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大模型推理PD分离技术全面:原理、优势、挑战与未来展望》”,随着大语言模型(LLM)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如何高效地进行模型推理成为关键挑战。PD分离(Prefill-Decode Disaggregation)技术作为近年来大模型推理领域的重要突破,通过将预填充(Prefill)和解码(Decode)两个阶段分离部署,显著提升了推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本文将全面分析PD分离技术的核心原理、系统实现、性能优势、现存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变革性技术及其对AI基础设施的影响。
1、PD分离技术概述与核心原理
PD分离技术是大语言模型推理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LLM推理流水线的架构设计。这项技术的出现源于对大模型推理过程中两个关键阶段——Prefill(预填充)和Decode(解码)——本质差异的深入认识,以及如何针对这些差异进行优化以提高整体系统效率的思考。
在传统LLM推理系统中,Prefill和Decode阶段通常在同一计算设备上顺序执行。Prefill阶段负责处理所有输入token,生成初始的KV缓存(Key-Value Cache)和第一个输出token;而Decode阶段则基于这些KV缓存,通过自回归方式逐步生成后续token。
这种传统架构虽然简单直接,但存在明显的性能瓶颈:Prefill阶段是计算密集型操作,需要大量并行计算能力;而Decode阶段则是内存密集型操作,更依赖高带宽内存访问。当这两个阶段共享同一计算资源时,它们的资源需求特性会相互干扰,导致整体效率低下。
PD分离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将Prefill和Decode这两个阶段解耦,并将它们分配到不同类型的计算设备上执行。
具体来说,Prefill阶段被分配到专门的高算力GPU上执行,以充分利用其并行计算能力;而Decode阶段则被分配到具有大显存和高内存带宽的GPU上执行,以满足其内存访问需求。两个阶段之间通过高速网络(如NVLink或RDMA)传输中间状态(主要是KV缓存)。
这种分离架构带来了几个关键优势:首先,它消除了Prefill和Decode阶段之间的资源竞争,使每个阶段都能在其最优配置下运行;其次,它允许两个阶段并行处理不同请求,提高了系统吞吐量;最后,它使得资源分配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工作负载特征动态调整Prefill和Decode资源的比例。
从技术实现角度看,PD分离系统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如何高效地在Prefill和Decode节点间传输KV缓存;如何设计调度策略以确保请求在不同阶段间的平滑流转;以及如何为每个阶段选择最优的并行策略(如张量并行、流水线并行等)。现代PD分离系统如DistServe和Mooncake通过创新性的KV缓存传输机制和调度算法,已经能够将这些开销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2、PD分离的技术背景与动机
大语言模型推理过程的内在特性是PD分离技术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理解这些特性对于把握PD分离技术的必要性和价值至关重要。LLM推理通常分为两个截然不同但紧密相连的阶段:Prefill(预填充)阶段和Decode(解码)阶段,每个阶段在计算模式、资源需求和性能指标上都有显著差异。
Prefill阶段是LLM推理的初始阶段,负责处理用户输入的整个提示(Prompt)。这一阶段需要一次性处理所有输入token,计算它们的Key和Value向量并存储在KV缓存中,同时生成第一个输出token。
从计算特性看,Prefill阶段是高度计算密集型的,因为它涉及对模型所有层的完整前向传播,计算复杂度与输入长度呈平方关系(O(n²))。这一阶段能够充分利用GPU的并行计算能力,因为所有输入token可以并行处理。Prefill阶段的性能通常用首token延迟(TTFT)来衡量,即从请求开始到生成第一个token所需的时间,这对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Decode阶段则是在Prefill完成后进行的迭代过程,基于已生成的KV缓存逐步生成后续token。与Prefill不同,Decode阶段是内存密集型的,每次迭代只需要计算最新token的注意力,复杂度与序列长度呈线性关系(O(n))。
Decode阶段的特点是严格串行——每次只能生成一个token,且需要频繁访问和更新KV缓存,这使得内存带宽成为主要瓶颈。Decode阶段的性能通常用每token时间(TPOT)来衡量,即生成两个连续token之间的平均时间,这决定了输出的流畅度。
表:Prefill阶段与Decode阶段的特性对比
特性 | Prefill(预填充)阶段 | Decode(解码)阶段 |
---|---|---|
计算模式 | ||
计算强度 | ||
GPU利用率 | ||
关键性能指标 | ||
主要瓶颈 | ||
显存占用 | ||
批处理优化空间 | ||
典型延迟 | ||
加速手段 | ||
通信需求 | ||
调度优先级 |
在传统共置架构中,Prefill和Decode阶段在同一设备上顺序执行,这导致了几个严重问题。
首先,当系统采用连续批处理(continuous batching)技术提高吞吐量时,Prefill和Decode请求会相互干扰——新到达的Prefill请求会抢占正在进行的Decode请求的资源,导致Decode延迟出现尖峰,用户感知为输出"卡顿"。
其次,两个阶段的最优并行策略不同:Prefill阶段适合使用张量并行(TP)来降低延迟,而Decode阶段则更适合流水线并行(PP)来提高吞吐量。共置架构无法同时满足这两种需求,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
性能干扰问题在实际系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研究表明,在共置架构下,当Prefill和Decode请求混合处理时,Decode的P99延迟(99%请求的延迟)可能增加78%以上。这种干扰不仅影响用户体验,还迫使系统过度配置资源以满足服务水平目标(SLO),显著增加了运营成本。正是这些挑战促使研究者探索将Prefill和Decode阶段物理分离的解决方案,最终发展出了PD分离技术。
