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汽创新院组织“4D毫米波雷达大模型研讨沙龙” 在启迪科技大厦D座2层会议室顺利召开。该活动聚焦4D毫米波雷达大模型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及行业趋势,吸引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技术发展。
本次沙龙邀请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邓志东教授,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与自动驾驶研究;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朱精果研究员,在微电子与雷达技术领域经验丰富;行易道CEO赵捷深耕4D毫米波雷达技术应用。此外,来自国汽创新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学院、苏州空天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青云航空企业代表也参与其中。
研讨环节,行易道CEO赵捷首先介绍4D毫米波雷达最新进展,结合企业研发与应用案例,分析大模型在此领域的可行性,阐述其对智能驾驶目标检测与识别的赋能作用。
接着,朱精果研究员从科研角度解读4D毫米波雷达大模型底层逻辑,剖析技术原理、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与会者提供理论层面的深入认知。
邓志东教授基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领域经验,探讨4D毫米波大模型的可行性与创新应用,从宏观视角分析技术融合对智能驾驶行业的创新应用意义,并提出构建高质量开源数据生态的发展建议。
自由交流阶段,嘉宾围绕技术创新,以及在汽车、交通、低空等领域应用落地、行业挑战等问题深入讨论,各抒己见,为4D毫米波雷达大模型技术发展提供多元思路。
国汽创新院致力搭建包括智能汽车、飞行汽车、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内的聚合智能产业概念验证平台和车路云一体化共性技术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创新应用落地。
此次沙龙搭建起学术与技术交流平台,围绕4D毫米波雷达大模型技术方向,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构建4D毫米波雷达高质量数据,加强4D毫米波领域的大模型范式研究,推动4D毫米波雷达大模型在智能驾驶、具身、交通、低空、具身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发展。
知识补充:
4D毫米波雷达是传统毫米波雷达的技术升级形态,“4D”指其可同时获取目标的距离、速度、水平角度、垂直高度四个维度信息。相较于传统3D毫米波雷达(仅能探测距离、速度、水平角度),它通过纵向天线阵列设计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首次实现对目标垂直高度的测量,突破了传统雷达“平面感知” 的局限,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传感器之一。4D毫米波雷达能够突破在静止目标识别、横向移动检测、高度识别、区分邻近物体和探测隐藏车辆等方面的限制。而与激光雷达相比,它在某些性能指标上已经非常接近,且在恶劣天气和环境下的性能受影响较小,成本激光雷达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