子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神动”)为代表的一批本土汽车传感器企业以创新之剑击碎。
“我们始终深入贯彻‘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围绕优势产业,积极布局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致力于成为汽车传感器行业标杆企业,传感器领域百年企业。”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副会长、武汉神动创始人、现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慧琳,深耕汽车传感器领域16年,秉承“成为客户最信赖的智能传感器专家”的理念,带领公司钻研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凭借极致设计、极致品质、极致成本、极致服务,在乘用车、商用车传感器领域已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打破国际同类产品垄断。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汽车传感器和控制器产品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及高新技术企业,武汉神动与汽车头部企业、外资企业建立长期业务配套,拟发展为压力传感器自主品牌单项冠军企业。
“武汉神动聚焦压力类传感器产品,其在部分汽车配套市场占有率超过45%,连续多年位居行业细分领域第一,为中国智能传感器制造强国战略践行保驾护航。”刘慧琳指导公司团队成功开发了高温、陶瓷电容、压差等多项传感器核心技术,并牵头组织研发人形机器人传感项目,成功创建了产业链互为支撑的中国智能传感器创新示范基地。目前,武汉神动在我国的传感器细分领域已经位列前三名,覆盖国内80%的商用汽车,爆震传感器、陶瓷压力传感器和压差传感器三个产品成功击碎进口产品垄断壁垒,公司成为第一家实现爆震传感器国产批量配套企业。
当这家武汉企业将自主研制的传感器装进比亚迪、奇瑞、问界等乘用车及东风、上汽、陕汽、中国重汽、一汽解放等商用车的关键部位,不仅意味着国产传感器撕开了外资企业固守的市场份额铁幕,更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毫米级战场实现了从技术跟跑到标准领跑的历史转折。
01 “研发及智能化工厂”华中领先
武汉神动斥资1.5亿元构建的“研发及智能化工厂”,正在重塑中国汽车传感器的产业格局。这座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精密制造的“数字工厂”,承载着国产核心技术突围的雄心——其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陶瓷压力传感器产线,实现了陶瓷压力传感器的生产工艺在一条产线上全自动完成,即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并首次实现大面积扩产,此举打破国外行业垄断,填补国内产业空白。
“武汉神动‘研发及智能化工厂’于2023年5月中旬开工建设,同年8月底工厂大楼封顶,目前基建部分已经完成,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预计2025年10月可正式投产运营。”刘慧琳介绍,该智能化工厂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枫树六路与东风大道交汇处59MD地块,规划总建设面积2万平方米。新厂房采用海绵城市设计,建设恒温、恒湿及无尘车间,导入MES制造执行系统等智能化制造管理系统,引入陶瓷压力传感器产线和智能燃油加热系统产线。
“市场对传感器产品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也要配套升级工厂和产线,经历前期多轮投资建设后,公司还要追投5000多万,才能搭建出满足高精度传感器生产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厂房设施,形成完整的供应产业链。”刘慧林透露,新工厂建设完成后,将用于汽车电控系统控制器、传感器和车载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可年产高精度智能传感器1200万只,控制器总成年产能80万套,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较目前增长2至3倍。“智能化工厂规模及水平在华中地区汽车传感器领域处于领先。”
刘慧琳对于投资关键生产设备和技术研发极为慷慨,她相信,武汉神动这场耗资总计数亿元的智造跃迁,绝非简单的效率革命。
“传感器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全程‘只见机器转,不见手工动’。” 刘慧琳介绍,此前,生产480只传感器需要8名工人连续奋战10小时;现在,10小时可生产2000只,仅留一人看护机器运转。“持续投入产线智能化升级,不仅是为了省人力、提产能,提高运输速度和稳定性,更是让产品精度从2%提升到了5‰,远超行业标准。基于此,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幅提升,带来公司业务的扩张。”
“2024年,公司成功申请了‘一种温度压力一体式陶瓷电容’的专利。”据悉,武汉神动正在研发的陶瓷电容芯片生产线和采用磁悬浮轨道运输的陶瓷高温传感器产线,也将一并引入新工厂扩产。在武汉神动的高温传感器生产车间可以看到,生产线的零件竟然是用磁悬浮轨道传送的。一条产线能够生产70多款不同类型高温传感器,交付周期从7天缩短到两天半。“磁悬浮轨道的投入虽更大,但稳定性高、速度快,产品品质得到大幅提升。根据预定程序,零件可以在轨道任意节点停靠,更加灵活。”
