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8家车企接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试图在“智驾技术同源”的框架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在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逐渐压缩的背景下,车企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据预测到 2028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 13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50.29%。

在汽车行业“内卷”加剧的背景下,一场围绕人形机器人的新战役悄然打响。

近期,小米、小鹏、蔚来等多家车企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特斯拉、广汽等巨头亦加速布局。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8家车企接入这一领域,试图在“智驾技术同源”的框架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实现从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出行及智能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这场跨界浪潮背后,是技术复用、供应链协同与万亿市场潜力的多重驱动。

从“造车”到“造人”的技术延伸

  • 小米CyberOne:工厂与家庭的“双线作战”

小米机器人团队宣布,其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已在自家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这款身高177厘米、支持家庭护理与陪伴场景的机器人,被视为小米从智能家居向“家庭服务机器人”延伸的关键一步。其核心复用汽车产业链的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技术,并借助小米生态的AIoT能力构建交互系统。

  • 小鹏Iron:端到端大模型驱动的“拟态双手”

小鹏汽车推出的AI机器人Iron,搭载多块自研芯片及端到端大模型,拥有15个可动自由度的拟态双手,支持触控反馈。何小鹏强调,Iron将率先应用于工厂生产实训,未来扩展至门店服务场景,实现“从车间到客厅”的闭环。

  • 蔚来“机器狗战队”:底层技术先行

蔚来已组建约20人的团队,专注于机器狗项目的底层算法与动态感知研究。其目标并非直接推出产品,而是通过技术积累反哺智能驾驶与制造流程优化。此外,蔚来此前发布的5nm智驾芯片“神玑NX9031”及整车操作系统“SkyOS·天枢”,或为其机器人研发提供算力与系统支撑。

  • 特斯拉Optimus:量产倒计时与性能跃升

特斯拉Optimus二代手 / 前臂拥有双倍的自由度,手上有 22 个自由度,手腕 / 前臂上有 3 个自由度,其手部自由度较高,能做出更复杂精细的动作。目前计划2025年量产1万台,产能扩展至每月 1000 台;2026 年每月产能达到 1 万台,2027 年进一步提升至每月 10 万台。该机器人将逐步部署至工厂执行装配、质检等任务,2025 年预计将有超过 1000 个 Optimus 在特斯拉工厂帮助人类完成生产任务。马斯克直言,Optimus的长期目标是“数量超越人类”,成为工业与家庭场景的通用劳动力。

  • 理想汽车会做,但不是现在

理想汽车明确表示 “100% 会做人形机器人,但节奏不是现在”,其认为车是无接触、标准化的机器人,如果车都无法实现 L4,很难让更复杂的机器人去解决更难的问题,目前重心在 AI,致力于人工智能的汽车化。

智驾技术与机器人“同源共生”

车企跨界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逻辑在于技术复用供应链协同汽车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技术在感知、规划、控制等方面相通,均涉及多个复杂的传感器和算法系统。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算法和硬件技术(如传感器、芯片、电池等)可以直接复用于人形机器人研发,降低开发成本。此外,车企拥有强大且成熟的零部件供应链体系,能快速整合形成量产方案并深化应用场景,从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形成一定的成本和供应链优势。

  1. 感知与控制模块复用:汽车自动驾驶的视觉感知、路径规划算法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环境交互系统。例如,小鹏Iron的激光雷达方案与其智能驾驶技术高度同源。
  2. 供应链降本增效: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已切入特斯拉机器人供应链,电机、传感器等部件的规模化生产可摊薄成本。
  3. AI大模型赋能:Figure公司的Helix模型通过统一感知、语言与运动控制,攻克复杂环境适应性难题;车企则借助端到端大模型提升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

不同企业在布局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自研派的,如特斯拉、小鹏、小米等车企选择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利用其在自动驾驶和智能硬件领域的技术积累,开发出具有自主特色和优势的产品。

投资派的,如上汽集团、北汽集团等通过投资机器人公司(如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等)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借助投资企业的专业技术和资源,快速切入该领域。

应用场景工厂为主,家庭服务还在探索

人形机器人代表着前沿科技和未来生活方式,车企切入这一赛道,有助于塑造企业创新、科技领先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年轻、科技爱好者等消费群体的关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用户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不过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以工业场景为主。在汽车制造等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可用于危险作业的替代、自动化生产等,提升工厂生产制造效率、缩减人工成本: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在自家工厂“打工”,视频中Optimus拿取电池,放进电池槽中排列整齐

  • 工厂自动化:特斯拉计划2025年部署超1000台Optimus于生产线;广汽GoMate机器人以15km/h速度执行搬运、倒茶等精细任务,替代高危岗位,计划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率先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 质检与工具融合:蔚来尝试利用人形机器人搭载视觉感知器,实现车辆外观自动化检测,提升质检效率。

家庭服务场景仍处于探索期,人形机器人可作为家庭护理和陪伴助手,为老年人、儿童等提供生活照料、情感陪伴、健康监测等服务。小米CyberOne的护理功能、特斯拉Optimus的未来家庭助手定位,均需突破成本、交互安全性等技术瓶颈。行业分析指出,家庭场景的规模化需将机器人单价降至10万元以下,并解决“通用性”难题——当前产品多局限于单一功能,如扫地、运输等。

此外,人形机器人还可应用于教育、娱乐、医疗等多个领域,如担任教育辅导教师、娱乐表演者、医疗护理员等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体验。

未来挑战差异化竞争与生态构建

尽管前景广阔,车企跨界仍面临多重挑战:

