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公众号:硬件那点事儿▼
最近,联发科MediaTek与华为的专利纠纷闹得沸沸扬扬,堪称科技圈的“年度大戏”。从华为率先在多个法院起诉联发科,控诉其侵犯3G、4G、5G专利,到联发科不甘示弱反诉华为,这场专利战已经从中国延伸到欧洲,战火甚至烧到了非执业实体(NPE)的专利代理公司。表面上是专利费的“钱袋子”之争,背后却是5G技术话语权和全球芯片供应链的博弈。根据网络信息,华为自2024年5月起在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多地法院对联发科发起专利侵权诉讼,涉及多项4G和5G标准必要专利(SEP)。华为的诉求直指联发科的芯片在智能手机和其他设备中使用了其未授权的蜂窝技术,要求支付专利许可费甚至寻求禁制令。与此同时,联发科也在2024年7月于深圳、郑州、杭州等地反诉华为,指控华为侵犯其专利,并试图通过无效化华为相关专利来削弱对方的谈判筹码。双方还在欧洲的统一专利法院UPC展开交锋,战线之广、火药味之浓,堪称近年罕见。这场专利战的导火索,表面上是专利许可费谈判破裂。华为作为5G专利的超级玩家,据称拥有全球20%的5G专利,专利许可收入在2022年已达5.6亿美元。联发科作为全球智能手机芯片的龙头之一,其芯片广泛应用于中低端市场,专利费的成本直接影响其利润率。华为的起诉被外界解读为“收割”专利红利,联发科的反击则更像是“自卫反击战”,试图通过法律手段争取更低的许可费或交叉许可。
但这仅仅是表象。深挖下去,这场专利战折射出5G时代芯片行业的三大“新常态”:技术话语权的争夺、供应链的区域化博弈,以及专利战从“单打独斗”到“生态群殴”的演变。
5G技术是移动通信的“新赛道”,标准必要专利(SEP)决定了谁能在这条赛道上“收费过路”。华为多年来在3G、4G、5G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其专利池覆盖了从基带芯片到通信协议的核心技术。联发科虽然在5G芯片领域后来居上,但其技术积累更多集中在芯片设计和集成,基带技术仍依赖高通等巨头的授权。华为的专利诉讼,直指联发科在5G基带技术上的“软肋”,试图通过法律手段巩固其在5G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但联发科的反诉同样耐人寻味。联发科不仅在国内挑战华为的专利有效性,还在欧洲UPC对华为发起诉讼,甚至连华为关联的NPE(如北京京师知识产权管理公司)都被拖下水。这种“多线作战”的策略,表明联发科不再满足于低调赚钱,而是试图通过专利战证明其技术实力,争取在5G标准制定中分一杯羹。这场专利战,实际上是两家企业在5G技术话语权上的“暗战”,胜者将更有底气参与全球标准制定。
专利战背后,还有供应链区域化的隐形博弈。华为自2019年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芯片供应链受到重创,被迫转向自研和国内代工厂(如SMIC)。联发科作为台湾企业,背靠台积电(TSMC)的先进制程,近年来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尤其在中国市场填补了华为留下的部分空白。华为的专利诉讼,可以看作是对联发科在中国市场扩张的“精准狙击”,通过提高联发科的专利成本,间接削弱其价格竞争力。
过去,专利战多是两家企业间的“单打独斗”。但联发科与华为的这场专利战,已经演变为“生态群殴”。华为不仅直接起诉联发科,还通过NPE(如北京京师)间接施压,试图扩大专利战的“辐射范围”。联发科则联合美国律师事务所Finnegan和欧洲的EIP,在多个司法管辖区发起反击,甚至挑战华为关联NPE的专利有效性。这种“群殴”模式,表明专利战已从单纯的技术纠纷,升级为涉及供应链、法律团队、甚至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