02 产品国产替代率九成以上,研发人才占员工总数三分之一
刘慧琳坦言,目前,公司产品的国产化替代率已经达到90%以上,中压型传感器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每年投入总营收的6%-7%用于创新研发。
在这位女帅的前瞻布局与精进要求下,武汉神动已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车谷英才产业领军人才单位”等荣誉称号,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改造城市项目、武汉市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并于新三板上市。同时,公司的产品与服务收到了来自客户的高度认可,获得上汽依维柯红岩授予的“技术创新奖”“服务优胜奖”、东风商用车/东风南充公司授予的“优秀供应商荣誉”、东风汽车电子授予的“最佳产品开发协作奖”、玉柴机器授予的“价值贡献优秀奖”、BYDS20013519新能源乘用车授予的“季度A级供应商”等奖项。
智能制造企业离不开人才与创新的支撑。据悉,武汉神动研发团队42人,包括研究生7名,高级职称人员4名,省部级专家1名、车谷产业领军人才(创新)1名、车谷杰出高管人才1名、车谷行业高端(创新)人才1名。传感器系统应用、软件设计、硬件设计以及材料选型等技术人才均具有丰富的行业从业经历。“研发人才占到了公司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的不仅是技术攻关的实体空间,更构建起‘需求牵引-基础研究-工程转化’的闭环生态。”刘慧琳深信,这种共生关系可释放出指数级创新势能:武汉神动已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展开了长期深层次的技术合作,成立了“联合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且获批“湖北省智能联网传感器企业”“校联合创新中心”。此外,公司积极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长期与各大主机厂等开展技术交流活动,共同开发汽车传感器和控制器。
在搭建“自主检测生态圈”方面,武汉神动不断完善汽车传感领域的质量控制范式。刘慧琳介绍,公司实验室覆盖90%以上企标试验项目,实验室经过东风、一汽、潍柴、玉柴、塞力斯等主机厂评审并接受认可报告结论,“拟2026年通过CNAS认证,进一步提升实验室资质。”
公司在产品试验中,搭建了系统、总成、原材料的检测试验装备,全面检测产品保障质量。具有环境温度、性能试验、破坏性测试、电子环境测试等设备,基本涵盖了传感器产品的试验范围。这种从被动检测向主动检测的跃迁,不仅每年节省不少第三方认证费用,更使企业掌握定义行业质量话语权的密钥,为国产汽车传感器突破国际巨头构筑的“认证屏障”开辟战略通道。
03 50岁创业,打造车用传感器“小巨人”
刘慧琳将传感器形容为现代工业的“感官神经网络”,根据感知维度可分为压力、温度、位置、速度、气体浓度等基础类别,以及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视觉摄像头等智能传感器。在汽车工业革命性变革中,传感器已从辅助元件蜕变为智能汽车的“中枢神经元”。
“汽车传感器如同人类的眼、耳、神经末梢与预警雷达的集合体,它们潜伏在发动机舱、底盘缝隙与车身角落,这些‘感官’每秒生成数万条数据,构成车辆感知世界的数字化经络系统。不仅让钢铁之躯具备了预判危机的‘第六感’,更通过数据神经网络将驾驶决策精度提升至毫秒级。”
谈及如何选择车载传感器这个细分赛道创业,刘慧琳不禁感慨“自己一生与车结缘”……
生于1959年的刘慧琳是湖北武汉人,父亲曾是汽车司机,参加过抗美援朝,后在湖北运输公司工作至退休。家中的亲属也大多在汽车相关领域工作。
“我是师范毕业,原本是一名幼师,80年代下海经商风气正盛,不喜安逸的我选择成为一名汽车电子配件销售人员。”刘慧琳在这个行业一干就是26年,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为人先的性格及前瞻发展的眼光,她从基层业务员一步步做到了销售总监的位置,在业界小有名气。
“五十知天命,这个岁数很多人功成身退了,选择舒舒服服地退休生活,而我却在这个年纪正式开始创业。”2009年,已经50岁的刘慧琳成立武汉神动,主要做汽车电子产品销售,包括传感器的商贸业务。因为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积累和资源,公司经营状况还算不错。
2013年,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刘慧琳接手了一家濒临破产的传感器生产厂,开始规模化运营工厂。公司也就是从那时选择扎根传感器细分领域,由销售企业向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制造企业逐步转型。
“我做销售出身,研发和生产不是我的强项,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下定决心创业,就不留退路、迎难而上。”创业初期,工厂只有十几名员工,刘慧琳既要当老板掌控全局,又要奔波一线跑市场,“赶工时我也要在厂里,和工人们一起装备产品,做体力活,那时我常感分身乏术,但不服输的性格让我咬牙坚持了下来。”几年间,她带领工厂走出困境,并逐渐将武汉神动发展为以科技创新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发展早期,传感器主要应用于传统燃油车,2019年后,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在刘慧琳看来,当时公司正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转折点,要继续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浪潮,升级工艺、设备,引入高科技人才,“制造业属于重资产,大量投入意味着高风险,很有可能过去多年的努力与积累因为一个决策就付诸东流。”
