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下午,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GWh)。据悉,Megapack 能够可靠、安全地为电网存储能源,既无需建造天然气调峰电厂,又避免断电……

4月9日,美国电动汽车生产商特斯拉(Tesla Inc)在上海宣布加码投资,将在沪新建储能超级工厂。这座布局“未来赛道”的工厂计划于2023年第三季度开工,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

据央视新闻,9日下午,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与特斯拉公司在现场签约。据悉,工厂将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初期规划年产商用储能电池1万台,储能规模近40吉瓦时(GWh),产品提供范围覆盖全球市场。

特斯拉为何押注储能?

而就在三天前,特斯拉刚公布了其“宏图计划(Master Plan)”的第三篇章,概述了通过终端电气化和可持续发电和储存实现可持续全球能源经济的路径。据了解,可再生能源的未来有赖于大规模储能。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可以支持千兆瓦时规模的低成本、高密度公用事业项目,灵活性是该电池的一大特点。它能随时能与电池模块、逆变器和温度系统集成安装,帮助电网更加稳定、可持续。

特斯拉公司介绍,新建储能超级工厂Megafactory专门生产该公司的储能电池产品(Megapack),将帮助企业不断丰富能源整合解决方案,优化全球布局。

据悉,Megapack 能够可靠、安全地为电网存储能源,既无需建造天然气调峰电厂,又避免断电。每台机组可存储超过 3 MWh 的能源,足以满足 3600 户家庭一小时的用电需求。与市场上的同类系统相比其空间占用减少了 40%,部件数量只有同类产品十分之一,而且安装速度比当前市场上的产品快 10 倍,也被称之为目前市场上容量最大的储能系统之一。

目前一套 MegaPack 在海外的起售价为 1879840 美元,相比最初降价幅度近 3 万美元,交付时间为 2025 年 Q1。

特斯拉已经在招聘上海 MegaPack 的项目经理

目前特斯拉的业务版图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电动汽车,二是可再生能源,而后者可细分为太阳能和储能装置,目前主要有 Powerwall、Powerpack、Megapack 等产品。

除美国本土外,特斯拉的又一座超级工厂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表示,“五年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创造了全球瞩目的‘上海服务、临港速度’,助力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高地;今天,我们又将见证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的落地签约,这必将成为推动上海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2019年1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特斯拉速度”。

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说,得益于上海和临港新片区的优质营商环境,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实现超过95%的产业链本土化率,特斯拉希望与中国的产业伙伴一起在世界舞台上诠释“中国制造”的强大韧性。

2019年至今,特斯拉在临港新片区的投资持续增加,不仅提升了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还投建了超级充电桩工厂等。

据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处长陆瑜介绍,上海超级工厂是特斯拉首个在美国以外的工厂,引入特斯拉后,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临港新片区的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此次储能超级工厂也是该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的首个储能超级工厂,项目的落地将有望再造下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2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交付超71万辆电动汽车。这里已成为特斯拉在全球主要的出口中心,电动汽车热销亚太、欧洲等地。

今年3月,特斯拉交付量持续增长,上海超级工厂共交付88869辆,同比增长35%。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首秀”的Model S Plaid和Model X Plaid车型,近日正式启动向中国大陆地区的消费者交付,受到消费者欢迎。

2022年11月,Model S Plaid和Model X Plaid在进博会上亮相引发大量关注。其中,Model S Plaid续航里程约672公里,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可轻松实现扭矩矢量控制,最大功率达到1020马力,百公里加速仅需2.1秒,最高车速达322公里/小时。

中国市场对外资依旧非常富有吸引力

特斯拉的加码投资是全球企业竞相看好中国的缩影。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1.2万亿元。今年1至2月,实际使用外资达2684.4亿元,同比增长6.1%,在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依然非常富有吸引力。”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说。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市场。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两个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已达93.3万台,渗透率26.6%,这意味着过去两个月每卖出四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

