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智能座舱正在从“感知智能”向“主动智能”进化。
近期,智己汽车全新上市的智己L6行业首发搭载了“IM AIOS生态座舱”,引入了AI Agent(智能体),可以主动提供更多精准的场景化服务,以及实现“No Touch & No App”的全新交互体验。比如用户通过导航订餐时,AI Agent可以自动调用抖音本地内容推荐餐厅。
与此同时,宝马集团也在上海车展期间全球首发亮相了两大BMW专属AI智能体“用车专家Car Genius”和“出行伴侣Travel Companion”。据了解,该AI智能体基于阿里巴巴千亿级参数大语言模型基座深度定制,融合了宝马集团对超600万中国用户使用习惯和偏好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未来人机交互更沉浸、更智能。
而近日,理想汽车在近日举办的第二季AI Talk活动中,理想汽车也展示了VLA司机大模型——“司机Agent”,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与其沟通,就像跟人类司机交流一样自然。据悉,这是一个视觉-语言-行为三位一体的大模型架构,能够将空间智能、语言智能和行为智能统一在一个模型中,从而拥有更高的场景推理能力和泛化能力。
总体来看,“AI智能体上车”已经成为了新趋势。接下来,AI Agent将重塑汽车第三空间的生态和服务。
在此前,不少主机厂已经将大模型应用在智能座舱上面,但由于座舱大模型还不够成熟,导致整个智能座舱实际体验还存在唤醒失败、延迟响应、语音识别错误等问题。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简单将AI大模型接入智能座舱系统,并不能真正实现人车交互体验的跨越式提升。拥有多模态感知与交互能力、具备超强泛化理解能力的AI Agent,才是人车交互的最佳方案。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一个全新的市场风口到来,产业链各大企业纷纷推出全新的AI产品以及服务,从而加速座舱进入个性化时代。
近年来,哈曼一直专注于智能座舱的创新以及深入洞察消费者的出行需求,推出了Ready系列产品,包含增强现实显示和前挡风玻璃显示屏的Ready Vision,5G车载通信单元Ready Connect、座舱域控制器Ready Upgrade、舱内感知检测系统Ready Care和车载显示屏系列Ready Display等创新产品,目前均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
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哈曼正式推出了Ready Engage全新情感智能AI系统,不仅预先集成了Cerence AI开发的语音助手平台,还能够适应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持续变革,提供个性化的AI交互体验。
基于Ready Engage,哈曼打造了虚拟形象“Luna”,由于融合了生成式AI技术,不仅能主动洞察用户需求,还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语音和视觉方式,与车内人员展开自然流畅的交流。
在哈曼看来,让汽车更懂用户,实现功能价值的真实转化,才是智能化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哈曼Ready系列产品凭借技术创新,不仅有效降低主机厂的开发成本,还可显著提升开发效率。
作为传统Tier1巨头,均胜电子不仅已经部署了DeepSeek、Llama和Qwen等多个系列的开源大模型,还开始研发代码智能体(Coding Agent)等新工具,从而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技术开发提质增效。
此外,在上海车展期间,均胜电子还发布了新一代沉浸式智能座舱解决方案JoySpace+,将视觉、声觉、触觉,语音等全场景多模态交互,与智能内饰、智驾系统、汽车安全技术等结合,打造出“沉浸式”的智能化、个性化驾乘体验。
在JoySpace+座舱内,均胜电子应用了首创的多功能飞控旋钮、自定义按键等座舱交互技术,配备了适应未来驾驶的可折叠方向盘、电动预警安全带等汽车安全技术,还有可以让用户体验影院级的光场屏技术,以及智能氛围灯、智能出风口、智能环保内饰和UWB数字钥匙等最新技术。
可以看到,均胜电子的方向盘、内饰等传统业务产品已经植入了「智能化」基因,并且正在与新业务产生深入协同效应,驱动均胜电子走向下一个“黄金发展期”。
此外,均胜电子还展出了一体式曲面智能中控、透明显示中控扶手和运动屏模组等人机交互解决方案,以及推出了基于高通座舱平台的nGene系列智能座舱域控制器,该系列产品是融合端侧AI大模型的舱行泊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以为用户提供基于多模态交互的沉浸式座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