面对创立企业的责任、初心,面对跟随自己打拼多年的团队和花费心血研发的产品,刘慧琳决定带领武汉神动激流勇进、全面转型。2018年,公司进行全方位升级,投入一个多亿用于研发和采购设备,并引入一大批技术人员。
近些年中国对外贸易遭受的不公待遇让刘慧琳愈加清醒地认识到,中高端传感器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不仅市场定价权被他们主导,如芯片类的核心器件也被对方“卡脖子”,这对于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且被动的。从2020年起,刘慧琳带领武汉神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实现核心器件国产化,精进工艺水平,摆脱进口依赖。“公司在传感器领域申请专利100多项,包括陶瓷电容压力传感器、微机电(MEMS)压力传感器及其关键组件制造技术等。”
刘慧琳介绍,武汉神动的主营产品是车载传感器,在智能驾驶的刹车、无人驾驶预警等场景,传感器都是重要的核心部件。公司目前已积累了包括陶瓷压力传感器、爆震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压差传感器、空气压力传感器、电动座椅控制器、通风加热控制器等30多种产品。“个头不大用处很多,它结合了精密制造、电子元器件、化工材料、软件算法等多领域的复合技术,研发难度很高,只有靠企业的专注和坚持,才能打磨出优质产品。”
2023年,武汉神动的产值超1亿元,开始重点建设智能化工厂,两年内产值预计将达5亿元。2024年,实现业绩同比增长54%,年销量突破500万只。刘慧琳说,此前世界汽车零部件巨头长期占据国内汽车传感器市场,为了让国产传感器突出重围,公司每年在生产设备和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数千万。“中国要真正实现自主安全可控,汽车传感器自主研发和生产是基础。”
“随着更多国内企业进入汽车传感器市场,现在的价格几乎透明。”刘慧琳说,传感器是智能驾驶的底层,以前一辆燃油乘用车有100多个传感器,现在主打智能驾驶功能的新能源汽车用到的传感器超过300个。
04 对标先进,成就典范,布局低空经济及人工智能领域
未来,武汉神动将以打造国内传感器单项冠军及行业典范为目标,积极布局低空经济及人工智能领域。
刘慧琳表示,她正在密切关注人形机器人行业,“机器人的感知交互系统需大量使用传感器,公司在该领域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下一步,神动的业务将不仅专注汽车传感器,还会向人形机器人配套领域延伸。”
“十四五”规划将光电传感器列为重点攻坚的“卡脖子”技术领域,各地纷纷响应: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四年荣膺“中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榜首,投入6亿元建设MEMS中试平台,对企业研发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贴,从芯片设计到封装测试提供全链条服务,极大降低了企业的流片成本,为产业集群发展筑牢根基。无锡高新区推进“一核多点”传感器产业布局,打造的“智能传感系统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物联网微机电系统传感器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蝉联中国传感器十大园区第3位。在智能传感器领域,无锡高新区已拥有传感器核心企业超百家,核心产业规模超百亿。芜湖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核心领域,依托奇瑞等本地车企形成区域性供应链,推动传感器在汽车智能化、无人机物流等场景的深度应用。作为省级低空经济未来产业先导区,芜湖重点发展无人机导航、避障等传感器技术。
“建议武汉可借鉴这些地区产业生态构建经验,重点突破车用传感器技术迁移,同时建立流片补贴机制弥补制造短板。”
刘慧琳表示,武汉神动将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卓越的科研团队,不断强化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实现技术升级、制造升级、品质升级、工艺升级,同时希望政府在融资政策、市场容错方面给予民营制造业更多支持,“在政策、技术、资本等多要素的深度融合下,力争打破本地传感器产业‘小而散’的困局,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加快建设涵盖材料研发、芯片设计、系统集成等环节的传感器产业生态。”
谈及公司长远目标,刘慧琳坦言,下一步,武汉神动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推动公司向世界一流传感器企业看齐,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我国传感器产业的蓬勃发展奉献“武汉智慧”。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等。同时,我们也欢迎投稿、荐稿及合作。电话:1789881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