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麦姆斯咨询报道,2025年6月27日至6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赵铌将参加《第71期“见微知著”培训课程:光电传感技术及健康监测应用》并进行授课,具体信息如下:
授课主题:面向健康监测的可穿戴微型光电传感平台
授课老师简介:
赵铌,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她于2002年获得清华大学材料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材料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期间,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2010年12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目前担任教授及电子工程学系副系主任。她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和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并担任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副主编,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光电子学和可穿戴传感技术,其学术发表论文的h指数为73。2018年,她因跨领域的杰出表现被选为“全球高被引学者”。近几年连续被美国斯坦福大学评为“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4年同时获得了香港研究资助局高级研究学者计划和香港政府“产学研1+”计划的支持。
授课背景及内容:
随着全球个体化及居家化精准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可穿戴传感器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飞跃式发展,不仅呈现出“性能提升、成本降低”的显著趋势,还能够灵活地集成至各种人体器官表面,实现连续、实时的健康监测。香港中文大学赵铌教授团队在面向可穿戴健康监测应用的柔性光电传感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例如基于有机/钙钛矿光电晶体管和无机掺杂LED,研制了基于光电容积脉搏波(PPG)的超薄柔性光电传感器,并应用于心率、脉搏、血压等人体生理信号检测,首次搭建了自供电柔性多波长PGG传感器平台,可以解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运动伪影导致采集光电信号数据失真的问题,实现低成本、高精度的持续生命体征监测,以及针对心肺疾病作出预警及分类。此外,赵铌教授团队还在高灵敏度光学探针和单点光谱仪等方面取得进展,并建立了广泛应用于可穿戴传感器的新型生理模型,为广泛推广个体化心血管健康管理提供经济方便的技术平台。本课程首先介绍可穿戴健康监测技术前沿与趋势,然后详解“多波长PPG技术”和“多模态微型压电传感技术”及其应用,接着阐述可穿戴传感技术机遇与挑战,最后针对可穿戴微型光电传感技术进行总结与展望。
赵铌教授展示手背上的超薄血压监测传感器,该传感器结合了光学、电子及机械测量技术,可以24小时追踪使用者的血压变化;并且可配合人体皮层所反射的色彩和人工智能(AI)技术,监测及纪录多样化的人体健康数据。(来源:香港中文大学)
(a)柔性近红外有机光电晶体管(OPT)器件结构示意图;(b)柔性PPG传感器制造及其应用于手指的工艺流程图;(c)柔性PPG传感器在制造过程中的剥离状态图片;(d)贴附于手指表皮的近红外混合PPG传感器图片。
课程提纲:
1. 可穿戴健康监测技术前沿与趋势;
2. 基于多波长PPG技术的心血管生理模型与平台设计;
3. 多模态微型压电传感平台及其在心血管监测中的应用;
4. 面向健康监测的可穿戴传感技术机遇与挑战;
5. 可穿戴微型光电传感技术总结与展望。
培训详情:
https://www.memstraining.com/training-71.html
《基于拉曼光谱的血糖监测专利态势分析-2024版》
《苹果在无创血糖监测领域的发明专利与产业布局分析》
《苹果在血压监测领域的发明专利与产业布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