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位行业高管和前员工透露,Arm最近已通知了其几家最大的客户,称其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不再根据芯片的价值向芯片制造商收取使用费,而是根据设备的平均售价(ASP)向设备制造商收取使用费,可能会提高公司利润率,但有多少客户会接受呢?

当前,软银集团旗下芯片设计公司Arm的芯片架构用于全球逾95%的智能手机中。然而在3月23日,据知情人士称, Arm计划调整其商业模式,以提高其芯片设计的价格,希望在今年的IPO(首次公开招股)之前提高公司营收。

据数位行业高管和前员工透露,Arm最近已通知了其几家最大的客户,称其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些知情人士称,Arm计划不再根据芯片的价值向芯片制造商收取使用费,而是根据设备的平均售价(ASP)向设备制造商收取使用费。这意味着,对于所销售的每一种芯片设计,Arm都将赚到比之前多出几倍的钱,因为智能手机的平均价格要比芯片贵得多。

目前,Arm将其IP授权给500多家公司,这些公司使用其IP来设计和制造自己的芯片。

显然,这一变化将是数十年来Arm对其业务战略进行的最大调整之一。软银在 2016 年以 243 亿英镑收购了 Arm,计划在 Arm IPO 后保留多数股权,《金融时报》认为,此举正值软银CEO孙正义(Masayoshi Son)寻求提高Arm利润,以便在即将到来的IPO中吸引更多投资者。

去年从Arm离职的一名前资深员工称:“Arm正在告知客户,‘我们希望在大致相同的东西上拿更多的钱’。软银此举也是对Arm垄断地位的市场价值的一次检验。”

客户不太买账

知情人士称,软银计划最早于明年开始推动Arm的定价改革。但到目前为止,客户还不愿接受新的定价安排,让软银感到沮丧。

知情人士还称,联发科、紫光展锐和高通,以及包括小米和OPPO在内的多家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均已接到计划中的定价调整通知。

Arm新旧授权模式对比

据悉,目前已经有一家在中国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智能手机厂商拒绝了Arm的提价计划,该公司一名高管表示:“在新的定价模式下,授权费(license)将至少比当前高出几倍。”该高管还称:“我们被告知,新定价模式计划从2024年开始实施。”

此前,Arm将其设计授权给各种芯片制造商,供他们用于制造智能手机、电脑和汽车中的半导体。它收取设计的许可费,然后对每块出货的芯片收取版税(royalty)。根据Arm的新调整计划,特许权使用费将根据移动设备的平均售价,而不是芯片的平均售价来确定。这些变化将主要涉及Arm最知名的“Cortex-A”设计,后者对智能手机处理器的开发至关重要。

根据设备价格收费是电信设备市场的一种普遍做法,高通、诺基亚和爱立信的专利都使用类似的模式。但Arm面临的问题是,当前的收费模式已经运行了很久并深入人心,如今试图改变这一定价策略势必带来与客户利益方面的冲突。

尤其是对于早就想脱离Arm束缚的高通来说,其占据基于Arm的移动计算芯片市场34%收益份额,其次才是苹果的31%和联发科的24%。分析师预计,高通每年出售大约3.5亿至4亿个基于Arm核心的芯片组,每一个都要向Arm支付大约80美分的费用。如果采用架构授权,高通有可能节省40%至50%的许可费,Arm则将面临收入损失。高通收购Nuvia并将其ALA许可用于自身开发芯片的事,让这两家这些年没少打官司,Arm方面一旦终止对高通授权,后者将面临“公版”和“自研”的选择。

另一方面,高通本身就对其客户——移动设备厂商收取专利费和版税,如果Arm改为对OEM收费,那高通的客户恐怕要问“芯片价格能不能降”了。

孙正义一直在寻求提高Arm授权费用

在智能手机SoC芯片的平均价格方面,高通的售价约为40美元,联发科约为17美元,而紫光约为6美元。根据研究机构TechInsights分析师斯拉万·昆多贾拉(Sravan Kodojjala)的说法,Arm对基于其IP设计的每一块芯片收取其价值约1-2%的专利费。

虽然孙正义当初看好Arm,但收购后发现,Arm并不如想象中赚钱。根据软银财报,Arm在2017年-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18.31亿美元、18.36亿美元和18.98亿美元,这3年的增长微乎其微。有基金经理认为,这在软银的科技股投资组合中拖了后腿。

在Arm的商业模式中,收入包括前期授权费和版税,其中版税是按照使用Arm的芯片的出货量,按比例抽成,这点变动不会太大。以2019年为例,这一年全球卖出了6.4亿个使用Arm 的CPU,平均一个CPU向Arm交16美分版税。据此估算,软银320亿美元收购Arm的费用,估计要60-100年才能收回来。

