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一口气发布的四款iPhone 15系列手机,都使用USB-C接口,这对消费者而言是个喜忧参半的事情。苹果能够采用与安卓的统一接口,大大提高了其兼容性和快充效率,然而未认证的线材或许只能以最小功率充电,传输数据更是别想了。

2022年10月,欧洲理事会批准“在欧盟范围内统一充电接口”法案,规定在2024年,规定自2024年起在欧盟范围内销售的手机、平板、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必须统一使用USB-C接口。

目前国内手机厂商的主流机型均已切换为USB-C接口,并在之后将统一国内的快充标准。虽然心不甘情不愿,苹果也不得不跟进,此前iPad已经切换到了C口。

苹果在周三(9月13日)一口气发布的四款iPhone 15系列手机,也都会使用USB-C接口。很奇怪是吧?在安卓上用了多年的C口,在苹果这居然成了这一次的卖点,而对消费者而言,则是个喜忧参半的事情。苹果能够采用与安卓的统一接口,大大提高了其兼容性和快充效率,然而这也意味着,消费者必须花钱购买支持新接口的各种配件产品。

目前已经有配件厂商曝光了将用于新机的USB-C数据线,新的数据线采用Cto C接口设计(安卓线一般为USB-A to C),连接线表面通过编织材料包裹,有不同的颜色可供选择。

苹果真要放弃MFi认证这门大生意?

根据配件商的说法,苹果iPhone 15系列即便使用了USB-C接口,但也无法与安卓数据线通用,苹果对USB-C接口也进行了加密,经过MFi认证的数据线才能正常使用。“即便安卓数据线能够使用,也只有最基础的5V/1A慢速充电,数据传输是别想了。”

此前曝光的iPhone15系列USB接口模块,比普通的C口要短一截

欧盟方面此前已经对苹果可能的加密做法进行了警告,称如果苹果公司不允许限制 USB-C 线缆的功能以及限制第三方配件的充电速度,否则将禁止苹果在欧盟销售智能手机。

对于上述网上各种关于“iPhone 15不能用安卓USB-C线的猜测”,苹果官方也在近日给出了回复。苹果官网指出,Type-C充电线都可以为iPhone 15、Mac、iPad,以及新款Type-C版的Apple Watch或AirPods Pro 2充电。因此,可以确定苹果没有如先前传闻对USB-C接口进行加密,只要有是Type-C充电线都能使用。

只要是按照USB-IF规定,没有经过品牌魔改的、支持PD的USB-C数据线,配合苹果官方PD 20W充电头都可以给iPhone“快充”,反过来也可以给支持PD快充的Android手机快充。至于充电速度嘛,今年iPhone走的依旧是18W(20W)PD快充,充电速度并没有变,即使我用100W的TB3线缆把只能吃20W的iPhone 15插在240W的电源适配器上,双方握手后适配器依旧以20W PD的模式为手机iPhone 15供电。

这也是我们上面给快充打引号的原因——和安卓动辄80W、100W的快充比起来,苹果的20W快充就是个弟弟。

不过无线充电方面,苹果倒是给iPhone 15系列加入了Qi 2无线充电的支持,即使不是MFM(Made for MAgSafe)认证配件,应该也可以使用15W无线充电。

但作为每年卖Lightning充电线和MFi认证就赚到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5.8亿元)的配件大厂,苹果显然不会为了欧盟的强制性要求而放弃自己建立起来的配件授权认证壁垒。

未经过认证的充电线,可能不能给iPhone 15充电

在之前曝光的iPhone 15尾插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名为“3LD3“的芯片,大概率就会做类似的工作。目前能猜到的限制有:插入时有弹窗提醒,限制充电速度和传输速度。

据macotakara 爆料,iPhone 15和iPhone 15 Pro系列机型的最高充电功率和前代相同,最高为27W(9V/ 3A)。端口输出方面,采用闪电端口的 iPhone 前代机型最高输出 300 mW(3.3V/100mA),在改用Type-C接口之后,最大输出功率为4.5W(5V/0.9A)。

 

目前,苹果MacBook系列、iPad系列以及Studio Display等其他设备在用的USB-C接口并没有强制性MFi认证,不清楚之后是否会在旧设备上做出改变。

自家产品也分了个三六九等

苹果iPhone 15系列也耍了个小心机,在USB-C接口的使用上也是有区别的。iPhone 15标准版采用USB 2.0版本,传输速度最高480Mbps,与之前的Lightning接口没区别。iPhone 15 Pro系列用的是USB 3.0规格。

目前,行业中最先进的标准是 USB4 v2.0,是 USB-IF 组织于 2022 年 10 月最新推出的标准规范,这一版本带来了新一代 USB 80Gbps 接口。不过苹果和其他安卓机皇都还没用上,最高也就是USB 3.2,它是在 2017 年推出的标准。苹果所谓的“USB 3.0”其实也叫做“USB 3.1 Gen 2”、“USB 3.2 Gen 2×1”,而根据最新的USB4命名规范,这接口应该叫做“SuperSpeed USB 10Gbps”。