  1. 技术差异化:机器人电机需满足更高精度与力矩要求,与汽车电机存在代差;灵巧手、柔性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依赖产业链协同创新。
  2. 政策与资本博弈:中国工信部2025年提出加快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联盟推动协同网络建设,但全球标准尚未统一,专利壁垒可能加剧竞争。
  3. 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尽管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人类的智能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自然语言处理、情感识别、自主学习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真正像人类一样智能、灵活地与环境和人类互动,仍需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
  4. 高昂的成本:目前,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如特斯拉 Optimus 预计售价 2 万至 3 万美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大规模普及和应用。降低成本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需要车企在技术研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创新。
  5.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虽然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对人形机器人的接受程度、购买意愿以及使用习惯等尚需培养和引导,市场教育和推广成本较高。此外,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也存在差异,车企需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精准定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未来,行业或呈现“头部车企主导+细分场景突破”的格局。如宋博(清华大学具身智能专家)所言:“人形机器人需在特定场景中证明价值,而非盲目追求通用性。”车企若能将智驾技术沉淀与场景化需求结合,或可率先在工业、医疗、物流等领域构建生态闭环,最终向消费级市场渗透。

结语

从“车轮上的机器人”到“双足行走的智能体”,车企的跨界不仅是技术野心的释放,更是对未来劳动力变革的前瞻押注。车企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凭借其在技术、供应链、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有望在这一新兴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同时,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如传感器、芯片、电池、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AI大模型、具身智能与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人形机器人赛道或将重现新能源汽车的爆发轨迹,而这场竞赛的终局,或许正如马斯克预言:“机器人的边际成本将趋近于材料成本,重塑全球经济。”

责编:Luffy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该标准旨在为养老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提供统一规范,推动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明确养老机器人的功能与性能分类,确保其在互联家居环境中的有效应用。
2月以来,一些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高薪案例值得关注。其中,宇树科技招聘机器人感知算法工程师、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等岗位,月薪可达7万元至10万元。智元机器人SLAM算法专家月薪4-7万元,年薪超百万(15薪制)。
世界各地的先进晶圆厂现在都有机器人帮助优化晶圆制造设备的关键维护任务。
很多人以为,今年CES上老黄演讲的主角是GeForce显卡,但其实是他手里握有的机器人相关的“时间宝石”...
这款机器人头上的摄像头可以录制视频或使用人工智能识别物体,虽然该机器人的动作仅限于挥动细小的手臂和眨动动画眼睛,但它可以与一把小型电动椅子配对,自动在家中导航。
此次收购后,Rainbow Robotics被纳入三星电子的合并财务报表,并成为其子公司,三星不仅获得了Rainbow Robotics的控股权,还计划成立一个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的“未来机器人办公室”,以推动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开发......
Silicon Labs(芯科科技)和Arduino宣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旨在通过Arduino Nano Matter开发板(基于芯科科技的MGM240系列多协议无线模块)的两阶段合作来简化Matter协议的设计和应用
随着数据中心耗电量急剧增加,行业更迫切地需要能够高效转换电力的功率半导体。
Keysight AI(KAI)系列端到端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客户通过使用真实世界的AI工作负载仿真,从而验证AI集群组件来扩展数据中心的AI处理能力。
Diodes首次推出先进的锑化铟(InSb)霍尔器件传感器系列,可检测旋转速度和测量电流,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游戏手柄等消费产品应用,以及各种家电中的电机。
点击左上角“锂电联盟会长”,即可关注!1研究概述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体积膨胀会显著影响其电化学性能和机械稳定性,而外部压力边界条件作为调控电池退化行为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探究
/记得星标我/比大部分人早一步看见未来刚刚,在中国移动2025云智算大会上,我获悉了一组数据,非常关键的一组数据——中国移动已建成全国最大通智一体化算网基础设施,覆盖"通、智、量、超"四算融合的算力网
新经济,新格局,新动能,数字化力量正在重构开关电源产业生态,驱动全链革新。 随着技术的迭代,未来开关电源的研发正朝着智能化、高频化和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作为行业领先的开关电源智造企业,创联
2025年4月9日至11日,以“科技引领,“圳”聚创新”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CITE2025)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举办。作为国内知名的液晶显示面板高新技术企业,龙腾光电已连续十三年受邀参
扫码立即报名4月22日,飞凌嵌入式“2025嵌入式及边缘AI技术论坛”将在深圳举行,论坛以“新生态,智未来”为主题,旨在汇聚行业智慧,探讨嵌入式技术与边缘AI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飞凌嵌入式邀请到了瑞
“做芯片一定要瞄准国际最先进的产品,并且要避免只做‘一代拳王’。”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博士向《高工智能汽车》如此表示。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 汪凯博士早在2018年,芯擎科技就推出了
01 压电陶瓷薄膜一、压电陶瓷薄膜  所购买到的压电陶瓷薄膜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电路,另外一个是双层薄膜,带有两个管脚。配对电路是对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放大。根据管脚标志,输出三个管脚分别对应电源,地线
点击左上角“锂电联盟会长”,即可关注!2025年4月7日晚间,宁德时代(股票代码:300750)发布公告,宣布了一项重磅的股份回购计划。公司拟使用不低于40亿元且不超过80亿元的自有或自筹资金,通过集
在现代科技的浪潮中,光子学与电磁学作为关键的前沿领域,正经历着多学科交叉融合带来的深刻变革。从光子晶体到二维材料,从拓扑光子学到非厄米光学,这些新兴方向不仅拓展了光学的研究边界,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