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大涨的背后,必然是资本对AI的看好与青睐,但高估值也必然隐藏着一系列的风险。如今,英伟达市值由高性能GPU“稀缺”和“昂贵”支撑,已经达到历史高点。未来,随着更多芯片巨头在GPU上对英伟达阻击,加上生成式AI应用能否达到市场预期,都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样也会对AI概念形成反噬效应。

由ChatGPT掀起的AI热潮,让英伟达受益匪浅。短时间内,英伟达成为全球第一家市值超过万亿美元的芯片企业,甚至接近全球最大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5000多亿美元)的两倍!

除了AI这一概念,实际上英伟达的业绩对其股票市场暴增也起到重要作用。根据英伟达截至4月30日的2024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该公司营收71.92亿美元,同比下降13%,但环比增长19%;净利润20.43亿美元,同比增长26%,环比增长44%。其中,数据中心用芯片的销售额达到了创纪录的42.8亿美元,游戏芯片收入达22.4亿美元,均高于市场预期。

不过,在很多人为英伟达惊呼时,多家华尔街机构却发出AI泡沫化的警告,甚至类比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因此,可以说,AI的泡沫和机遇都是存在的。

ChatGPT成就英伟达

过去半年多时间,全球芯片产业冰火两重天,有存储芯片价格大跌、需求锐减,也有汽车芯片持续紧俏,更有AI芯片需求大增。

然而,AI芯片大火是由ChatGPT带动的。自ChatGPT爆火之后,全球科技企业都加入到AI大模型的研发,各种类ChatGPT的AI大模型相继推出。尽管OpenAI的ChatGPT具有相对领先的优势,但整个AI大模型赛道还看不出绝对的“优胜者”,反而支持AI大模型的AI芯片厂商英伟赚得盆满钵满。

2022年,英伟达推出了H100芯片,其性能相当强大,但价格昂贵。彼时,H100芯片因价格的问题,销售情况非常不理想。但2022年11月,ChatGPT的出现,改变了H100芯片窘况,甚至可以说来了一个大反转。

从运行条件来看,ChatGPT势必涉及到大量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需要使用GPU等加速器来进行训练和推理,以加快计算速度和提高模型性能,同时也需要具备足够的存储空间进行存储和管理。根据OpenAI的测算数据,2012年以来最大的AI训练运行所使用的算力每3-4个月增长一倍。

目前,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都在整合AI,以及配置云端的AI计算,算力需求可以说成指数上升。有人评论,在ChatGPT风口上,起飞的只有英伟达。

现实情况正如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所说,计算机行业正在同时经历两种转变——加速计算和生成式人工智能。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英伟达的GPU价格也水涨船高,作为第一款专为生成式AI设计的芯片的H100芯片,更是被炒到4万美元。即便如此,这款芯片因需求过大,交货周期也被拉长,不少新订单可能要到12月才能交付。

英伟达另外一款AI芯片——A100价格也从2022年12月开始上涨,目前每片芯片售价超过1.5万美元。而英伟达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特供版GPU芯片——A800,其每秒数据传输速率只有A100的三分之二,但其价格也已经涨到10万元。

当前,随着各家科技企业竞相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每一种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价值1万亿美元的全球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也将从通用计算转向加速计算。而英伟达也正从一家显卡制造企业转型成为数据中心加速器企业,业务核心的转变正在朝向数据、可视化与汽车领域发展。毫无疑问,ChatGPT成就了英伟达,也助其突破了历史:全球第一家市值超过万亿美元的芯片企业!

赢者通吃的大赢家

自1989年X86服务器问世,到后来GPU、异构计算的发展,运算能力正从传统的以CPU为主导转向以GPU为主导。这也就是说,GPU相比CPU更适合AI计算。

具体从原理来说,相比于CPU,GPU的并行计算能力更强,能够同时处理大量的数据和任务。在大数据领域中,GPU主要用于加速计算密集型任务,例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图像处理、模拟计算等。而传统的CPU在处理这些任务时会面临一些瓶颈,主要原因是CPU在处理单个任务时,需要以顺序执行指令,因此难以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并进行并行计算。而GPU则具有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的优势。