要想提高收入,恐怕得在授权费上下功夫。Arm曾在2020年就开始与客户谈判,要求提高部分客户的专利授权费,但此举给客户——尤其是小客户带来的压力,动辄百万美金的许可费再加上涨价的授权费,让他们开始寻求RISC-V等“备胎”。

迫于压力,到了2022年,Arm再次宣布对芯片设计方案和专利方案采用新的授权模式Flexible Access。新的收费方式只需要芯片厂商在前期支付少量费用,便可以获得Arm的芯片设计方案,等到芯片投入生产的时候再支付授权费和专利费即可,这样的操作可以大大缓解中小型公司的压力。

但相比芯片最高几十刀的售价,2022年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为335美元,可供收取费用的基数更大。尽管Arm不太可能寻求每台设备价值高达1%至2%的授权费,但知情人士预计,Arm新的定价策略仍将大幅提高其整体收益。

写在最后

Arm的一些客户,包括苹果,它们既是芯片制造商,也是设备制造商,这些客户与Arm签有特殊的许可和特许权使用费协议。一位行业高管称,苹果公司没有参与Arm调整商业模式的讨论。

对此,Arm、软银、高通、联发科、紫光、小米和OPPO均拒绝发表评论。

可见对于现有的合作伙伴来说,Arm的标准授权方式依旧存在着吸引力,Arm架构的手机芯片市场巨头地位也依旧难以被撼动。只是对于逐渐兴起的物联网市场来说,开发者以中小公司为主,他们正处于尝试的阶段,如何以最低成本找到做适合的自己的芯片,是他们目前最为紧要的事情。物联网对于Arm架构和RISC-V架构都是一个新的赛道,RISC-V开源、精简、灵活的属性的的确确在市场上对Arm构成了一定威胁。

除了中小公司,近年来众多大型商业公司也纷纷关注RISC-V,IBM、NXP、西部数据、英伟达、高通、三星、谷歌、华为等100多家科技公司加入RISC-V阵营。虽然暂时来说,在移动终端领域RISC-V对于Arm的威胁并不大,但在物联网领域的生态已初见端倪。

在3月初平头哥举办的“玄铁RISC-V生态大会”上,我们看到RISC-V生态已经开始与现有的GNU、Android、Linux等开源生态实现连接并被接纳。据RISC-V基金会统计,预计到2025年,RISC-V会占据物联网领域28%的市场,其中在最有机会发力的AI和机器学习领域复合增长率超过70%,到2027年会有250亿台设备在RISC-V生态中。

追求利益是商业公司的根本,想办法提高授权费对于Arm这样的“精英”生态来说,无可厚非。但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RISC-V很快将在一些创新应用领域与Arm结构重合并展开直接竞争,届时将会是一场“草根”生态与“精英”生态之间的对决。

