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年,小米市值增加4440亿人民币,比亚迪市值增加2459亿人民币……

2025年2月7日,中国头部车企股价再度大幅上涨,小米集团股价盘中最高冲至43.05港元/股,收盘报42.45港元,涨幅达4.69%,总市值突破1万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000亿元),正式跻身全球车企上市公司市值前三,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

与此同时,比亚迪盘中最高涨幅达6.08%,市值为9510亿人民币,位居全球车企市值第四。理想汽车盘中大涨9.08%,表现同样抢眼。中国车企市场销量的强劲表现,成为推动股价大幅上涨的重要因素。

2024年全年,小米市值增加4440亿人民币,比亚迪市值增加2459亿人民币,而德系传统豪华品牌则出现了罕见的集体下滑,智能化竞争的加剧让传统车企面临巨大挑战。

小米汽车的崛起之路

小米自2021年3月30日正式宣布造车以来,仅用三年时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24年3月28日,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正式上市,售价21.99万元起。这款车一经推出便备受市场青睐,交付成绩斐然:自2024年6月开始,小米SU7交付量便超过万辆,10月开始交付量超过2万辆,截至2024年底累计销量达到139487辆。

作为汽车行业的新生,小米SU7上市8个月销量接近14万辆,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小米汽车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也为其市值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雷军曾在小米汽车工厂的跨年直播中定下目标,2025年要实现30万辆新车交付,而截至今年1月底,小米汽车的月交付量已连续四个月超过2万辆,显示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稳定的交付能力和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产品布局上,小米持续发力高端市场。小米 SU7 Ultra 预售价高达 81.49 万元,定位豪华电动轿跑。这款车不仅外观设计独特,车标采用碳纤维 + 黄金材质,拥有五种配色方案,更在性能上展现出超强实力。它搭载两台 V8s 电机和一台 V6s 电机,最大马力达 1548PS,0 - 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0 - 200km/h 加速为 5.86 秒,设计最高时速可达 350km/h。电池方面,首发宁德时代麒麟 II,最大放电倍率 16C,最大放电功率 1330kW,10% - 80% 充电只需 11 分钟,CLTC 续航里程达 630km,兼顾家用与赛道性能。

小米集团的多元化生态优势

回溯小米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 “逆袭” 传奇。2010 年成立之初,小米不过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却在短短十几年内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巨头。2018 年在香港上市时,小米经历了上市首日破发的挫折,2019 年股价更是跌至 8.28 港元的低谷,一度饱受质疑。但小米凭借不断发布新品、提升营收,在 2020 年 7 月让股价重回发行价,此后一路高歌猛进。2019 年,小米首次登上《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此后排名稳步上升,连续六年上榜。

市值突破万亿港元,小米集团并不仅仅依赖于其汽车业务的出色表现,其多元化的业务生态也为市值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小米的业务涵盖了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通过不断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成功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体。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的智能设备涵盖了从智能家电到智能穿戴设备等多个品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智能生活场景。而智能汽车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小米的生态闭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一个小米账号实现对汽车、家电、手机等设备的互联互通,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

这种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和强大的生态协同效应,使得小米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更具优势,也为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信心。

雷军的雄心与战略布局

小米集团的成功离不开创始人雷军的雄心与战略布局。

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他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在小米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雷军亲自参与了每一个重要环节,从产品的设计到技术的研发,从供应链的整合到市场的推广,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雷军的这种亲力亲为,不仅体现了他对小米汽车的重视,也展现了他对智能汽车行业的深刻理解和战略布局眼光。

在小米汽车取得初步成功后,雷军又将目光投向了产能的提升。2024 年 6 月,小米汽车工厂启动双班生产模式,日产能达 600 - 800 台,月产能 2 万台,但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2月7日,雷军透露他正在与制造团队认真讨论,在确保质量和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产。

这表明雷军已经意识到产能将成为小米汽车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前布局产能提升,将有助于小米汽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挑战与机遇并存

