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用体验来看,AR-HUD将有潜力成为未来的重要人机交互方式之一。未来,AR-HUD也将与ADAS高度融合,比如,跟车距离预警、压线预警、红绿灯监测、提前变道、行人预警、路标显示、车道偏离、前方障碍物、驾驶员状态监测等等。从另外一个层面可以理解,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上车应用,AR-HUD正慢慢打开汽车元宇宙之门。

如今,智能座舱技术已经卷出了新的高度。过去几年,车载显示作为人机交互信息显示窗口,不仅出现了多屏化、大屏化、联屏化,而且更在汽车挡风玻璃上玩出“新花样”。在2023上海国际车展上,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更是成为智能座舱显示技术的热点。

华为AR-HUD飞凡汽车R7得到应用    图源:华为官网

当前,车载显示的技术创新从娱乐性和功能性两个层面齐头并进,而AR-HUD已经成为满足智能座舱功能带来的复杂信息显示需求的重要技术。可以预见,未来智能座舱的信息显示将带给人们多样化、人性化、功能化等体验,以AR-HUD为代表的创新性显示技术也将加速应用落地。

什么是AR-HUD?

AR HUD即AR技术与抬头显示的结合体,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据悉,美国海军A-5舰载攻击机最早搭载了HUD系统,其设计初衷是为了让战斗机驾驶人可以更好的衡量地平线及瞄准,帮助海军具备战术核打击能力。上世纪80年代初期,HUD最早出现在概念级的轿车上,但当时的HUD功能只能显示时速。

然而,HUD技术一直在不断改进中,功能越来越多,实用性也大幅提高。随着汽车进入智能化时代,自然合理的人车交互需求越来越高,AR-HUD成为人与车机交互的重要技术载体之一。

不过,AR-HUD技术更为复杂,但体验性更好,其在HUD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虚拟的图像和信息叠加到现实的路面上,形成虚实融合的效果。从技术原理来看,AR-HUD的成像原理其实和传统的HUD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利用离轴三反射镜光学系统,就是通过图形显示器(PGU)产生图像——利用小反射镜(fold mirror)折转光路——再通过大反射镜(rotable mirror)反射放大——最终在挡风挡玻璃上反射进入人眼成像。

但相较于传统HUD仅对简单信息进行映射,AR-HUD的先进之处就在于,还需要一个AR-Creator算法模块,可以融合导航、ADAS、车辆信号等信息,进行图像渲染及虚实重叠后,把显示模型输出给光机,最终形成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增强现实的效果。

具体来说,相对传统HUD,AR HUD主要优势在于:一是显示技术。传统HUD通常在透明屏幕或合并器上显示信息,并将信息反射到用户的视线中,其显示的信息似乎悬浮在用户面前。而AR HUD使用更先进的显示技术,结合增强现实元素。AR HUD通常使用透明屏幕、投影仪和光学元件的组合,将数字信息叠加到真实环境中。

二是信息叠加。虽然HUD和AR HUD都提供叠加在用户视野中的信息,但所显示的信息性质不同。传统HUD通常显示限于基本数据,如速度、导航指示或车辆状态等。而AR HUD可以提供更动态、与上下文相关的数字信息,如实时物体识别、车道引导或与用户环境无缝融合的交互元素。

三是可视化技术。传统HUD通常使用简单的图形或字母字符显示信息,色彩和图形能力有限。而AR HUD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所支持的先进可视化技术,显示三维物体、动画图形,甚至虚拟物体,使其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

四是沉浸和交互。与传统HUD相比,AR HUD提供更沉浸和交互的体验,可以追踪用户的注视点,并根据用户的焦点或上下文调整显示的信息。AR HUD还可以支持手势识别或语音命令,使用户能够以更自然、直观的方式与显示的信息进行交互。

五是复杂性和成本。由于先进的技术和额外的功能,AR HUD的开发和制造通常比传统HUD更复杂和昂贵。AR HUD需要复杂的光学系统、图像处理算法和传感器集成,以实现增强现实体验。

因此,在AR HUD技术支持下,用户可以获取更多数据信息,比如车辆的位置、方向、速度、路况等,不仅能提升驾驶安全性,而且大大增强了驾驶员的感知和交互能力。

AR HUD技术挑战

尽管AR HUD具有很好的体验优势,但其普及应用还有诸多技术挑战。其中,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成像PGU(光机部分)技术还有待提高,造成AR HUD应用成本过高。

从结构来看,AR-HUD主要为反射型结构和全息型结构。其中,在反射型结构上,成像PGU 是AR-HUD的核心要素,主要有TFT-LCD、DLP、LCOS 和LBS(MEMS)四种方案。

对比来看,TFT-LCD方案成熟,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光效低,亮度欠佳,并且会有阳光倒灌;DLP是TI专利产品,成本较高;LCOS光效较低,亮度有待提高;LBS分辨率不高,激光器对温度敏感。