责编:Luffy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这又将是杀鸡取卵的损招(快速收钱走人),你要不在IC芯片架构授权和芯片上收费和软件授权上收费,拿人家成品来收费本来高通就本就是强盗逻辑,你arm也来学这作死的招,不知arm还能走多远。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今年的中国IC设计成就奖,芯行纪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年度技术突破EDA公司”奖项。基于我们对于芯行纪,及其产品、技术及企业团队的了解,本文尝试谈谈这家“年度技术突破EDA公司”的“突破点”究竟在哪儿。
在今年的国际集成电路展览会暨研讨会(IIC Shanghai 2023)上,EDA/IP与IC设计论坛成为最受与会观众欢迎的会议之一。本届EDA/IP论坛邀请到国际和国内领先的14家EDA和IP厂商,为IC设计行业带来一场前沿芯片设计、验证和先进封装的技术盛宴。约有一半的演讲主题都涉及Chiplet和先进封装相关技术、产品和市场趋势,这表明国产EDA/IP厂商正在积极探索后摩尔时代的复杂芯片设计新思路,有望推动国产芯片设计的自主创新突破。
“2023年将是具有非常挑战性的一年,中国企业也难独善其身。因此,路遥知马力,在今年全球经济变数增大背景下,将考验各个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的决心和耐力。”2023中国IC领袖峰会邀请了行业专家学者、产业链企业等,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分析了IC设计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鸿芯微纳基本实现对成熟工艺和FinFET完整覆盖,而且有流片验证和批量生产经验。近两年,鸿芯微纳已经完成20多个本土先进工艺流片,工具功能和性能可以比肩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过去的一年,鸿芯微纳仍在进一步改进和开发,取得相关的进步有全新GUI,支持EUV工艺和各种DFM规则,性能也得到大幅提升。
面对人为刻意打破全球供应链和产业发展规律,中国集成电路应该怎么办呢?魏少军教授总结道:守正出奇。所谓“守正”即守住正确的东西,“人间正道是沧桑”,要遵循产业规律;“出奇”就是要出奇兵,要有创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守正才能出奇,不守正出奇早晚会被淘汰掉。”
本报告汇总100家中国IC设计上市公司,涵盖EDA/IP、IDM和10大技术类别的Fabless公司;10大细分类别综合排名,包括MCU、Power、PMIC、Memory、Wireless、Processor、Communication、Sensor、Analog、AI;每家公司根据综合实力和增长潜力两大量化指标评估,能够同时入选两个指数排名Top 25的公司有哪些呢?在中国IC领袖峰会上,我们将现场发布中国IC设计上市公司Top 10及Fabless 100排行榜!
目前,许多物联网终端制造商已经计划更新现有网关产品来达成 Matter 桥接需求,并将推出可同时支持已部署的 Zigbee、Thread 设备以及更新的 Matter 产品。一些非 Matter 设备也可以通过 OTA 升级以支持 Matter,其余的智能家居产品则可能被排除在 Matter 阵营之外。
ATE(Automatic Test Equipment)主要是用于自动化和简化验证被测物(DUT)的功能和参数性能。ATE设备大量应用于晶圆生产和封装的过程中,比如通过对晶圆上的所有单独集成电路应用特殊测试模式来测试它们是否存在功能缺陷(Probe Test)。
全球领先的边缘AI运算方案厂商耐能今日宣布,近日完成收购台达集团VIVOTEK(晶睿通讯)旗下子公司OTUS(欧特斯股份有限公司)。 OTUS作为一家摄影机及影像解决方案提供商,多年深耕于汽车、虚拟现实以及其他全景场景应用。近两年来,OTUS与耐能紧密合作,共同将诸多汽车应用完成商业化落地。 作为一家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OTUS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大幅的业务增长,由于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客户对其的信任度也很高。OTUS公司为车载市场提供道路物体检测和驾驶员行为监控等ADAS和DMS方案,并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和日本市场。 随着汽车客户对摄像头集成AI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OTUS提供的方案已成为多家日本知名汽车制造商的首要选择,并与多家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据OTUS的 CEO邱立诚介绍,“在过去的几年中,OTUS创建了多个具有卓越影像功能的SoC解决方案,以满足我们汽车客户的需求。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并未包含AI功能。通过将耐能的边缘AI能力与OTUS的高级影像解决方案集成,我们能够搭建更完整的产品线,从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汽车客户提供服务。” 在进行收购之前,耐能和OTUS在集成硬件和软件的一栈式解决方案方面进行了密切合作。这些解决方案服务于面向汽车客户的ADAS和DMS功能。 耐能创始人兼CEO刘峻诚表示:“在双方之前的紧密合作中,OTUS向来是耐能宝贵的合作伙伴,并让耐能成功进军日本头部的汽车客户。通过OTUS强大的影像技术和行业渠道,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加速AI应用扩展到更大的全球市场。”
QDPAK和DDPAK表面贴装(SMD)TSC封装设计的成功注册,标志着封装外形将迎来崭新纪元,将推动市场更广泛地采用 TSC 技术以取代 TO247 和 TO220。凭借这一技术优势以及根据MO-354 标准,此项新 JEDEC 注册封装系列将成为高压工业和汽车应用过渡至下一代平台中顶部冷却设计的重要推手。
根据同花顺数据中心的显示,华特气体在4月12日获得了2616.13万元的融资买入,占当日买入金额的23.66%。当前融资余额为2.67亿元,占流通市值的2.25%,超过了历史90%分位水平,处于较高水
  实验名称:超声导波针对均匀腐蚀的无基准评定方法   研究方向:超声导波加速腐蚀   测试目的: &e
来源:集微网,谢谢编辑:感知芯视界集微网消息,总部位于旧金山的激光雷达传感器供应商Ouster于当地时间周二在美国特拉华州联邦法院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中国竞争对手禾赛科技侵犯专利。据路透社报道,O
在新一代汽车电子架构复杂性与先进性地不断推动下,汽车电子元器件在数量与性能上持续攀升,同时在“四化”趋势、软件定义汽车、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国产汽车MCU厂商应如何加速追赶
‍‍"image" data-miniprogram-servicetype="" _href="">                                               
全球知名半导体制造商ROHM(总部位于日本京都市)的SiC MOSFET和SiC肖特基势垒二极管(以下简称“SiC SBD”)已被成功应用于大功率模拟模块制造商Apex Microtechnology
各大“造车新势力”正在加快产能建设。 文|新战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2021年、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爆发性增长,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局面,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规模
‍‍"image" data-miniprogram-servicetype="" _href="">                                               
作为一种应用层规范,Matter 源于 2019 年底发布的 IP 互联家庭项目(Project Connected Home over IP,简称 CHIP),是为智能家居市场引入互操作性的最新尝试
4月12日,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香港春季电子产品展(以下简称“香港电子展”)时隔三年在香港盛大开幕。珠海极海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海”)携多款最新消费电子及工业控制领域的代表性应用方案及开发生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