与小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系传统豪华品牌在智能化浪潮下出现罕见集体下滑。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竞争加剧,传统车企面临着转型难题,在智能驾驶、车机互联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步伐滞后于以小米为代表的科技车企。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智能化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尽管小米在汽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未来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特斯拉、丰田等传统汽车巨头在技术、品牌和市场份额上仍占据优势。小米汽车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以应对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其次,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政策调整也可能对小米汽车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导致消费者购车意愿下降,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小米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对小米汽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小米需要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以满足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期望。随着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小米汽车凭借其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强大的生态优势,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小米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将进一步推动小米集团整体市值的提升,使其在全球科技和汽车行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责编:Luffy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若交易达成,安森美将获得Allegro在磁传感器领域的技术与客户资源,显著增强其在汽车和工业市场的垂直整合能力。
“物理智能(Physical AI)”,黄仁勋在CES 2025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出的新概念。他指出,即将全面到来的“Physical AI”时代,将是在1000万工厂、20万仓库、15亿汽车和卡车及海量人形机器人之上应用的下一波万亿规模市场驱动力。
这一里程碑标志着意法半导体和三安正朝着于2025年年底前实现在中国本地生产8英寸碳化硅这一目标稳步迈进,届时将更好地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源及能源等市场对碳化硅日益增长的需求。
预计到2030年,随着ADAS、智能座舱等技术的普及,高端芯片市场将迎来新的增长点。然而,短期内,产能过剩问题仍将是行业的主要挑战。
日本罗姆半导体公司更换了其首席执行官(CEO),这一决定是由于公司面临财务困难和经济挑战。罗姆半导体预计在2024财年将出现60亿日元的净亏损,这是自2012年以来公司首次遭遇全年亏损......
美国汽车创新联盟认为该新规难以实现,并质疑其技术可行性。现有技术条件下,要求车辆在时速高达62英里/小时(约10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自动刹停并避免碰撞几乎是不可能的。
TEL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现任TEL中国区地区总部——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赤池昌二正式升任为集团副总裁,同时兼任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和东电光电半导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总裁。
预计在2025年,以下七大关键趋势将塑造物联网的格局。
领域新成果领域新成果4月必逛电子展!AI、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汽车、新能源、半导体六大热门新赛道,来NEPCON China 2025一展全看,速登记!
本次股东大会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形式召开,股东们可选择现场出席或线上参会。
2025年,智能驾驶技术迎来了全民普及的曙光。昨晚,吉利汽车在一场盛大的AI智能科技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加入比亚迪和长安汽车行列,成为自主车企中第三个普及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企业。发布会的核心亮点在于吉利
倒计时1天,『2025年行家说开年盛会(第8届)取势行远·LED显示屏及MLED产业链2025年蓝图峰会』明天正式启幕。本届开年盛会特设「2025年产品/技术/市场蓝图计划」、「COB」、「MiP及玻
回顾2024年,碳化硅和氮化镓行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展望2025年,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解读产业格局,探索未来的前进方向,行家说三代半与行家极光奖联合策划
在 AI 时代,高校正逐渐成为 AI 创新的重要策源地。AI 的强大潜力不仅能够推动科学研究,提升研究效率和加速进程,还能在教育领域实现个性化学习,模拟复杂实验场景,拓宽学习方式。聆听全球专家的分享,
回顾2024年,碳化硅和氮化镓行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展望2025年,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解读产业格局,探索未来的前进方向,行家说三代半与行家极光奖联合策划
‍‍近几年,随着Mini/Micro LED技术的高速发展,LED产业呈现几大发展趋势,如LED显示间距持续缩小、LED芯片持续微缩化、产品、工艺制造环节更为集成,以及RGB 封装与COB 降本需求迫
前不久,“行家说三代半”报道了长安汽车采用氮化镓OBC车载电源(点击查看)。近期,比亚迪、广汽埃安两家车企又相继公布了氮化镓应用进展:比亚迪&大疆:车载无人机采用氮化镓技术3月2日,比亚迪、大疆共同发
据报道,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西班牙巴塞隆纳的全球发表会上表示,小米汽车计划于2027年进军海外市场。小米的立足之本在于深耕本土市场,作为一家中国车企,唯有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方能谈及海外扩张。因此,小
今日光电     有人说,20世纪是电的世纪,21世纪是光的世纪;知光解电,再小的个体都可以被赋能。追光逐电,光引未来...欢迎来到今日光电!----追光逐电 光引未来----来源: 逍遥设计自动化申
 点击上方蓝字➞右上「· · ·」设为星标➞更新不错过★2025 年 3 月 12 日至 14 日  连续 3 晚 19:00 - 20:30德州仪器电力全开 为您带来 “高效 DC-DC 转换器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