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日本在重振半导体产业上拥有坚实的基础,但半导体人才正成为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掣肘因素之一。不过,解决半导体人才缺口的长久之道自然是培养本土的技术人才。而日本政府此次的海外人才学习计划也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目标。

如今,半导体人才供给已经成为全球产业界的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寻求往昔产业荣光的雄心支持下,近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启动一项计划:从2023财年开始,派遣半导体领域的年轻研究人员和研究生赴海外学习。据悉,这些留学生将在美国和欧洲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学习2纳米或更小线宽的尖端半导体技术诀窍。

当前,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从1988年的 50.3%下降到现在的10%以下。为了应对未来半导体产业竞争,以及重振产业发展的目标,日本于2022年6月发布了“半导体和数字产业战略”。然而,除了半导体制造环节之外,半导体人才紧缺也将成为日本重振半导体产业雄心的主要阻碍之一。而日本启动海外学习计划也是其产业战略雄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启重塑产业雄心

回顾过去数十年的发展,日本半导体曾在上世纪80年代处于巅峰时期,但日美“广场协议”的签订让日本半导体行业走向了下坡路。2021年日本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仅为6%。当然,日本政府以及产业界也认识到这一点。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半导体是数字社会不可或缺的产品,将承担国家的命运。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它被认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产品,因为全球市场规模超过60万亿日元,不仅对全球经济,而且对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在实现碳中和社会方面,它在所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全球多国政府对本国半导体产业的大规模支持正在大力推动,以提高半导体的国内生产率,建立和加强供应链,以稳定供应。” 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半导体部曾这样评价半导体技术在当前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

该机构也是日本“半导体和数字产业战略”的重要推动者之一。针对“半导体和数字产业战略”,日本经济产业省已经提出了一个三阶段战略,以在未来10年内重振该国的半导体产业,即:第一阶段——加强物联网设备的半导体生产基础设施;第二阶段——与美国合作开发下一代半导体技术;第三阶段——规划更大规模的国际合作,提升未来的半导体技术。

其中,在第二阶段,日本国家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AIST)已发起研发联盟,以开发2nm及以下制造工艺。而英特尔和IBM是该联盟的投资方,研发成果应该会在2025年前后出炉。METI未来的半导体研发项目也将涉及日本和外国公司的合作。

在第三阶段,日本将转向精度和计算效率更高的光电聚变技术。这些技术可能会在2030年后改变半导体产业,并带来新一轮的国家研发项目。

近几年,消费电子、新能源车、光伏风电等下游领域快速发展,对半导体产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而日本在以上领域不仅具有较深厚的产业基础,而且在CMOS图像传感器、NAND闪存、功率半导体、汽车MCU和模拟IC等领域拥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这将为日本重返半导体产业之巅提供很好的产业机遇和基础。

半导体人才是普遍性的问题

尽管日本在重振半导体产业上拥有坚实的基础,但在上述第二、三阶段目标实现上,半导体人才正成为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掣肘因素之一。

据日本总务省数据,“在电子部件・器件・电子电路制造业”工作的25岁~44岁的技术人才,已经从2010年的38万人减少到2021年的24万人。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也曾表示,今后10年将需要3万5000多名半导体人才,已寻求日本政府支持培养人才,还需要开展产官学合作,以充实人才池。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也表示,因日本政府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及人工智能的研究开发,业务需求量猛增,IT技术人才进一步紧缺,预计2030年岗位缺口为79万名。

当然,半导体人才缺口大并非日本独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普遍性的问题。随着全球半导体企业纷纷大幅扩产,半导体人才严重不足将制约着产业的发展。

以台积电亚利桑那州新厂为例,投建成本过高、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成为新工厂的投建进度放缓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在赴美投资400亿美元建设新厂时,台积电就曾向美国商务部反映成本高、人力不足等问题。而这种违背正常市场规律的投资也加大了中国台湾地区对技术与人才流失的隐忧。

因此,全球各国和地区也早已开启了半导体技术人员的争夺战。为了留住人才和吸揽人才,各大半导体公司不惜投入重金。

据日经中文网就曾报道,2022年日本大型半导体制造设备企业东京电子追加发放平均3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9万元)的夏季奖金,发放对象为日本国内外的普通员工。据悉,因业绩保持良好态势,发放的夏季奖金已经是日本国内顶级水平,加上追加部分,合计发放平均额将超过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9万元)。

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全球近三万名员工,人均薪酬是12万欧元;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人均薪酬约11万美元。

而2022年三星电子整体经营情况虽不佳,但仍然给芯片业务的员工发年薪的47%-50%作为年终奖。也就是说,2022年这些员工将至少可以拿到18薪。

当然,各半导体企业之间的高薪挖角所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薪资翻3-5倍也属正常。

