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电动化转型的浪潮中,芯片已成为车企竞争的关键战场。近期,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芯片领域的一系列动作,正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日经新闻》相关报道显示,上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理想汽车和吉利等一众中国头部车企,正积极筹备推出完全搭载国产芯片的汽车。其中,至少两个汽车品牌计划在2026年实现这一成果的量产,这一进展彰显着中国车企在芯片自主化道路上的坚定决心。
不仅如此,中国在汽车芯片领域的政策目标也在不断升级。从今年早些时候提出的“国内车企25%采用国产芯片”,到如今规划在2027年实现汽车芯片100%国产研发与制造,政策导向的大幅提速,体现出中国对汽车芯片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与强大信心。虽然这一100%的目标并非强制性要求,但作为重要的政策框架,其旨在引导企业与国家整体战略目标保持同频共振。
为了达成这一宏伟目标,中国车企纷纷付诸行动。广汽集团等企业率先发力,与中芯国际、粤芯半导体等国内晶圆代工厂展开紧密合作。它们深入评估汽车芯片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全力协助国产替代芯片的验证工作,为国产芯片在汽车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上汽、一汽、广汽、比亚迪、吉利、长安和长城等主要车企,也收到加速采用国产芯片或自主研发芯片的敦促,一场汽车芯片的国产替代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芯片制造存在着特殊的优势。大多数汽车芯片可通过旧代设备生产,这一特性为中国提升本土芯片产能提供了便利条件,也让中国车企在芯片自主化进程中拥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当前中国车企在芯片领域仍面临挑战。在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领域,中国车企依然对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芯片存在依赖。供应商也坦言,想要快速转向完全国产供应链并非易事。不过,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意法半导体、恩智浦、英飞凌等全球芯片制造商,正通过深化与中国代工厂的合作,扩大对中国本土车企的产能供应,这为中国汽车芯片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众多车企中,电动汽车领域的芯片研发尤为亮眼。据SeekingAlpha援引《金融时报》报道,小鹏汽车在芯片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公司不仅为大众汽车开发先进处理器,还成功设计出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图灵芯片”。小鹏汽车宣称,“图灵芯片”的性能超越了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的产品,未来将为下一代智能汽车提供强劲动力。早在2023年7月,大众汽车便斥资7亿美元收购小鹏4.99%的股份,双方建立起战略联盟,携手为中国市场研发电动车,这一合作也为小鹏汽车的芯片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也在5月发布自研手机芯片玄戒O1后表示,小米将很快研制汽车芯片。
目前,中国车企芯片自主率大约在15%,比一年前有所提升,仍较依赖美国或其他外国制造的芯片。尤其是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和一些高端车型上,中国车企仍在使用英伟达或高通的芯片解决方案。不过在面向主流市场的车型中,随着自研自制芯片的加入,中国车企有望摆脱对国外芯片制造商的依赖,并在议价权等方面取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