责编:Luffy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当然,特斯拉有着与众不同的策略,其市场地位也吸引着各国政府,在谈判的时候确实能够占据优势。
2020年12月,Hassane El-Khoury正式被任命为安森美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在新冠疫情大环境下的两年临危受命,他认为给安森美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业务专注度”——“我和团队在过去的两年半的时间中的工作重点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业务集中在最优势的领域,做到世界一流。每个业务都做,但都做得很平庸,这样成就不了一个伟大的企业,我们希望实现更专注的战略转型。”
侯毅助理教授研究团队引入新型界面材料,带来了一系列有利特性,包括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化学性质。这些特性协同作用,提高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寿命,为其性能和耐久性的显著改善铺平了道路。他表示:“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致力于开发创新且可扩展的技术,旨在提高1c㎡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我们的目标是填补效率差距,发掘更大尺寸器件的全部潜力。”
尽管丰田在电动车发展以及相关决策上有些迟缓,但其在动力电池上的技术储备和实力不容小觑,特别是在固态电池上的发展规划,或将冲击全球电动汽车竞争版图。不过,在氢能源上,丰田似乎不懂得“独树不成林”的道理。在能源大战略上,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能很难在产业导向有所作为,何况氢能源这种被日本垄断的技术领域,任谁都会难以接受为他人做嫁衣的结果。
“未来洗牌将会非常惨烈,现在的卷只是刚开始,未来还会更卷,华为能用智能网联电动汽车最核心的技术帮助车企,在极卷的时代成为活下来的‘巨头’。”
人工智能在沉淀发展了几年之后,ChatGPT“横空出世”,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热捧。然而,在高度智能的背后,是巨大的成本和算力投入,这与企业的ROI和全球节能减排的目标是矛盾的。这时,NVIDIA把早已研发的秘密武器——DPU和DOCA推出,它们能够大大缩减人工智能计算的成本,提升计算效能,解决当下痛点。或许,DPU将是NVIDIA对高速计算的第三次变革,这一次,属于“预见性变革”。
实现“万物互联”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终极目标,据IoT Analytic统计,全球活跃的物联网终端数量预计2025年增长至270亿台,但距离业界期待的千亿级市场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物联网场景的深度拓展,终端成本的刚性制约和应用场景带来的供能限制问题凸显。从物联网连接发展的趋势看,未来千亿级的“万物互联”必将建立在无源物联网的基础之上。
7月13日,以“应用引领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暨IC应用博览会(ICDIA 2023)举行。
每一次升级,都代表着品牌的蜕变;每一次蜕变,都源于品牌不断的进步;每一次进步,都将激发品牌的创新;每一次创新,都是品牌更好服务的开始。2023年7月,武汉芯源半导体CW品牌VI全面升
104HT系列适用于需要耐受高温的各种应用,包括电动车辆、太阳能、高压仪器、IC测试仪等。
今年上半年,在面板龙头厂商动态控产的背景下,LCD TV面板供需偏紧,加之整机厂商备货需求走强,带动TV面板价格持续稳步上升,而京东方、彩虹股份等厂商盈利能力也逐季改善。不过,在中小尺寸显示领域,由于
LG Display将研究在龟尾车用OLED产线上再引进曝光机的方案。据推测,如果要生产高达50英寸左右的修长车载OLED,现有使用的曝光机存在局限性。据业界透露,LG Display正在考虑在庆尚北
五通道Luxtron® FluorOptic®测温(FOT)平台,可用于极低温和极高温传感,测温精度业界领先。据麦姆斯咨询报道,美国Advanced Energy公司(纳斯达克:AEIS)为高度工程化
7 月 18 日消息,根据市场调查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的最新报告,2023 年第 2 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同比下降 15%、环比增长 8%。报告称全球 PC 市场继
7 月 19 日消息,Micro LED 被称为未来显示技术,拥有 LCD 和 OLED 的所有优点,但没有它们的缺点。但是现阶段 Micro LED 还很难普及,主要原因是量产困难,成本太高,那么
市场预估,偏光片厂明基材第2季获利将可期,因面板急单涌入,明基材第2季偏光板满载生产,医疗事业合并卫普后今年开始认列营收加上消费性医疗需求恢复,营收有望翻倍成长。此外,明基材将于未来3年投入50亿元台
文章首尾冠名广告正式招商,功率器件:IGBT,MOS,SiC,GaN,磁性器件,电源芯片,DSP,MCU,新能源厂家都可合作,有意者加微信号1768359031详谈。说明:本文来源网络;文中观点仅供分
• 全新TCS3530是一款可媲美人眼对可见光响应的超灵敏颜色传感器;• 传感器可高精准测量色度和照度,帮助摄像头实现卓越的自动白平衡,以及先进的显示器颜色管理;• 完全集成的光学组件以及内置匀光片,
QLM的解决方案整合了高性能激光雷达(LiDAR)气体成像和完整的SaaS云平台。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全球领先的排放测量和量化技术开发商QLM Technology宣布推出量子气体激光雷达(Q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