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的行业。中国必须要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同时努力向前奔跑。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应该转向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国企业要提升创新能力

中国集成电路是世界上少有的具有5大板块齐整的产业:设计、制造、封测、装备和材料。2004年以来,设计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6%,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火车头。制造业近几年异军突起,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中坚力量。

“半导体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行业,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的行业。中国必须要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同时努力向前奔跑。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应该转向以产品为中心的产业发展模式,中国企业要提升创新能力。”5月12日,在第十三届松山湖中国IC 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 IC 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指出。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 魏少军

虽然魏少军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到“以产品为中心的集成电路发展模式”,但很多人仍会有疑惑——我们这些年的发展,难道以其他东西为中心吗?如果冷静看待中国半导体行业目前的发展,还不是以集成电路产品为中心,而是以制造为中心。 

“这是因为制造是我们的弱项。”由于制造能力不足,使得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发展当中遇到很多困难和瓶颈,但这并不能说明以产品为中心是错的。魏少军认为,根本原因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中国台湾都经历了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就是给人家打工。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说到,二战后有六大发明,除了计算机、移动通讯、手机等技术的发明,另一个商业模式的发明就是代工模式。采用这种代工模式也是中国台湾在发展过程当中的必然,在不到3万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只有2千万人口,既不具有战略纵深,更没有庞大的市场。

 

“但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集中精力做一件事。”魏少军说到,代工做起来后,带动全岛以加工业为主的业态蓬勃发展,除了台积电之外,还有富士康等大型台企也都采用代工模式。中国大陆的代工模式则源于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之后,是最典型的地方是东莞,虽然经历了代工模式赚辛苦钱的阶段,但今天已经开始慢慢走出这种模式,有了中国自己产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具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加上经济体量世界第二,完全具备战略纵深,可以走出原来以加工为主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们走出来了吗?

魏少军认为,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大型电信企业都算是走出来了,但唯独半导体方面一直很难走出加工模式。40年前,中国大陆从台湾进口的产品不仅仅是半导体,可以说包罗万象,电子整机也是其中的重要分类;如今中国大陆从台湾却很少进口整机了,原因是台湾地区已经没有了整机产业。

“对台湾地区来说,走代工这条路对他们来说可能更适合,但对整个中国电子产业而言,可能是灾难性的——电子整机系统的创新能力会慢慢失去。”他说到,回顾过去多年,台湾地区在整机系统上的创新几乎没有。不是台湾同胞不愿意创新,他们有最好的大学,有最优秀的一批人,但由于产业模式的影响很难改变。

魏少军回忆在在台湾大学做报告时,曾公开质疑代工模式的发展,恐怕在大陆不可持续。举例来说,半导体的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当中,封测业是国外公司占比最小、贡献最少的。在去年封测行业将近3千亿的销售额中,15%是外资和台资企业贡献,而以前这个比例则高达50%。制造业在最近几年增长中,外资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国内企业的3倍。

而在集成电路设计业,外资对中国的贡献率小于1%。“这说明外资愿意在制造上与我们合作,用我们的制造、人力和材料资源。但涉及到产品的合作,人家就不跟我们玩了。”这也是魏少军强调在产业模式发展当中,以产品为中心的原因,“这是必须坚持的一个‘天条’,不能变!”

制造中心再强,没有产品支撑,就是给别人打工。松山湖论坛在13年当中,94%发布的产品得到量产,正是这样一点点的积累,一步步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让集成电路设计业在广东大地上蓬勃发展,大量产品投入到市场真正竞争当中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域。

虽然很多分析认为今年大环境不好,但却可能是未来5年经济最好的一年。对此,魏少军表示,中国半导体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要发展,面临一个重新再起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更牢固围绕产品发展。“只有把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做高了,做好了,竞争力才能达到最强,发展才有根基。芯片对信息产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才真正落到实处。”