在全息型结构上,DLP激光投影是核心部件,主要方案为DLP激光投影+光波导或者DLP激光投影+全息薄膜。

对比两种结构,反射型结构是主流方案,但是HUD体积普遍很大。全息型结构体积小,但是全息波导技术还不成熟。

除了PGU技术难题之外,AR-HUD还需要满足光学、软件、硬件结构等技术性能要求。

其中,在光学上,FOV(视场角)过小,影像只能呈现在驾驶者视线范围中的一小部分。FOV反应了我们看到的AR-HUD图像大小,AR-HUD的水平FOV至少需要达到10°以上。在保证成像距离、大小的同时,要扩大FOV,以实现覆盖多车道显示,这对功耗控制与光学设计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

在不同的外部光线、天候等影响下,HUD影像的亮度是实现较佳的影像品质与视觉效果重要性能指标。比如,白天汽车前方的环境光往往非常强,特别是在阳光直射的时候。为了保证AR HUD的显示效果,就必须保证本身的亮度。目前业界的要求HUD最大亮度在12000cd/m2以上。在具体的行驶过程中,HUD的亮度还需要随着环境光的变化而变化,以保证最佳显示效果。

在软件层面,需要兼容各种数据/平台,进行实时矫正,确保AR的图形和真实路况相匹配;具备支持低延迟、二次开发能力以此支持不同HMI和应用。

在硬件结构层面,需要降低HUD的系统整体体积,比如TFT-LCD/DLP等模组,加上需求较大的FOV,都会让HUD系统的体积越来越大,势必会影响到车内空间设计。

另外,还需解决重影、畸变矫正、散热、光斑、前方道路融合、眼盒&驾驶员视线追踪、降低成本等问题。比如,AR HUD散热问题,其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由于AR HUD需要具备高亮度,光源发热量大;二是阳光倒灌问题,由于光路的可逆性,自然界中的光线会沿着投影光路而集中到PGU中。过高的热量会对PGU的光电元件造成严重损伤。因此散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消除光斑也是AR-HUD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光线传播的双向性会导致外界的阳光进入HUD内部,而部分外部光线经过HUD内部反射器件的反射之后,就可能进入驾驶员的眼睛,从而产生所谓的“光斑”, 可能导致驾驶员无法看清前方的局部路况的情况,带来驾驶安全隐患。

因此,AR-HUD能否普及上车,除了要解决以上技术难题之外,还需降低应用成本。

AR HUD已成风口

实际上,AR-HUD很早就在汽车上得到应用,特别是在一些概念车型上。2020年,奔驰推出全球首个AR-HUD产品,可以将车道、预警等驾驶信息以与环境融合方式直观呈现给驾驶用户。

2022年以来,长城摩卡、吉利星越L、大众ID.4、广汽传祺GS8、北汽魔方、飞凡R7等越来越多配备AR-HUD的量产车型先后亮相,大尺寸、更高清的AR-HUD成为了主流趋势。

在近期上海国际车展上,华为、锐思华创、疆程、业成光电等均发布了AR-HUD产品。其中,华为展示了HUAWEI xHUD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方案。该方案将前挡风玻璃化身为集科技感、安全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智能信息“第一屏”,不仅可以替代仪表,更能超越仪表,持续打造更多创新应用,如智驾可视、车道级导航、倒车影像、数字精灵、巨幕观影等。

华为AR-HUD导航显示效果示意图   图源:华为官网

华为AR-HUD还是行业首个2K车规级自研的光学成像模组,最大FOV(视场角)为13°*5°,界面范围更广;分辨率达到1920×730;最高亮度可达12000nits;1200:1高对比度;7.5m可达70英寸、10m可达到96英寸影院级巨幕观影画幅。

锐思华创发布了全球首个以LBS为光源的AR-HUD,并推出其全新显示技术——应用于AR-HUD等多种显示方案的多层光波导3D PGU。PGU的特点是支持裸眼3D显示,在挡风玻璃前可呈现更立体的悬浮3D效果。

作为车厂,宝马也用概念车Dee展示了其全景视域桥技术,并宣布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据悉,该技术能够将信息投影到挡风玻璃下缘的深色涂层区域,在保证出色的清晰度和色彩表现的同时,让乘客能看到覆盖挡风玻璃整个宽度的信息。

可以说,从应用体验来看,AR-HUD将有潜力成为未来的重要人机交互方式之一。

未来,AR-HUD也将与ADAS高度融合,比如,跟车距离预警、压线预警、红绿灯监测、提前变道、行人预警、路标显示、车道偏离、前方障碍物、驾驶员状态监测等等。同时,通过颜色的变化来提醒驾驶员安全度。同时,AR-HUD还将整合更多新应用场景,结合当前位置、地图和场景AI等来为驾驶员提供路过景区、商场、餐厅等信息,实现车与道路环境的互联。

综上,从另外一个层面可以理解,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上车应用,AR-HUD正慢慢打开汽车元宇宙之门。

