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技术测试有哪些?

原创 智驾最前沿 2025-06-10 08:40

编者语:后台回复“入群”,加入「智驾最前沿」微信交流群


之前和大家从安全性、可靠性、用户体验以及商业利益保护等多个角度聊了为什么自动驾驶技术在落地前一定要进行测试(相关阅读: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前为什么要先测试?),今天智驾最前沿就继续带大家聊一聊自动驾驶测试到底有哪些方法。


自动驾驶技术有哪些测试?

对于自动驾驶系统而言,测试可以分为仿真测试、实验室测试以及道路测试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与目标,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测试体系。

仿真测试是测试中的第一道关卡,指的是将算法嵌入到计算机模拟环境中,通过虚拟的传感器数据和道路场景对系统进行初步验证。在仿真平台上,可以定义如车辆并线、行人突然出现、交通信号灯变化、复杂道路标志等各种典型交通场景,让系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感知与应对。由于在仿真环境中测试成本极低、效率极高,团队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海量场景,快速发现算法漏洞,验证不同策略的优劣。仿真测试还可以模拟各种极端天气条件,比如大雾、暴雨、夜间弱光,或者如建设工地、道路施工区域等复杂道路环境,从而让系统在进入真实测试之前,尽可能多地“练习”各种边缘场景。

仿真测试可以有效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的能力,但仿真毕竟不是现实在实际环境中,感知算法所面临的光照变化、传感器噪声、干扰杂波以及车辆动力学模型都与虚拟仿真存在差距。为此,硬件在环(Hardware-in-the-Loop,简称HIL)测试成为第二道关卡。在这个阶段,系统的核心硬件设备,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控制器乃至整车的域控制器,会与仿真平台进行实时交互。仿真平台会通过专用硬件接口将虚拟的传感器信号输送到真正的电子控制单元(ECU)上,然后再将ECU输出的决策结果反馈到仿真环境,驱动虚拟车辆模型或触发其他虚拟交通参与者的动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实验室中,结合真实硬件对传感器故障、信号延迟、网络丢包等情形进行测试,检验系统在硬件集成层面的表现。雷达信号出现部分丢失时,系统是否仍能利用其他传感器进行冗余感知并保持安全行驶?当ECU处于高负载状态时,决策逻辑是否还能在规定时限内输出有效方案?这些都是只有在硬件在环的环境下才能真实还原并检验的情形。

如果仅仅依赖仿真和硬件在环,仍然无法完全覆盖真实道路的复杂性。接下来就要进入封闭场地测试,以及真正的公开道路测试。封闭场地测试通常在专业的试验场或测试中心进行,场地会铺设包括急弯、陡坡、环形车道、模拟交叉路口、模拟行人通道等多种道路场景,并且会搭建各种人造障碍物、交通标志以及可移动的假人或假车辆。可以根据测试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测试项目,比如低速自动泊车测试、环道跟车测试、定点避障测试等等。与仿真相比,封闭场地测试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真实感受传感器在不同光照、湿度、灰尘环境下的表现,让车辆以真实状态完成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决策。并且测试车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实时收回控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封闭场地测试之后,最具挑战和价值的就是公开道路测试。在这一步,测试车辆会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郊区道路等真实道路环境中行驶,与真实的交通参与者一起互动。因为车辆面临的情况更加不可预测,测试团队往往需要先向当地交通管理部门申请测试牌照,并配备专门的安全员坐在驾驶位,随时准备在系统出现错误判断或失控风险时一键接管。公开道路测试的目的是让系统接受最真实的“实战考验”,如会有人闯红灯、会有行人突然横穿马路、会有复杂的交叉路口,有时还会遇到道路施工、信号灯故障或保护不良的道路标志。在这样的环境中测试,能最直接地检验系统的鲁棒性与安全性,也能够产生大量宝贵的数据供后续回放分析之用。

除了上述主流的测试环节,还有一些针对特殊场景的测试方式。所谓极端场景测试,指的是对于发生概率极低却一旦发生后果极为严重的场景进行专项验证。举例来说,大雾天气可能导致摄像头无法取得清晰画面;猛禽或野生动物横穿公路,可能导致雷达与视觉系统同时无法有效识别;或是突发道路塌方、积水、路面坑洼严重等极端路况,会让自动驾驶系统错误判断。为了让系统具备足够的鲁棒性,测试团队会借助气象实验室、沙尘实验室或专门的试验基地,模拟各种天气条件与路况。在沙尘实验室里,测试人员会制造沙尘暴环境,让激光雷达在模拟的沙尘遮挡下仍然能识别车辆与行人;在雨雾实验室,会用大型喷雾装置制造浓雾场景,让摄像头感知失效时,雷达还能否发挥作用。通过这种模拟测试,系统才能在更极端的情况下保持对环境的基本感知与判断。