此外,不同应用场景对延迟的需求差异也加剧了共置架构的问题。例如,聊天机器人需要极低的TTFT(如<200ms)但可以接受适中的TPOT;而代码补全则需要快速连续的token生成。PD分离允许针对不同应用定制Prefill和Decode资源配置,从而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SLO需求。
PD分离(Prefill-Decode Separation)是大模型推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通过将推理过程划分为Prefill(预填充)和Decode(解码)两个独立阶段,并针对其不同计算特性进行优化,显著提升了推理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Prefill阶段:并行处理所有输入Token,计算密集度高,GPU算力利用率接近饱和。
Decode阶段:逐个生成Token,内存带宽受限,算力利用率低。
PD分离:通过独立优化两阶段计算,避免Decode阶段的算力浪费,提升整体吞吐量。
首次Token时间(TTFT):Prefill阶段优化可减少首次响应时间。
Token生成时间(TPOT):Decode阶段优化可提高Token生成速度,使交互更流畅。
传统统一处理模式下,Decode阶段GPU算力浪费严重(利用率仅约1%)。
PD分离后,可针对Prefill(计算密集型)和Decode(内存密集型)分别优化,最大化GPU利用率。
PD分离允许智能调度不同阶段的请求,如:
Prefill阶段:批量处理多个请求的输入Token。
Decode阶段:动态调整生成任务,避免资源争抢。
测试条件:5个并发请求,输入255 Token,生成256 Token。
结果:
Prefill阶段:0.2394秒(5325.18 tokens/s)。
Decode阶段:32.8948秒(38.76 tokens/s)。
速度差异:Decode阶段比Prefill慢约137倍,占整体推理时间的99%。
网络架构:采用低时延HPN集群(4μs端到端延迟),优化Alltoall通信,减少跨机流量干扰。
KV Cache传输:通过RDMA实现高带宽传输,减少Prefill与Decode间的数据交换延迟。
调度优化:分队列管理Prefill/Decode流量,避免拥塞,提升整体吞吐量20%。
延迟降低:首次Token生成时间(TTFT)显著缩短。
吞吐量提升:单位时间内可处理更多并发请求。
成本优化:减少GPU闲置,降低部署成本。
5、PD分离关键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Prefill阶段:计算密集型,需要高并行计算能力(如矩阵乘法),GPU算力利用率高。
Decode阶段:内存带宽受限,逐个Token生成,算力利用率低(仅约1%)。
资源争抢:若未分离,Prefill任务可能阻塞Decode任务,导致延迟增加。
分队列调度:为Prefill和Decode分配独立的计算资源(如GPU计算单元与内存带宽),避免相互干扰。
动态批处理:
Prefill批处理:合并多个请求的输入Token,最大化并行计算效率。
Decode连续批处理:动态调整生成任务,避免因短请求阻塞长生成任务
KV Cache存储:Decode阶段需缓存大量中间状态(KV Cache),占用显存。
内存碎片化:动态请求导致显存分配不连续,降低利用率。
分层存储优化:
高频访问的KV Cache保留在GPU显存,低频数据移至主机内存或NVMe SSD。
采用内存池(Memory Pool)技术,减少动态分配开销。
RDMA加速数据传输:在分布式推理中,使用RDMA(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减少Prefill与Decode间的数据交换延迟。
TTFT(首次Token时间):用户对首次响应敏感,需快速完成Prefill。
TPOT(后续Token时间):生成阶段需稳定输出,避免卡顿。
优先级调度:优先处理Prefill任务,确保低TTFT;Decode任务采用公平调度,保证TPOT稳定。
流水线并行:将Prefill与Decode任务重叠执行,减少端到端延迟。
跨节点同步:在多GPU/多机部署中,Prefill与Decode可能分布在不同节点,通信开销大。
AlltoAll通信瓶颈:传统网络架构下,跨机数据传输成为性能瓶颈。
HPN(高性能网络)优化:采用超低延迟(4μs)网络架构,减少跨机通信延迟。
KV Cache分区:按Token位置分布KV Cache,减少跨节点数据传输。
框架支持不足:现有深度学习框架(如PyTorch)未原生支持PD分离调度。
异构硬件适配:不同GPU架构(如NVIDIA A100 vs. H100)需定制优化。
定制化推理引擎:如百度智能云的PD分离优化方案,结合RDMA和动态批处理提升吞吐量20%。
硬件感知优化:针对不同GPU架构调整计算内核(如Tensor Core vs. CUDA Core)。
更细粒度调度:结合强化学习动态调整Prefill/Decode资源比例。
混合精度计算:Prefill阶段使用FP16/INT8加速,Decode阶段保持FP32稳定性。
边缘端适配:针对移动端(如Apple M系列芯片)优化PD分离策略。
PD分离通过差异化优化Prefill和Decode阶段,解决了传统推理模式下的算力浪费问题,显著提升了大模型推理的效率和用户体验。实验证明,Decode阶段占整体推理时间的99%,优化该阶段可带来最大的性能收益。未来,结合更先进的网络架构(如RDMA、低延迟交换)和调度策略(如动态批处理),PD分离将进一步推动大模型推理的高效部署。
8、《3+份技术系列基础知识详解(星球版)》
9、《12+份Manus技术报告合集》
10、《100+份AI芯片修炼合集》
11、《70+份AI Agent技术报告合集》
… …
本号资料全部上传至知识星球,更多内容请登录智能计算芯知识(知识星球)星球下载全部资料。
免责申明:本号聚焦相关技术分享,内容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可追溯内容均注明来源,发布文章若存在版权等问题,请留言联系删除,谢谢。
温馨提示:
请搜索“AI_Architect”或“扫码”关注公众号实时掌握深度技术分享,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原创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