责编:Jimmy.zhang
  • 不同身高如何适应?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苹果公布2022会计年度供应链最新名单,也就是2021 年第四季至2022 年第三季。其中中国大陆的供应商5进8出,新增厂商包含舜宇光学、珠海冠宇、泰嘉股份等,剔除则有天马微电子、正和集团与深蓝材料等。
AR眼镜很可能是开启元宇宙时代的“iPhone”,就像当初iPhone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电子行业的上一轮“牛市”在2013-2015年,以2010年发布的iPhone 4 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开启了这轮“牛市”,特点是“先硬后软”;最新一轮的牛市预计出现在2025年,会是以2023年出现的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引领大算力硬件“牛市” ,特点是“先软后硬”……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兰·阿斯佩在接受 EE Times Europe 采访时说:“诺贝尔奖是因为展示了纠缠的非凡特性而获得的,但我还研究了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量子现象,包括将原子冷却到单光子反冲以下。”
Micro-LED优点包括自发光、亮度高、寿命长、对比度高、颜色鲜艳和省电等,因为基于半导体技术,可以到高达1万以上的高PPI。结合量子点技术的Micro-LED颜色会更鲜艳。其所采用的有机材料非常坚固,适合全天候在各种环境中使用。
晶合集成在5月5日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格为19.86元/股。作为合肥制造、安徽省历史最大IPO,以及国内第三大晶圆厂、市值接近400亿的晶合集成,在IPO后股价表现平平,这与投资者们期望的预期有所落差。
作为互联网的下一个演变,元宇宙将会很快影响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想象不到的方方面面。然而,元宇宙部署需要高达成千倍的算力,其复杂程度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么,元宇宙构筑需要采取什么战略?又应该如何具体实施?本文作者就这些方面给出自己的观点,并列出了成功部署元宇宙的4个关键。
近日,微电子所健康电子中心路鑫超、黄成军课题组在SPR光纤传感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强大的联网畜牧监控系统有助于增加健康动物的数量,从而提高食品质量。利用土壤和植物健康监控系统,农场主能够在前所未有的细节水平上监控作物的健康状况。借助当今的嵌入式联网传感器系统,未来的“智能农场”将拥有提高产量和利润所需的各种工具和能力,同时仍然能够满足挑剔客户的质量要求。
SI问题,一半以上是因为电源不好导致的信号质量问题;EMI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PDN上的高频噪声尤其是电源/地之间的高频噪声。
华丰史密斯互连作为高端电气互连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聚焦移动机器人发展新趋势,开发了新一代AGV/AMR充电连接器–APC系列。
半导体周要闻2023.5.22-2023.5.261. 哲库倒掉的真正原因与血泪教训芯片产业的“361”理论:10%靠钱,30%靠人,剩下的60%靠坚持。如果OPPO造芯的故事一开始这样讲:投入10亿
矢量网络分析仪(VNA)是是德科技重要的产品品类之一,其中不乏众多优秀的产品系列,尤其是功能与性能兼备、频率高达 120GHz PNA 矢网分析仪,是很多电子工程师的采购首选。是德科技Keysight
有个项目需要设计一个DC-DC给外设供电,外设的功率比较大,DC-DC相关器件温升比较高,需要优化设计,做一些散热措施。没增加散热措施的DC-DC电路是这样的,如下图所示。正面背面​​​DC-DC电路
不少小伙伴每天晚上都会习惯性的玩手机,直到玩困了把手机放在一边直接睡觉,而就在近日,小红书上有多名博主分享了自己被苹果充电头电到的经历,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苹果充电器能不能别再电我了#已在该平台
扫描关注一起学嵌入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本文在探讨传统数据收发不足之后,介绍如何使用带FIFO的串口来减少接收中断次数,通过一种自定义通讯协议格式,给出帧打包方法;之后介绍一种特殊的串口数据发送方法,
今天突然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长安福特AE工程师之死:吉大毕业,入职8年,年仅30岁抑郁跳楼身亡,他在公司到底经历了什么?》。心口突然一阵刺痛,作为一个汽车工程师的家属,我们的情况是多么的相似。我的老
点击蓝色“程序员cxuan”即可关注作者加个“星标”,及时接收最新文章分页机制是 80x86 内存管理机制的第二种机制,分段机制用于把虚拟地址转换为线性地址,而分页机制用于把线性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分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了解更多01基尔霍夫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电路任一节点,流入、流出该节点电流的代数和为零。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在电路中的任一闭合电路,电压的代数和为零。02戴维南定理一个
昨日,AITO汽车官微正式宣布,问界第10万台量产车下线,作为新品牌,其仅仅用时15个月就达成这一里程碑。亲眼见证着AITO问界一路走来的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也与媒体分享了
中国汽车热管理技术专家委员会知识星球一个由资深汽车热管理团队发起并专注,汽车热管理专业领域发展的知识社区!汇集汽车热管理细分领域等专业人才,分享汽车热管理行业前沿趋势、领先技术、应用热点、典型案例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