除了实际驾驶测试,还有一种被称为“回放测试”的方法。回放测试的核心思路是把在公开道路或封闭场地中采集到的海量传感器数据(包括摄像头视频、雷达点云、激光雷达原始数据、惯导卫星定位数据、车辆行驶状态数据等)进行标注与分类,然后将这些历史数据输入到新的算法版本或系统升级的版本中,看看在相同场景下系统的表现是否有所改进。比如在某一次真实测试中,系统对一个突发行人场景判断出现延迟,导致驾驶员不得不紧急介入。这时就可以将这一段关键数据提取出来,回放到新的算法版本中,验证新版本是否能在同样的场景下提前识别行人并采取有效制动。通过回放测试,不仅可以实现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历史问题进行验证,还可以大规模批量地对几万小时的真实驾驶数据进行再现,从而节省人力物力成本,加速问题定位与优化过程。

在测试过程中,还少不了一种叫作“模糊测试”或“随机压力测试”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故意在传感器数据或控制指令中加入噪声、随机丢包或者错误数据,看看系统在“拥堵”“干扰”甚至“失联”状态下,能否通过内部的容错机制保证安全性。如在硬件在环的测试环境中,可以在CAN总线或以太网通信链路上随机制造一定比例的丢包或信号延迟,观察系统在感知信息不完整或延迟时如何做出决策;或是在仿真平台上给摄像头模拟各种模糊、偏色、眩光等情况,看看目标检测模块是否会出现误判,或者是否会拒绝执行指令而进入安全模式。这些测试虽看似“折腾”,但是却能有效暴露系统在非理想工况下的脆弱环节,为后续优化提供了宝贵线索。

除了关注核心功能,测试还需要关注人机交互层面的体验与易用性。即便自动驾驶算法足够精准,如果用户在启用功能时操作流程复杂、提示信息含糊,或者在系统异常时无法迅速理解提示内容,也同样会导致安全隐患。这就需要HMI(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专项评估,可以统计驾驶员按下“自动驾驶”按钮后从请求到系统接管所需的时间;检测当系统遇到复杂路况需要驾驶员接管时,仪表盘提示是否足够直观,声音提示是否够响亮;分析在高速场景下“自动变道”功能启动时,副驾或后座乘客的舒适度,避免车辆在变道过程中产生强烈侧倾或加减速幅度过大而吓到乘客。通过这类测试,可以不断优化界面设计、调整提示优先级,确保自动驾驶功能既安全,也能给使用者带来良好的心理体验。

纵观整个测试体系,我们会发现它并非简单的“从头到尾跑一遍就完事”,而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完善的闭环过程。从最初的单元测试到模块级的仿真测试,再到硬件在环与封闭场地测试,最后进入公开道路测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衡量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同时,任何在后续阶段被发现的问题,都需要反馈到前一个环节,回归到仿真环境或硬件在环环境进行验证,直到确认问题彻底解决才会进入下一阶段。这样一来,整个测试流程不仅可以发现新问题,也会防止旧问题再次出现。


自动驾驶测试参考指标

自动驾驶技术测试中使用的评价指标其实非常丰富。在安全指标层面需要统计系统在百万公里行驶里程中出现的碰撞次数、紧急制动次数、驾驶员接管次数等,以量化安全风险。功能性能方面,会对感知准确率进行统计,比如对行人、车辆、交通标志的漏检率、误报率,以及对道路边缘、障碍物的检测距离进行衡量。为了测算定位精度,还要选择在不同类型的道路(高速、城区、乡村、隧道等)中,收集车辆实际位置与高精地图定位结果之间的横向误差和纵向误差。规划与决策性能则通过分析系统生成的路径和最优路径之间的偏差,尤其在紧急避让、高速并线等场景下,评估系统的轨迹平滑性与安全裕度。控制层面,需要关注如刹车从指令到实际制动所用的时间、转向响应的延迟等车辆实际执行指令时的响应延迟和控制误差。在整个测试周期里,这些指标不仅用于阶段性考核,也为后续优化提供了精准的方向。

在面临极端环境时,还要考虑温度、湿度等对传感器和硬件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下,传感器可能出现死机或性能衰退;在极寒环境中,摄像头镜头表面会结霜,激光雷达的传输信号也会受到冰雪反射的干扰。为了验证系统在这些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有些测试团队会把传感器和ECU放到高温烤箱或低温冷库里进行长时间运行测试,观察系统是否会出现死机、重启,或者数据出现跳变。在高湿度环境下,团队甚至会进行淋雨实验,让水雾模拟雨滴打在摄像头镜头和传感器表面,测试系统的防水防尘等级是否达到设计标准。这些极端环境测试,虽然看起来有些偏执,却对保证系统面向各种天气和路况都能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毕竟自动驾驶系统真正的使用场景无法估计,只有确保各个场景下的安全性,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安全。


