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署名为重庆大学计算机系周教授的《十驳关于小米的认知偏见》在科技圈掀起轩然大波。这篇文章以学术视角为小米"正名",却因行文风格和内容倾向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文章从十个维度反驳了外界对小米的常见批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营销与技术"关系的论述:"做销售出身的人号称掌握了核心技术,做技术出身的雷军,却被批为只会营销,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荒诞性。"这种鲜明的对比式论述,成为后续争议的导火索。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辩护过程中采用了"以攻为守"的策略。文中多次出现对"友商"的暗讽:"倒是明星请了一堆又一堆的友商,说自己不会营销。"这种行文方式,让原本的技术讨论带上了浓重的火药味。
随着小米高管对该文章的转发(雷军还呼吁大家多看看这个文章),让文章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支持小米的网友认为文章写的很好,帮不了解小米的人认清了一些知识盲区,而另外一部分网友则表示,可以夸赞小米没问题,但是真的不该拉踩友商,这样只会激化不同品牌粉丝的仇恨。
每个人对小米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但是中国厂商之间或许能够少一些这种针锋相对的言论,这点在车圈、手机圈表现的尤为明显。
这场风波折射出中国科技行业的深层问题。首先,学术背书正在成为企业公关的新工具。其次,行业讨论的"饭圈化"趋势日益严重,理性探讨空间被不断挤压。最后,企业高管直接参与舆论引导的做法,正在模糊商业竞争与公共讨论的边界。
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各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但值得思考的是,当技术讨论沦为立场之争,最终受损的会是整个行业的创新生态。或许,回归产品本身,才是破解这一困局的最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