不过,解决半导体人才缺口的长久之道自然是培养本土的技术人才。而日本政府此次的海外人才学习计划也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目标。

努力追赶先进芯片工艺

整体来看,日本在半导体产业上具有不俗的实力,特别在半导体材料、设备领域依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是日本在上世纪70-80年代遗留下的庞大且重要的产业基础,也是其追赶先进芯片工艺的重要支撑。

2022 年 11 月 11 日,丰田、索尼、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日本电气(NEC)、日本电装、软银、铠侠和三菱日联银行八大企业合资成立一家名为Rapidus的高端芯片公司。Rapidus计划于2027年在日本量产2nm芯片,用于5G通信、量子计算、数据中心、自动驾驶汽车和智慧城市应用。

根据Rapidus的时间表,日本正积极争取在五年内达到先进芯片制造技术。日本业界分析人士分析,Rapidus要在五年内追赶2nm芯片,将面临诸多挑战。其中,除了巨额资金投入、专利技术积累之外,半导体人才供给不足也是重要挑战之一。

为此,日本经济产业省已在2022年底建立了先进半导体技术中心(LSTC),其将作为与美国和欧洲合作的下一代半导体研发平台。

2022年12月13日,Rapidus又与IBM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允许其将美国公司的2纳米制造工艺商业化,并加快芯片的大规模生产。此前,Rapidus还与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就先进半导体技术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可以说,Rapidus和LSTC的成立展现了日本重回产业之巅的雄心,也为其在发展先进半导体量产技术方面开展广泛合作提供了平台。

未来,日本也将通过Rapidus和LSTC获取美国和欧洲的技术。据悉,日本此次计划派遣对象为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年轻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经日本产省旗下技术研究组合(CIP)的尖端半导体技术中心作为秘书处,每隔几个月到几年,会派出几十人到海外各大基地,目前拟议目的地就包括美国IBM位于纽约州的半导体研究机构Albany Nanotech Complex和比利时的半导体研究机构IMEC。

同时,在2022财年的第二次追加预算中,日本经济产业省拨款约1.3万亿日元,用于通过国际合作开发制造技术等半导体相关项目。其中一部分将用于人力资源开发。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正放宽高端人才在日永住权的条件。2月17日,日本政府敲定了吸纳人才的新政策,旨在增加在日本工作的高端外国人才。该政策主要内容为将新设年收入在2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2万元)以上的外国技术人员在日本逗留1年即可申请永住权(永久居住权)的制度。同时,新政策还将允许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的毕业生最长在日本停留两年用于开展求职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外国人要获得日本的永住权通常需要在日本逗留10年,但高端专业人才今后将只需1-3年。