自动驾驶测试的未来趋势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演进,测试方法也在持续改进与创新。从最早的基于规则的测试脚本,到如今结合机器学习技术的智能化场景生成,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融合,自动驾驶测试正在逐步从“手动撰写测试用例”向“自动化生成高危场景”升级。特别是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可以利用数据驱动的方法,从采集到的车辆行驶数据中自动挖掘极端风险场景,并生成相应的测试脚本,让系统在仿真环境中优先“练习”这些高危场景。这样一来,测试效率和覆盖率都能大幅提高,能够更快地识别出系统弱点,缩短开发周期。


最后的话

自动驾驶功能之所以在落地之前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核心原因就在于要确保系统在真实世界的复杂环境中能够以安全可靠的方式运行。测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查bug”过程,而是一个贯穿技术验证、安全保障、法规合规、用户体验提升和商业利益保护的多维度环节。通过仿真测试能够高效快速地验证算法思路,通过硬件在环测试可以检验硬件与软件的协同能力,通过封闭场地和公开道路测试则能够让系统接受最真实、最严苛的考验。极端场景测试、回放测试和模糊测试等方法更进一步覆盖滞后于常规测试中的特殊风险场景,保证系统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都具备足够的鲁棒性。

自动驾驶测试就像一部精密的电影镜头从编剧到剪辑,从演员到现场布景,都必须一丝不苟,才能让观众在真正走进电影院时享受到完整、流畅而真实的视觉盛宴。同样,测试团队要做的,就是让自动驾驶系统在“舞台”上经过千百次排练,才能在正式上映的时候不会出任何差错。只有当仿真平台上的“虚拟行人”与“虚拟车辆”都被系统准确识别,当封闭场地中的“假障碍”与“假信号灯”都被系统稳健应对,当真实道路上的“红灯乱停”与“行人闯入”都能让车辆提前预判并安全避让之后,我们才可以放心地将自动驾驶功能推向更多消费者和更广泛的道路环境。