再来看 USB 2.0,它于 2000 年推出,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只能说它是 USB 1.1 的后继版本。

USB 2.0 和 USB 3.2 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而有了更高规格的数据传输速度,iPhone 15 Pro 机型传输视频和其他文件类型的速度将比 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快得多。

从之前搭载Lightning接口的iPhone 14系列机型的评测来看,如果摄影师要用Lightning数据线将全分辨率的4800万像素ProRAW照片传输到Mac或其他设备上将需要很长时间。尤其是iPhone 14 Pro系列支持拍摄4800万像素的ProRAW照片,一张照片的体积高达近百兆。

这就对接口的物理传输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苹果建议使用iCloud在Mac或其他苹果设备上查阅ProRAW,或者使用AirDrop无线传输来向其他设备发送照片,但不管怎么说Lightning仍相当于一种瓶颈。

安卓那边其实也不统一

然而即便像安卓阵营那样,充电接口统一成USB-C,数据传输也可以通用,但快充协议仍然存在互不兼容问题。同一个充电头、同一根充电线走天下的想法在消费电子电子行业依旧困难重重。

例如OPPO的快充协议叫做VOOC闪充,小编的一台手机搭载了80W有线闪充头和USB-C线。这套组合平时给OPPO手机充电时飞快,但给其他安卓手机充电都是按最低标准10W左右来。一次出差,小编不小心带错了这个充电头,给自己额定功率65W的笔记本电脑居然还无法充电,就是因为充电协议不同。

另外小米13Pro的快充协议显示充电功率为120W,仅需19分钟即可充满。当用这款手机的充电器为vivo、OPPO等其他品牌手机充电时,那么至少1小时才能充满。

同样采用USB-C充电接口,各企业快充技术还存在不互通、不兼容的问题。比如华为采用SC/FCP快充技术,其中FCP协议采用“高压型小电流”方案,SCP协议则采用“低压大电流”方案。而vivo采用FlashCharge闪充技术,通过更高的充电功率实现较短的充电时间。

由于各家充电器和充电线都是独立研发,从充电技术到零部件都不一样,因此各大手机品牌都推出了自家的私有协议,最终导致充电协议互不兼容。当使用其他品牌充电器时,都只能进行小功率充电,严重影响用户快充体验,同时增加了产业链上下游研发风险与成本。

这样一看,苹果充电线和安卓不兼容,似乎也不是那么可恶了。

官方MFi认证的线材有多贵?

苹果官方或第三方经过MFi认证的USB-C接口数据线,价格上依然十分昂贵。这是因为第三方厂商要是想制造Lightning或“苹果版”USB-C数据线,并取得官方的认证,就需要经过MFi授权,并且植入苹果的专用芯片,芯片价格约为2美元一颗,除此之外还要向苹果交付专利费用。

目前苹果官网,一根一米长度的USB-C线缆的价格为145元,预计iPhone 15系列的新款线材也是这个价格。

对于此前的一些Lighting配件无法在iPhone 15使用的情况,苹果官网也适时的推出了新款的配件产品,并且提供了专门的新款转接头,能够让现有的老款连接线能够继续使用。

然而苹果的这个转接头,简直就是在收智商税,一个小小的USB-C接口转Lightning配件,居然要价243元。而一根两米长的USB-C转Lightning连接线也是这个价格。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要入手新款的iPhone 15系列的话,这个转接头确实能够让我们继续使用之前的Lightning接口数据线,然而老款的线缆传输速度受限,想要发挥出新机的最高性能,还是要去选择更合适的配件产品。因此怎么看,这个转接头都是智商税,243元的价格实在离谱,哪怕24.3元的价格都显得太贵。

结语

据悉,每部 iPhone 15 包装盒中都将包括一条编织的 USB-C 充电线,它比目前 iPhone 机型附带的 Lightning 充电线更粗(即更耐用)、长 50%。同时,这些数据线还将与可能的新款 iPhone 颜色相匹配,至少有黑色、白色、黄色、蓝色和橙色。

这条线如果丢失或者损坏后,是再去买一条原装线,还是拿普通的USB-C线凑合用,就见仁见智了。毕竟充电这件事安全第一,此前已经出现多起因为使用三无充电线、充电器导致的过热和自燃案例。

发布会后,苹果采用USB-C但是不与安卓线兼容的话题再次被热议。目前来看,初步实现了一根充电线走天下,但如果后续苹果强制要求上MFi认证,就会与当初一个接口搞定所有设备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少网友锐评苹果吃相难看,充电接口好像统一了又没完全统一,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责编:Luffy
  • 第一个小标题下第三段,苹果已经回应所有type-C线都可以充电;第二个小标题下第一段,15和15 Pro系列的C口传输速度有区别
  • 作者要不还是用chatgpt来写稿吧

