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决定了用户终端的可用性,直接关系到大规模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大国科技战略布局和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关键科技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大模型和机器人学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机交互的方式也在快速发展,从早期的键盘、鼠标操作,到触摸屏、语音交互等现代技术,用户的动作、身体状态以及环境中的物理物品,正逐渐成为交互的核心媒介。这种具身交互方式,正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去年,在由清华大学、蚂蚁集团联合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人机交互专业委员会协办的Inclusion·外滩大会-“探索人与AI共生范式:具身交互的未来构想与可信之路”见解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青海大学校长史元春和蚂蚁集团副总裁李俊奎共同出席发布了由清华大学、蚂蚁集团联合编制的《PPG连续生理特征感知技术及应用》白皮书,并同步开源了一批基于心跳识别身份的数据集。
PPG是什么?
对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又有哪些作用呢?
这里都有你想要的答案
权威携手,共绘蓝图
PPG(光电容积脉搏波)作为一种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的非侵入式技术,正在医疗健康监测和个人健康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在连续生理指征感知领域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日常健康监测的便捷性和实时性,也为疾病预防和健康干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近些年,PPG技术逐渐向非接触式(rPPG)扩展,逐渐实现了准确的非接触式心率检测等功能。
此次由清华大学和蚂蚁集团联合撰写的《PPG连续生理特征感知技术及应用》白皮书深入剖析了PPG技术的最新进展,从信号处理算法的优化到智能穿戴设备的微型化设计,每一项突破都预示着健康管理新时代的到来。它不仅能够实时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理参数,还能够通过脉搏波形识别用户,在持续身份认证、情绪识别、睡眠质量评估乃至早期疾病预警等前沿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广泛应用,启迪未来
PPG技术的应用场景之广泛,超乎想象。从身份核身、日常健康管理到专业医疗诊断,从运动性能分析到心理健康监测,它的身影无处不在。
蚂蚁集团正在研发的基于PPG信号的心跳识别技术,利用了智能手表上广泛使用的PPG传感器周期性采集心跳信号,提取心跳信号的生物特征信息与留底对比对,进而区分不同个体。具备识别度高、持续认证、安全性高的特点,是可穿戴设备上首选的生物识别方式。解决智能手表上没有生物识别方式的痛点,支付更便捷、设备更安全。
想象一下,未来的智能手表不仅能即时反馈您的身体状况,还能根据您的情绪波动推荐最适合的放松方式;医疗机构借助PPG技术,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远程监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大大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此外,它在老年人照护、运动员训练优化、航天员健康监测等多个领域亦展现出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份白皮书,正是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PPG技术应用前景的窗口,激发更多创新灵感与实践探索。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洞见未来的钥匙往往隐藏于每一次科技的微小跃进之中。《PPG连续生理特征感知技术及应用白皮书》的发布,不仅是对现有技术边界的拓宽,更是对未来健康科技生态的一次深远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