责编:Jimmy.zhang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台积电、三星已经成为美国半导体制造回流重要拉拢对象,未来既不能退出,也不甘于受摆布,可能将面临着比富士康更严峻的境况。毕竟在半导体领域美国能动用的手段更多,除了政治层面的压力之外,产业链绝对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会让台积电、三星不得不深思直接拒绝的后果。或许降低预期,缩小投资规模,将是一个折中的选择。
基础挑战是精密图形,核心挑战是新材料新工艺,终极挑战是提升良率,“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多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出现促进了技术不断进步,因此成套工艺研发的主旋律是新材料和新工艺。当然,终极挑战是提升良率,但良率的提升也仍然需要大量的工程创新才能够实现。”因此,中国要对未来可能酝酿的限制政策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所有的可能性。
目前鸿芯微纳基本实现对成熟工艺和FinFET完整覆盖,而且有流片验证和批量生产经验。近两年,鸿芯微纳已经完成20多个本土先进工艺流片,工具功能和性能可以比肩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过去的一年,鸿芯微纳仍在进一步改进和开发,取得相关的进步有全新GUI,支持EUV工艺和各种DFM规则,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
面对人为刻意打破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发展规律,中国集成电路应该怎么办呢?魏少军教授总结道:守正出奇。所谓“守正”即守住正确的东西,“人间正道是沧桑”,要遵循产业规律;“出奇”就是要出奇兵,要有创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守正才能出奇,不守正出奇早晚会被淘汰掉。”
在Chiplet这条新赛道上,既存在严峻的技术挑战,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英特尔、AMD、台积电、ARM等巨头纷纷布局的背景下,则有可能出现新的技术工艺上的被动。为此,建立中国的小芯片标准势在必行。
黄仁勋在刚刚的GTC主题演讲上发布了一个叫cuLitho的加速库,专为计算光刻准备的。计算光刻究竟是个啥?和光刻是什么关系?
目前,许多物联网终端制造商已经计划更新现有网关产品来达成 Matter 桥接需求,并将推出可同时支持已部署的 Zigbee、Thread 设备以及更新的 Matter 产品。一些非 Matter 设备也可以通过 OTA 升级以支持 Matter,其余的智能家居产品则可能被排除在 Matter 阵营之外。
ATE(Automatic Test Equipment)主要是用于自动化和简化验证被测物(DUT)的功能和参数性能。ATE设备大量应用于晶圆生产和封装的过程中,比如通过对晶圆上的所有单独集成电路应用特殊测试模式来测试它们是否存在功能缺陷(Probe Test)。
全球领先的边缘AI运算方案厂商耐能今日宣布,近日完成收购台达集团VIVOTEK(晶睿通讯)旗下子公司OTUS(欧特斯股份有限公司)。 OTUS作为一家摄影机及影像解决方案提供商,多年深耕于汽车、虚拟现实以及其他全景场景应用。近两年来,OTUS与耐能紧密合作,共同将诸多汽车应用完成商业化落地。 作为一家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OTUS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大幅的业务增长,由于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客户对其的信任度也很高。OTUS公司为车载市场提供道路物体检测和驾驶员行为监控等ADAS和DMS方案,并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和日本市场。 随着汽车客户对摄像头集成AI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OTUS提供的方案已成为多家日本知名汽车制造商的首要选择,并与多家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据OTUS的 CEO邱立诚介绍,“在过去的几年中,OTUS创建了多个具有卓越影像功能的SoC解决方案,以满足我们汽车客户的需求。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并未包含AI功能。通过将耐能的边缘AI能力与OTUS的高级影像解决方案集成,我们能够搭建更完整的产品线,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汽车客户提供服务。” 在进行收购之前,耐能和OTUS在集成硬件和软件的一栈式解决方案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这些解决方案服务于面向汽车客户的ADAS和DMS功能。 耐能创始人兼CEO刘峻诚表示:“在双方之前的紧密合作中,OTUS向来是耐能宝贵的合作伙伴,并让耐能成功进军日本头部的汽车客户。通过OTUS强大的影像技术和行业渠道,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加速AI应用扩展到更大的全球市场。”
QDPAK和DDPAK表面贴装(SMD)TSC封装设计的成功注册,标志着封装外形将迎来崭新纪元,将推动市场更广泛地采用 TSC 技术以取代 TO247 和 TO220。凭借这一技术优势以及根据MO-354 标准,此项新 JEDEC 注册封装系列将成为高压工业和汽车应用过渡至下一代平台中顶部冷却设计的重要推手。
———— / END / ————● 【国内首款】Dioo车规级5.8GHz超高速模拟开关DIA3000● 为再见一面,他用AI“复活”了奶奶……却引起网友争议……●【航顺案例】HK32ASPIN02
  实验名称:超声导波针对均匀腐蚀的无基准评定方法   研究方向:超声导波加速腐蚀   测试目的: &e
Mini LED发展迅速,其作为背光技术,近年在电视与显示器市场的热度不断提升,终端龙头企业看好Mini LED的发展,正大力推进Mini LED背光技术不同的应用场景的渗透。目前,虽然Mini LE
  实验名称:基于多通道接收和发射的水声通信机   研究方向:水声通信   测试设备:数模转化器、ATA-ML180
深天马A(000050.SZ)近日公布,因城市规划建设需要,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拟收回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光电子”)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华宁路3388号西侧节余土地(占地面积1
在野外,能够根据外形来辨别鸟的种类已经算得上十分厉害,如果仅凭声音就能识别,则更胜一筹了。除非您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资深鸟类爱好者,否则只通过声音来辨别鸟类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来自德国马尔堡大学的一群数学
最新发布的英飞凌iMOTION™运动控制引擎软件(简称MCE),支持两种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ART)通信。一是用户模式UART通信协议,为电机控制应用提供简单、可靠且可扩展的通信方法。二是可配置UA
2023年4月7日,由芯师爷主办的“2023工控MCU技术及应用创新论坛”在深圳福田会展中心如期举办。极海受邀出席参与主题演讲,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交流工业智造新时代下工控MCU的发展趋势。此次论坛以“
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化学工业园区与盈德气体签署了园区石化基地工业气体岛项目的合作框架协议,为双方深入合作,共同推动园区的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据介绍,盈德气体依托其资源优势和技术支持
“一道神秘的闪电瞬间摧毁所有芯片,汽车无法启动,网络瘫痪,通信中断,地球倒退回原始社会,出现大面积灾难……”这本是科幻小说《球状闪电》中描述的场景,却与现实中正在加剧的汽车芯片短缺危机有些神似。 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