    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看到最后也没看到确切的结论:iPhone的type-C到底有没有限制?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本文为大家介绍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等宽带隙半导体器件用作电子开关的优势,以及如何权衡利弊。主要权衡因素之一是开关损耗,开关损耗会被高di/dt和dv/dt放大,造成电路噪声。为了减少电路噪声,需要认真考虑栅极电阻的选择,从而不必延长死区时间而造成功率损耗。本文介绍选择栅极电阻时的考虑因素,如脉冲功率、脉冲时间和温度、稳定性、寄生电感等。同时,将和大家探讨不同类型的栅极电阻及其在该应用中的优缺点。
“3单”技术分别是:单线调试、单线可编程接口、单线USB,让客户的开发更容易;“3集”指的是将USB接口(包括Type-C PD)、蓝牙和以太网集成到MCU上,让用户使用更加灵活;为了更好的让客户进行终端产品的落地,沁恒微推出了基于上面的技术形成了“3省”:省电、省脚、省钱。
随着业界对电流传感的需求持续增长,应用变得更加多样化,市场对精确、经济高效电流传感器的需求变得更加显著。Crocus Technology称,公司在TMR技术和标准晶圆上半导体集成方面的技术积累,使公司能够满足对小型化、可靠且具高成本效益磁传感器的需求,包括磁锁存器、角度传感器和方向传感器等。
I2C无疑是工程师最熟悉的接口之一,而如今,支持更高传输速率和热插拔的I3C脱颖而出。鉴于I2C的历史和应用广泛性,未来将会出现两者共存与混用的局面。为了有助于工程师实现优异设计,本文详细讨论了两个协议的差异、标准后向兼容性以及I2C设备在I3C总线上的行为,并提供了具体的混用设计技巧。
“这并不是要彻底改革以太网,”超级以太网联盟主席 J Metz 博士说,“而是要调整以太网以提高具有特定性能要求的工作负载的效率。我们正在研究每一层,从物理层一直到软件层,以找到提高效率和性能的最佳方法。”
今年Computex以“共创无限可能”为号召,其中,人工智能(AI)掀起高效能计算的浪潮,成为相关业者展出的重点,也让人工智能大厂英伟达(Nvidia)共同创办人暨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今年Computex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议题与亮点?请看《EE Times Taiwan》为读者整理的大事记。
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车载投影技术不断演进,从最初的HUD(抬头显示)应用开始,再到AR HUD、DLP大灯、舱内投影等等,投影技术逐渐在车载领域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围绕“探索·前行 共生·创赢”主题的GMIF2023全球存储器行业创新论坛将引燃全场热情,备受产业高度关注。此次GMIF2023的议题将贯通存储器整个产业链,产业高层将纵论行业新格局、新趋势与新机遇。
在布鲁塞尔AutoSens展会上发布的小尺寸、低功耗图像传感器OX08D10采用豪威集团的全新TheiaCel™技术,在各种照明条件下均能提供卓越的图像质量。
芯原面向机器人、AR/VR/MR等应用提供优化的IP解决方案
 今日“芯”分享 顶着一片乌云的同时终于见到一些曙光。来源 I 芯世相作者 I Silvia&Jimmy图片来源 I Unsplash存储芯片最近触底涨价,给在漆黑隧道中行进的全球半导体照进了一束光。
8月初,华为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报告,数据非常爆炸。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华为营收3109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率达到15.0%,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仅为5%左右。这样算来
雷军最钦佩任正非,也很认同他的一句话:一家企业只有死过三次才能成功。作为雷军的“小弟”和“学生”,何小鹏对这句话恐怕也是心有戚戚焉。在all in造车之后,何小鹏带领的小鹏汽车经历过不少波折,而且两次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在嵌入式系统中,内存是十分有限而且是十分珍贵的,用一块内存就少了一块内存,而在分配中随着内存不断被分配和释放,整个系统内存区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碎片。因为在使用过程中,申请了一
非常全面的关于sigma-delta ADC ppt,从系统到电路,以及设计难点。链接:http://bbs.eetop.cn/thread-313385-1-1.html共90页,这里分享其中前几页
中国半导体论坛 振兴国产半导体产业!   不拘中国、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半导体论坛↓↓↓9月21日消息,知情人士透露,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将从余承东手中接过车BU(事业部)CEO一职,而余承东将转任车
Sep.21 2023产业洞察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AI刺激相关供应链备货热潮,除了激励第二季全球前十大IC设计公司营收达381亿美元,环比增长12.5%,也推升NVIDIA(英伟达)
来源:technews日前,就在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传出正与大客户博通(Broadcom) 与英伟达(NVIDIA) 开发基于硅光子技术的新产品,最快2025 年进入量产之后,英特尔也跟着宣布推出业界首
吉姆·凯勒(Jim Keller)的名字在芯片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的职业生涯跨足四十多年,策划了一些行业内最成功的项目,其中包括了AMD和苹果的颇具影响力的微处理器。如今,凯勒正作为Tenstor
2023年翘首以盼的规模复苏也迟迟未至。产业当下就仿佛走在一段“失焦”之路,旧有经验不再力挽狂澜,技术和市场的走向风云变幻,或许只有长期耕耘在一线的专家大咖的分享才能帮助我们重新“聚焦”——时间: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