在ChatGPT掀起的这场AI大潮中,英伟达无疑是最大的赢家。然而,这一结果的促成可能要追溯到英伟达率先提出GPU这一概念。

1999年,英伟达首次推出了GPU这一概念。此时,包括英特尔在内的CPU厂商都坚信图形处理是CPU的事,甚至认为将图形工作独立到另一附属处理器上完全没有必要。加上此时在游戏的图形应用领域中的日本厂商话语权很高,且相关开发工作都集中于 CPU 之上,使得GPU难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直到微软开发出了Direct X这一标准化的API图形接口,以及推出另一产品 Xbox,才让CPU、GPU各司其职,一举打破CPU芯片一家独大的局面。而英伟达也一直坚持GPU研发,特别是看到微软引入统一渲染架构之后,其果断把自己从前的GPU架构推倒重来,通过对GPU流处理器进行细致的分组,变成一个个小型流处理器且能单独运行,解决了流处理器此前被绑定无法独立运行而被迫闲置的问题。

可以说,这一改变奠定了英伟达后来革命性 CUDA 架构的出世。因英伟达的流处理器是很独立且标准的单元,极易控制和调度,让原本只能串行处理的任务可以被并行处理,让编程难度大大降低。英伟达又在2017年引入了Tensor Core计算单元概念,其专门为深度学习而设计,支持更低精度的运算从而大幅节省了模型算力。随后,英伟达的GPU在AI领域逐渐被认可。

AI场景需要多核、高并发、高带宽芯片,而支撑强大算力需求的GPU被广泛应用于加速芯片。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爆发,GPU成为简单高效运行生成式AI模型的最好选择,而英伟达恰恰可以提供这样的GPU。

尽管除了英伟达,AMD也可以提供GPU,但英伟达占据了全球GPU市场约86%的份额,成为AI风口上最大的赢家。

是否是一次AI泡沫

站得远高,可能也会摔得更惨。实际上,除了暴涨的英伟达,2023上半年AI热潮也推升了全球科技圈的市值。

据悉,自从年初以来,苹果、微软、Alphabet、亚马逊、Meta和特斯拉等在内的科技股市值涨幅中位数高达43%,几乎是标普500指数的五倍。甚至有分析师认为,科技股巨头们与小盘股的分化愈演愈烈,已经进入到30年来美股指数背离趋势最严重的节点。

具体来看,微软大举投资OpenAI,近期甚至还将ChatGPT接入操作系统、搜索引擎,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今年来股价也涨近39%。谷歌也加入到生成式AI角逐之中,在I/O开发者大会上,宣布生成式AI将应用于多款产品中,比如谷歌的图片工具Google Photo,其母公司Alphabet股价也涨近40%。Meta虽因重仓元宇宙导致2022年市值大跌,但通过“瘦身”计划,以及抛出自研AI芯片和研发大模型计划,使其股价今年以来涨幅达到了110%。特斯拉很早就在驾驶辅助系统中使用了人工智能,其股价涨幅高达78%。苹果凭借稳定的收入和庞大的现金流,市值也有望回到3万亿美元高点。而英伟达盘中市值破万亿美元。今年以来,该股股价已累计上涨超180%。

因此,不少分析师都对当前的科技股的高估值发出了警告:当围绕AI的炒作周期结束,市场将会“崩溃”,现在并非入场时机!知名经济学家、投研机构Rosenberg Research总裁David Rosenberg近日警告称,投资者盲目涌入AI概念的股票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AI概念存在泡沫。他认为,当前AI概念毫无疑问存在泡沫,现在的人工智能的热浪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瑞银场内交易负责人Art Cashin也表示,“AI将成为一个新的迷你版的互联网泡沫。”

当然,也有分析师非常看好生成式AI可能成为下一个重要增长点。Hargreaves Lansdown分析师Derren Nathan表示:“我们现在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生成式AI有可能会成为科技史转折点,就像当年的内燃机引擎或者互联网一样。”

近日,华为昇腾计算业务CTO周斌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浪潮带来算力需求的快速增加,并且这个需求是有价值的,不是泡沫。“AI 算力行业出现一个新定律,叫做 AI 算力增长曲线,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大概每隔 4 个月,AI 计算需求就会翻倍。这比‘摩尔定律’更有效地体现在算力需求上。”

不过,市值大涨的背后,必然是资本对AI的看好与青睐,但高估值也必然隐藏着一系列的风险。如今,英伟达市值由高性能GPU“稀缺”和“昂贵”支撑,已经达到历史高点。未来,随着更多芯片巨头在GPU上对英伟达阻击,加上生成式AI应用能否达到市场预期,都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同样也会对AI概念形成反噬效应。