-- END --

图片

智驾最前沿 「智驾最前沿」深耕自动驾驶领域技术、资讯等信息,解读行业现状、紧盯行业发展、挖掘行业前沿,致力于助力自动驾驶发展与落地!公众号:智驾最前沿
评论
  •   几个月前,一个老旧的大风扇的散风圈(俺不知其专业名称)的开关按钮不起作用,就是锁不住了,散风圈也就不转了。今天,有空,就拿到工作台,开始拆解分析故障原因,能修好更好。  看看,用的时间够长了吧!皮肤都变颜色了。看标签,合格品2005年的。  底部四个螺丝固定,很容易拆开了。  看到掉下一个标签圆纸片,拿起来看看,是那个横向摇头的电机的。  找到那个按钮开关位置  应该是开关内部的有缺陷了。把它拆下来,一看就是正规合格品。  拿出我日积月累的分类藏宝盒,呵呵,找到一款螺丝孔位正好合适的。   
    自做自受 2025-07-10 11:16 219浏览
  • 提要:采用LOXIM的微孔雾化专用芯片LX8201,能突破压电陶瓷驱动电压超标(24伏)的技术难题,满足全球市场对喷雾玩具的电压安规认证要求。玩具行业尤其是喷雾玩具行业内人士都知道,喷雾玩具的压电陶瓷驱动电压超标(常需60-100V)与强制安规标准(中国,日本,欧美,都一样)对玩具电压的限制(≤24V)存在根本性冲突,如果采用“多层压电堆叠(MPA)技术“(比如日本TDK公司),成本将增加至现有微孔雾化片的10倍以上,这个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好的解决。喷雾玩具在国内热销(淘宝/抖音),能卖的原因,无
    Loximonline 2025-07-08 10:55 221浏览
  • 在物联网无线通信领域,随着行业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同一频段下的设备通信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然而这一增长趋势却与频谱资源的有限性形成了鲜明对立,信道拥挤、信号串扰与非线性失真等不良现象所造成的“通信压力”正在持续放大。从智能家居的设备互联到工业物联网的实时控制,从智慧楼宇的广域组网到智慧城市的海量数据传输,有限的频谱资源不仅需要满足不断增长的设备通信需求,还需要适配不同场景对速率、时延与可靠性等差异化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中实现更为稳定的无线通信质量,已成为物联网行业发展路径中的核
    华普微HOPERF 2025-07-07 16:13 477浏览
  •   去年底,整理旧物,扔的扔了,留的留了,这不,十四个几十年前留下来的工业级小型排风扇,下图左上角处,又拿出来,下决心把它们再利用发挥余热。  呵呵,这回不是拆而是装了。怎么装呢?组装、固定、机架、接线,简单,也不简单,原则是一切都用手头现有废旧材料,争取做到一个不买!DIY,废物利用,如今时髦的话,以旧换新!摆上台面,找来木条,策划怎么做?  比一比,看一看,觉得合适,按尺寸锯开木条。  咋走线?想到了,在有限空间内弯转,从一个螺丝孔穿出来,整体拼凑整齐。   咋固定风扇呢?找来木片条,锯断,
    自做自受 2025-07-06 21:37 470浏览
  • 本文主要针对分立方案高速输出电路,由于MOS管、稳压管、PCB布局布线都存在一些寄生电容,这些寄生电容都会影响高速输出电路的占空比,所以本文对这些寄生电容的影响进行简单说明。测试工况:电压:24V,负载类型:阻性负载2K,输出频率:200Khz,要求占空比45%~55%;电路拓扑如下图所示:图1寄生电容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MOS管寄生电容为Cgd、Cgs、Cds,稳压管寄生电容为Cd;图2而MOS管手册常见的参数如下图所示为Ciss、Coss、Crss(为啥是这些参数,而不改成Cgs、Cgd、
    用户1751282873645 2025-07-08 23:58 142浏览
  • 据知名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数据概览,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预计将迎来小幅回暖,增长率约为1%。在这场销量微增的背后,华为与苹果两大品牌成为了推动市场前行的核心力量。其中华为手机的表现最为亮眼,数据显示,华为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销量份额实现了12%的同比增长,这一成绩不仅使其成为了当季增长最快的品牌,更助力华为重新夺回销量榜首的位置。相比之下,vivo的表现就有些尴尬了。虽然还是位列第二,但vivo在第二季度的智能手机销量份额同比下降了9%,下
    用户1742991715177 2025-07-09 08:19 128浏览
  • 工业物联网时代,作为一种普遍应用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与医疗器械等领域中的串行总线通信技术——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总线基于消息广播模式,通过双绞线传输差分信号,是一种多主控(Multi-Master)的总线系统,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极低的传输延迟和高速数据传输性能。一种典型的CAN总线网络示意图在CAN总线通信过程中,CAN收发器作为物理层上的接口芯片,位于CAN控制器(MCU)和CAN总线之间,主要负责将来自CAN控制器(MCU)的数字信号与总线上的差分信号
    华普微HOPERF 2025-07-04 14:44 1949浏览
  • 曾经靠“砍一刀”撕裂传统电商格局的拼多多,如今疲态尽显。数据显示,拼多多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957亿元,同比增长10%,市场预估1016亿元,相比预期低了近60亿元;经营利润为16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8%;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47亿元,同比下降47%。与此同时,拼多多市值也坐上了“过山车”。去年市值一度突破 2180 亿美元,力压国内电商巨头阿里,今年(7月1日收盘)市值仅余 1497.59 亿美元,已不足阿里(市值2718.63亿美元)一半
    用户1742991715177 2025-07-05 14:24 382浏览
  • 什么是LoRaWAN? LoRaWAN技术及应用LoRaWAN(Long Range Wide Area Network)是一种低功耗、长距离、广域网络通信协议,特别设计用于连接物联网(IoT)设备。LoRaWAN采用无线通信技术,能够覆盖数十公里的范围,提供长时间的电池寿命,适用于智能城市、农业、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与健康医疗等领域应用。来源: LoRa Alliance一探究竟:LoRaWAN物联网应用优势营运商采用 LoRaWAN 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除了长距离覆盖范围及低功耗的特点外,还
    百佳泰测试实验室 2025-07-10 14:51 183浏览
  • 在数字化、自动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光电耦合器正以一种低调却不可或缺的方式,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它不仅是电子电路中的“安全卫士”,更是连接信号世界的“桥梁”,凭借出色的电气隔离能力,为各类设备提供稳定可靠的信号传输保障。电气隔离——让系统更安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光电耦合器通过光信号进行电气隔离,能够有效防止高压电流侵入低压控制电路。例如,在智能电网系统中,它广泛应用于电表与通信模块之间,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防止电网高压对低压设备造成冲击。在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中,
    腾恩科技-彭工 2025-07-05 13:56 420浏览
  • 在全球广泛倡导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新能源汽车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载体之一,正受到各国政府与企业的加速培育。在此背景下,为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我国已率先进入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期,从私人专用充电桩到社区公用充电桩,从高速路网补能节点到城市公用充电桩,汽车补能网络正在急速膨胀中。图源:摄图网(已授权)据中国充电联盟(EVCIPA)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5月份,我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440万台,同比上升45.1%。其中,在2025年1月~5月期间,我国充电基础
    华普微HOPERF 2025-07-09 16:13 181浏览
我要评论
0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我知道啦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 我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