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7日,据“中国船舶719所”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黄旭华同志的逝世,是中国科技界和国防事业的重大损失。
生平贡献
黄旭华,1926年出生于广东汕尾(原海丰县),祖籍广东省揭阳市,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核潜艇的研发工作,为中国国防事业和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少年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家乡饱受日本飞机的轰炸,这让黄旭华立下了科学救国的远大志向。1945年,他考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1949年毕业后进入华东军管会船舶建造处工作。
青年时代的黄旭华
上世纪 50 年代末,面对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毛主席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黄旭华受命参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这一 “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的研制工作。当时,中国在核潜艇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技术资料匮乏,国际封锁严重。黄旭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开启了艰难的探索之旅。
为了攻克核潜艇的关键技术,黄旭华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日夜不停地计算出核潜艇的几万个数据;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他们甚至对边角余料也一一过秤,确保数值与设计值几乎吻合。
在潜艇的总体设计上,黄旭华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他提出了 “水滴型” 艇体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潜艇水下航行的关键问题,还为我国核潜艇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终在1970年12 月 26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下水。当这个庞然大物缓缓驶向大海时,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此后,黄旭华又带领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改进,使我国核潜艇的性能不断提升。
黄旭华的荣誉与精神
黄旭华不仅是中国核潜艇工程的总设计师,还亲自参与了核潜艇的下潜试验。1988年,时年64岁的他作为总设计师,亲自登上核潜艇,参与了中国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成为世界上首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
试验成功后,黄旭华即兴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一壮举展现了他对科学的无畏精神和对国家安全的坚定信念。
黄旭华的杰出贡献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他先后获得“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2019年,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是中国最高荣誉勋章,表彰他为国家安全和科技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黄旭华一生淡泊名利,他将自己获得的奖金大部分捐献给了科研、科普和教育机构。2021年,他捐出11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研事业。
黄旭华的一生,是奉献与坚守的一生。他曾隐姓埋名30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从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直到1986年底,核潜艇工程解密后,两鬓斑白的他才得以回到广东老家与母亲团聚。见到93岁的母亲,他眼含泪花说:“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直到1987年,母亲收到他寄来的一本《文汇月刊》,看到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里有“他的爱人李世英”等字眼,黄旭华的9个兄弟姊妹及家人才了解他的工作性质。
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这一生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无数中国人。
社会反响
黄旭华逝世的消息传出后,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纷纷发表悼念文章,缅怀这位为中国国防事业和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许多网友也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黄旭华的敬意和怀念。有人写道:“黄老是中国科技界的脊梁,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还有网友表示:“黄旭华院士的离去,是中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黄旭华不仅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体现了科学家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黄旭华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精神和事业将继续传承下去。中国核潜艇事业在他的带领下,已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未来必将迈向更高的巅峰。
结语
黄旭华同志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离去,是中国科技界和国防事业的重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正如他所说:“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黄旭华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史和国防史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