责编:Luffy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由AspenCore分析师团队倾力采编和撰写的《2023 Top 50国产MCU厂商调研统计和行业分析报告》完整展现了国际和国产MCU厂商的市场竞争格局、MCU相关技术趋势和新兴应用方案、国产MCU厂商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Fabless 100排行榜之TOP 10 MCU公司和18家上市公司MCU业务分析、TOP 50国产MCU厂商详细画像(核心技术、主要产品、关键应用、典型产品和应用方案、市场竞争力),以及12个MCU类别的TOP 10产品详细描述。
2023年版Top 50 国产处理器厂商调研与市场分析报告涵盖CPU、GPU、FPGA、DSP和多媒体SoC等处理器芯片类别,分别从全球和中国市场趋势、处理器技术发展,以及国产处理器芯片行业现状的方面,对国际巨头和50家国产处理器厂商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
2023年AI芯片报告汇总了60家国产AI芯片厂商,大致按如下应用类别进行归类:云端加速、智能驾驶、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能穿戴、其它AIoT。对于每一家筛选的公司,我们从主要产品、核心技术、应用场景、市场竞争力、发展里程碑等方面对公司进行全方位画像分析。
面对AI大算力和能耗这两大挑战,国产AI芯片公司能否想出“出奇”之道?对于国内厂商来说,要在成熟工艺上以低成本实现500T以上的算力,就必须采用“出奇“的架构。存算一体+chiplet组合似乎是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
作为AspenCore Fabless100系列行业分析报告的一部分,电源管理芯片(PMIC)报告专注于PMIC涉及的技术和应用,以及相关的国产PMIC厂商。本报告大致分为如下部分:PMIC基础、PMIC技术趋势、PMIC主要应用市场、Fabless 100排行榜之PMIC TOP 10、50家国产PMIC厂商详细信息汇总。
在最近举行的中国闪存市场峰会(CFMS 2023)上,江波龙董事长、总经理蔡华波在峰会上发表了题为“构建存储新维度”的演讲,他大致回顾了江波龙如何从存储贸易商发展为存储模组厂商,如何从技术型产品企业往技术型品牌企业转型,并展望了未来10年江波龙往存储综合服务商发展的前景。
实现“万物互联”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终极目标,据IoT Analytic统计,全球活跃的物联网终端数量预计2025年增长至270亿台,但距离业界期待的千亿级市场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物联网场景的深度拓展,终端成本的刚性制约和应用场景带来的供能限制问题凸显。从物联网连接发展的趋势看,未来千亿级的“万物互联”必将建立在无源物联网的基础之上。
7月13日,以“应用引领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暨IC应用博览会(ICDIA 2023)举行。
每一次升级,都代表着品牌的蜕变;每一次蜕变,都源于品牌不断的进步;每一次进步,都将激发品牌的创新;每一次创新,都是品牌更好服务的开始。2023年7月,武汉芯源半导体CW品牌VI全面升
104HT系列适用于需要耐受高温的各种应用,包括电动车辆、太阳能、高压仪器、IC测试仪等。
中国半导体论坛 振兴国产半导体产业!   不拘中国、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半导体论坛↓↓↓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关于维护半导体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声明。近日,我协会注意到媒体广泛报道了一些美国芯片企业的领导人正试
“未来可能不是百模大战,而是万模群舞。”自ChatGPT掀起大模型的发展热潮之后,层出不穷的大模型已然蜂拥而入,风雷激荡。但在经历了最初的惊艳之后,行业已转移到对商业化落地的冷静观察,一方面业界认可垂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睡眠障碍患病人群的数量和年龄范围正在不断增大,为了更好的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往往需要利用传感器协助监测患者的睡眠情况,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人体的呼吸监测来观察。当人体呼气/吸气时
LG Display将研究在龟尾车用OLED产线上再引进曝光机的方案。据推测,如果要生产高达50英寸左右的修长车载OLED,现有使用的曝光机存在局限性。据业界透露,LG Display正在考虑在庆尚北
7月19日消息,日本显示器(JDI)官网昨日宣布,其子公司 JDIDD 昨日完成了对JOLED的OLED技术开发业务和所有相关业务的收购,如2023年6月28日发布的“JOLED业务收购日期变更”中所
Micro LED 厂镎创董事长李允立表示,虽然景气市况波动,但对市场仍维持乐观态度,现在主要问题反而是产能不够,有车厂询问产能规划,但扩产会使损益平衡时间点往后移,因此会结合台湾公司,由他们出资产能
当下科技界,个人消费电子市场已成为移动和数字技术最具活力和最先进的市场之一。在2023年6月28日至30日举行的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生物识别和红外传感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巴斯夫创迈思(tri
近日,又有两项Micro LED巨量转移技术取得研究新进展,分别是Micro LED连续滚轮转印技术及Micro LED流体自组装技术。英国研究者开发Micro LED连续滚轮转印技术,单次转移超75
中国半导体论坛 振兴国产半导体产业!   不拘中国、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半导体论坛↓↓↓7月19日消息,据外媒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信息产业科科长金指寿在回应台积电日本第二座工厂补贴问题时表示,“从持续性
QLM的解决方案整合了高性能激光雷达(LiDAR)气体成像和完整的SaaS云平台。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全球领先的排放测量和量化技术开发商QLM Technology宣布推出量子气体激光雷达(Q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