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SiC)的广阔前景,让国内外半导体厂商看到了机遇,纷纷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为满足中国市场在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充电应用及储能系统等领域对碳化硅半导体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并将推动新兴半导体材料碳化硅的快速发展,英飞凌日前与两家中国碳化硅材料供应商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

碳化硅(SiC)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第一代以硅为主、第二代以砷化镓为主的半导体材料相比,具有禁带宽度大、饱和电子迁移率高、导热性能等优势,特别适合于做大功率、耐高温、耐高压的半导体器件。

比如电动汽车应用碳化硅器件做逆变器、变压器,甚至是车载充电桩,可以做得体积小,重量轻,这样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同时转换效率高,能够有效节能。在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领域,提高电能利用率,大大降低能耗损失。

未来碳化硅器件将会覆盖更高电压等级器件,可应用于轨道交通和智能电网等领域。碳化硅功率器件导通电阻底,开关频率高,能够有效降低系统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是为“双碳”战略服务的重要材料。

英飞凌签约两家国产SiC材料供应商

碳化硅的广阔前景,让国内外半导体厂商看到了机遇,纷纷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为满足中国市场在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充电应用及储能系统等领域对碳化硅半导体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并将推动新兴半导体材料碳化硅的快速发展,德国半导体龙头企业英飞凌公司(Infineon)正推动其碳化硅(SiC)供应商体系多元化,在全球范围内增加新的具有竞争力且符合市场最高标准的优质货源。

日前,英飞凌与两家中国碳化硅材料供应商北京天科合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以确保获得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碳化硅来源。

根据协议,天科合达和天岳先进将为英飞凌供应用于生产SiC半导体的6英寸(150mm)碳化硅晶圆和晶锭,两家企业的供应量均将占到英飞凌未来长期预测需求的两位数份额。未来也将提供200mm直径碳化硅材料,助力英飞凌向200mm直径晶圆的过渡。

资料显示,英飞凌在功率半导体市场占有率国际第一,近年来不断加强其SiC制造能力,并持续看好亚太区第三代半导体市场,正大幅提高其马来西亚和奥地利生产基地的产能。其中马来西亚居林的新工厂计划于2024年投产,届时将补充奥地利菲拉赫工厂的产能。

海外碳化硅产业链

国内碳化硅产业链

据悉,英飞凌还制订了远景目标,预计到2027年,其碳化硅产能将增长10倍,力争在2030年达成30%全球碳化硅市场份额。迄今为止,英飞凌已向全球3,600多家汽车和工业客户提供碳化硅半导体产品。

基于对碳化硅发展前景的充分看好,英飞凌公司在过去几年,与全球碳化硅材料主要供应商纷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可能是出于对亚太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考虑,英飞凌公司推动了这次与中国供应商长期合作协议的签订。

关于天科合达

据一位业内人士称,天科合达是一家具有深厚的中科院背景和国资背景的高科技企业。公司在2006年成立,成立之初的主要技术源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主要产业化支持资金来源于新疆天富集团。近年来,伴随着“双碳”建设的深入实施以及国家对第三代半导体的大力支持,以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设施、轨道交通、5G通讯等为主要应用的碳化硅市场快速扩容。以天科合达、天岳先进、烁科晶体等为代表的国内碳化硅材料企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机。

天科合达在导电衬底领域尤为出色,占据了国内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2021年国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四,在产品良率方面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已经得到国家政策基金和产业基金的大力支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哈勃科技投资基金、比亚迪、宁德时代、润科基金都是天科合达的股东。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碳化硅团队负责人、天科合达首席科学家陈小龙研究员谈起就碳化硅的重要优势时说,碳化硅是引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大大助力于“双碳”战略的实施。

对于我国的碳化硅技术发展,陈教授认为我国碳化硅技术起步较晚,天科合达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产学研合作成功的典型案例,一直在推动着国内碳化硅技术进步。

碳化硅(SiC)晶体生长极其困难,上世纪90年代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SiC晶体生长和加工技术,我国起步较晚。为推动SiC晶体国产化,避免我国宽禁带半导体产业被“卡脖子”,我们团队从1999年开始,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自主研发突破了从生长设备到高质量SiC晶体生长和加工等关键技术。

“我们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技术路线,进而推动国内第一家SiC晶体产业化公司北京天科合达成立。” 陈小龙说到,“天科合达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快速发展,团队因此获得了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科技促进发展奖,成为中科院产学院合作的一个优秀案例。”