责编:Jimmy.zhang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更多的是英伟达的软件生态,芯片并不是关键。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毫无疑问,苹果同样担心错过设备操作方式的潜在重大转变。这跟马斯克一边“抵制”人工智能,一边又大举布局人工智能如出一辙。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改变人们与手机、电脑和其他技术的互动方式。这也表明在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大模型的当下,苹果也很难“独善其身”。
xAI公司创立,除了与微软、谷歌这些科技巨头竞争之外,还将与马斯克旗下的企业形成联动,加快大模型的落地应用。而xAI 将使用公开推文来训练其人工智能模型,并且还可能与特斯拉在人工智能软件方面进行合作。马斯克向大模型方向发力,也可以说是下一盘“大棋”。
纳芯微已经发布公告称,拟收购昆腾微的控股权。纳芯微在2023年7月17日与JING CAO(曹靖)、北京武岳峰亦合高科技产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10名昆腾微的股东签署了《股份收购意向协议》,纳芯微拟收购上述股东持有昆腾微的33.63%股权。
近日,英特尔面向中国市场推出了AI芯片Habana Gaudi 2,Gaudi 2直接对标英伟达GPU的100系列。此外,英特尔将在中国台湾裁员上百人。目前英特尔在中国台湾的员工约有1000人左右,按上百人的裁员数量,该比例将达到10%以上......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半导体下行周期,至今仍看不到复苏迹象。早先标普全球发布最新供应链报告称,全球对半导体的需求仍然低迷,而复苏要到今年晚些时候。SIA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报告,以及Omdia的最新研究均印证了这一说法……
受不断上升的利率、飙升的通货膨胀以及持续疲弱的市场需求继续打击消费者信心,芯片行业的低迷尚未见底。此前,台积电也已将今年的资本支出计划削减至320亿至360亿美元,低于去年的363亿美元。因此,台积电全球扩产计划或受影响,包括在美国、日本以及未来可能在欧洲地区、印度等地区的投资计划。
实现“万物互联”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终极目标,据IoT Analytic统计,全球活跃的物联网终端数量预计2025年增长至270亿台,但距离业界期待的千亿级市场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物联网场景的深度拓展,终端成本的刚性制约和应用场景带来的供能限制问题凸显。从物联网连接发展的趋势看,未来千亿级的“万物互联”必将建立在无源物联网的基础之上。
7月13日,以“应用引领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暨IC应用博览会(ICDIA 2023)举行。
每一次升级,都代表着品牌的蜕变;每一次蜕变,都源于品牌不断的进步;每一次进步,都将激发品牌的创新;每一次创新,都是品牌更好服务的开始。2023年7月,武汉芯源半导体CW品牌VI全面升
104HT系列适用于需要耐受高温的各种应用,包括电动车辆、太阳能、高压仪器、IC测试仪等。
中国半导体论坛 振兴国产半导体产业!   不拘中国、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半导体论坛↓↓↓2023年8月29日Cadence 将在上海举办一年一度的Cadence 中国用户大会 - CadenceLIVE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睡眠障碍患病人群的数量和年龄范围正在不断增大,为了更好的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往往需要利用传感器协助监测患者的睡眠情况,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人体的呼吸监测来观察。当人体呼气/吸气时
今年初,Intel发布了12代酷睿的特殊版本Alder Lake-N系列,只有E核也就是小核,也就是当初的Atom系列的延续。首批包括i3-N305、i3-N300、N200、N100四款型号,4个或
五通道Luxtron® FluorOptic®测温(FOT)平台,可用于极低温和极高温传感,测温精度业界领先。据麦姆斯咨询报道,美国Advanced Energy公司(纳斯达克:AEIS)为高度工程化
7月19日消息,日本显示器(JDI)官网昨日宣布,其子公司 JDIDD 昨日完成了对JOLED的OLED技术开发业务和所有相关业务的收购,如2023年6月28日发布的“JOLED业务收购日期变更”中所
7 月 19 日消息,Micro LED 被称为未来显示技术,拥有 LCD 和 OLED 的所有优点,但没有它们的缺点。但是现阶段 Micro LED 还很难普及,主要原因是量产困难,成本太高,那么
当下科技界,个人消费电子市场已成为移动和数字技术最具活力和最先进的市场之一。在2023年6月28日至30日举行的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上,生物识别和红外传感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巴斯夫创迈思(tri
文章首尾冠名广告正式招商,功率器件:IGBT,MOS,SiC,GaN,磁性器件,电源芯片,DSP,MCU,新能源厂家都可合作,有意者加微信号1768359031详谈。说明:本文来源网络;文中观点仅供分
如果从2013年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的成立算起,保险科技在我国的发展已走进第十个年头。十年以来,在政策指引、技术发展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科技赋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已成为行业
中国半导体论坛 振兴国产半导体产业!   不拘中国、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半导体论坛↓↓↓7月19日消息,据外媒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信息产业科科长金指寿在回应台积电日本第二座工厂补贴问题时表示,“从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