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晚,杭州公安高速交警七大队在G4012溧宁高速发现一辆轿车停于主线车道,车内驾驶员姜某因醉酒失去意识。
警方采取紧急措施破窗救援,并检测出其体内酒精含量高达182mg/100ml,涉嫌醉酒驾驶。
更令人惊讶的是,姜某声称自己启用了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试图以此逃避法律责任。
然而,在酒精的影响下,他最终失去了意识,导致车辆停止运行。
最终,姜某因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智能驾驶被过度营销
由于电车产业的高度同质化,为了差异化竞争,制造夺人眼球和流量的噱头,车企把目光瞄准了智能驾驶。
即便现在的智能驾驶只是L2级别,且只是辅助驾驶,具有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驾驶员的角色。依然不妨碍厂家对只能驾驶的无底线吹捧。
一些厂商为了吸引消费者,过度夸大了智能驾驶的功能,甚至创造了L2.9999这样的词汇形容智能驾驶如何厉害。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的规定,还可能给消费者带来错误的安全感。实际上,L2系统不具备完全自主决策的能力,也无法在所有情况下保证安全行驶。
必须说明的是,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车型配备的是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根据SAE国际标准,L2级别意味着车辆可以在特定条件下自动执行某些驾驶任务,但仍需驾驶员保持警觉并随时准备接管。这意味着驾驶员仍需负责,即便是在启用自动驾驶功能的情况下,驾驶员也必须时刻关注路况,并在必要时手动干预。面对特殊场景下,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数据,AI系统在应对复杂或特殊情况时表现不佳,比如某新势力就将高速公路上的广告牌误认为是车辆导致触发急刹车,然后被后车追尾。又比如遥遥领先车企无法识别横躺路上的车辆,导致车损人伤。
加强监管是及时雨
为了防止类似姜某的悲剧再次发生,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监管。
2025年4月16日,权威部门发布新规,明确要求:
若车企在宣传中存在夸大或误导行为,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依法进行处罚。若造成严重后果,还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相关责任人最高可被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无疑为未来的交通带来了无限可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技术局限性和潜在风险。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都需要保持理性态度,切勿盲目相信所谓的“黑科技”。
正如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所言,“至少在20年内,L2的辅助驾驶、L3的有条件自动驾驶和L4的无人驾驶应该会共存。”
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驾驶员依然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我们期待着更加成熟可靠的智能驾驶技术早日到来,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安全、透明的出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