另外,陈小龙还称,目前物理所研发团队还关注碳化硅液相法晶体生长技术,希望基础研究上跟进一步,为其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Luffy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锗和硅锗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市场机会。最近,由维也纳工业大学(TU Wien/Vienna)领导的一个多机构团队已经设计出一种方法,来克服与硅和锗化合物器件相关的可靠接触问题。在其论文中,描述了如何用质量极高的结晶铝和复杂的硅锗层系统开发触点。这种方法实现了与锗不同的、独特的触点特性,特别适合于光电和量子元件。
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和氮化镓系统公司(GaN Systems)联合宣布,双方已签署最终协议。根据该协议,英飞凌将斥资 8.3 亿美元收购氮化镓系统公司......
半导体存储技术演进一直相对较慢。新研究是通过存取原子或电子的自旋状态来取代传统硅技术。自旋状态值允许数字信息以比传统的硅技术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且物理尺寸更小。作为电子自旋学材料,反铁磁性材料呈现内部磁性,而基本上不存在外部磁场,故可支持更密集的数据存储,从而使之成为数据存储的理想选择。
Wolfspeed宣布计划将在德国萨尔州建造一座高度自动化、采用前沿技术的 200mm 晶圆制造工厂。据消息称,这座工厂预计斥资30亿美元,预计在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之后,工厂建设预计可于 2023 年上半年启动。
本文回顾在2022年间发生的三件业界大事,显示在SiC生态系统中,一个新的端对端垂直整合供应链正在迅速形成;而随着SiC基板的产能建立,2023年可望成为SiC半导体和功率模组的元年…
汽车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从第一台内燃机到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汽车比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智能,汽车半导体支持车辆监控系统、自动车道辅助系统等功能,这些进步归功于车辆引擎盖下的智能电子系统。
国际数据公司(IDC)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544万台,同比下降11.8%。2023年开年依然低迷,延续2022年以来每季度出货量同比下降幅度超10%。
尽管下半年疲软,但2022年基带芯片市场收益同比增长7.4%,至334亿美元。高通、联发科、三星 LSI、紫光展锐和英特尔在2022年的收入份额排名中位列前五。
恩智浦半导体今天宣布,全球高端智能电动汽车领导品牌蔚来将采用恩智浦领先的汽车雷达技术,包括其突破性的成像雷达解决方案。
针对半导体数据分析的市场痛点,广立微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开发出包括DATAEXP-General、YMS、DMS、FDC等多款大数据分析工具,这些产品具备强大的数据底座及前沿的机器学习和算法能力,投入市场后获得了良好的用户反馈,打破了海外厂商的垄断,在技术上实现了国际领先。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显示,小米近期对华为专利发起了无效宣告请求!据悉,这件专利也正是此前根据今年 2 月国家知识产权报第 02 版刊发的《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受理公告》信息显示,20
或许大家都设想过“当有一天我们置身在一个没有手机信号且完全陌生的环境,与外界失联了该怎么办?”的问题,由此,卫星通信技术应运而生。去年9月,华为、苹果先后官宣在新机上搭载了卫星通信技术,打开了消费级智
  试确保电动汽车安全行驶,避免故障  电动汽车(EV)市场正在飞速增长,要求电动汽车的设计验证和性能测试方式进行彻底转变。汽车电气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领域的投资也随之加大,汽车工程师需要采用新的设计
金庸笔下有四大内功心法:《易筋经》、《九阴真经》、《九阳神功》和《神照经》,习武之人,必先修炼至高内功心法,再结合武功绝技,方可独步武林。做开发也是如此,除了需要高效的编码能力,同样也离不开编程思维的
近年来,电子代工厂纷纷向东南亚进军,比如我们熟知的富士康,作为目的地的越南获得了大量投资者的青睐。作为发展相对较慢的国家,越南无论是低廉的劳工成本,还是土地和关税的优惠政策,都对电子厂有着极高的吸引力
据彭博社报道,台积电正计划携手恩智浦半导体、罗伯特博世、英飞凌等成立合资企业在德国萨克森邦(Saxony)设立一家晶圆厂,台积电董事会可能在八月作出投资决定。知情人士表示,台积电、恩智浦、博世和英飞凌
点击上方“C语言与CPP编程”,选择“关注/置顶/星标公众号”干货福利,第一时间送达!你好,我是飞宇。分享一个悲情的例子,希望大家都不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但如果真的不幸遇到了,希望本文能给你一点帮助!最
    关注、星标公众号,直达精彩内容来源:网络素材最近发现了一个调试神器-MicroLab,MicroLab是一款怎样的神器?历时十五个月,有效代码量七万九千余行,蓝色星球上最好用的嵌入式开发调试神
近日根据调研公司CIRP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表现整体下行,不过高端手机近三年同比都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600美元以上的机型。市场研究机构CIRP的数据报告显示在2023年第一季度iPhon
日前,号称“有史以来最大运载火箭”的SpaceX最新一代运载火箭系统“星舰”(Starship)在执行首次轨道级测试飞行任务发射三分钟后,其“超重型推进器”部分未能成功分离,在高空发生了爆炸。虽然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