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欧洲统一专利法院(UPC)曼海姆(Mannheim)分庭更新的最新诉讼信息,联发科子公司HFIInnovation起诉了中国华为旗下五家子公司侵犯了欧洲专利EP2689624,这是一项名为“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搜索空间配置方法”的LTE专利。这是联发科对于此前华为起诉联发科专利侵权的进一步回应。
从合作到对抗:专利谈判破裂始末
时间倒回2022年3月,华为首次与联发科接触,希望后者能获得其5G标准必要专利(SEP)授权。按照行业惯例,这类专利应当以“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许可。然而,谈判持续两年未果,联发科认为华为的条款过于苛刻,拒绝接受。
2024年5月,华为选择在中国深圳打响第一枪,起诉联发科侵犯其5G专利。这一举动彻底打破僵局,联发科迅速反击——同年7月,其在英国、德国和中国多地发起诉讼,指控华为侵犯其4G/5G专利,甚至寻求禁令,试图阻止华为产品在关键市场销售。
全球法庭上的“管辖权战争”
这场专利战不仅关乎技术,更是一场司法管辖权的较量。2025年3月,英国高等法院作出一项关键裁决:驳回华为的管辖权异议,宣布英国法院有权裁定全球FRAND费率。这意味着,如果联发科胜诉,华为可能被迫在全球范围内接受英国法院设定的专利许可费标准。
而在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同样态度明确。2025年5月,最高法接连驳回联发科及华为关联公司的管辖权异议,坚持中国法院对相关案件的审理权。这种“司法主权”的争夺,反映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趋势——专利战不再只是技术之争,更是法律战场上的战略布局。
专利实力对比:华为的“护城河”与联发科的“突围战”
华为在通信专利领域的积累堪称“恐怖”——截至2024年底,其全球有效专利超过15万项,5G标准必要专利占比14.59%,全球第一。相比之下,联发科的专利储备约1.3万项,虽在芯片和视频编解码领域有优势,但在通信标准专利上仍处下风。
在华为大量专利产出的背后,更是离不开华为在研发领域的持续的大手笔的投入。华为年报显示,华为2024年研发投入达到1,797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年收入的20.8%,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2,490亿元人民币。
联发科2021年研发投入达新台币960亿元;2022年更进一步提升至新台币1,168亿元;2023年研发费用有所下滑,降至了新台币1,113亿元;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18.5%至新台币1320亿元。
然而,联发科并非毫无胜算。其子公司HFIInnovation持有的LTE专利成为关键武器,而联发科近年来持续加码研发(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8.5%),试图在6G时代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