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圈因一则“断指计划”的爆料陷入震动。据多家媒体报道,某大型科技公司内部厕所张贴了一张名为“警惕离职陷阱,避入‘断指计划’”的警示牌,直指行业内某公司通过虚假招聘、高薪挖人、短期榨取技术价值后开除员工等不正当手段打击竞争对手,引发行业对商业伦理的深度反思。
“断指计划”核心手法:高薪诱饵与技术掠夺
警示牌内容显示,“断指计划”包含三个关键步骤:
- 虚假招聘套取机密:以面试名义诱导求职者提供原公司的商业机密或技术资料;
- 恶意挖人打击竞对:假意发放录用通知,待求职者离职后以背调不合格等借口拒绝入职,导致竞对公司团队受损;
- 技术榨取后解雇:以三倍市场薪资吸引人才,入职三个月内获取其技术价值后迅速开除。
这些行为不仅对被挖角的企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对被挖角的员工个人职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被行业人士斥为“道德底线深不见底”。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 “断指计划” 首次曝光。早在 2025 年 1 月,运动相机厂商影石360(Insta360)创始人刘靖康曾公开谴责某公司实施类似计划,甚至用“马里亚纳海沟”形容其道德下限。
根据公开信息,影石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7月9日的全球知名智能影像品牌,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消费级和专业级智能影像设备、配件及其他产品,其品牌“Insta360影石”产品远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在全景相机市场全球的占有率超过50%,2023年营收接近40亿元。
行业矛头指向追觅科技,专利纠纷与争议并存
尽管涉事企业未被直接点名,但多方线索将矛头指向扫地机器人新锐企业追觅科技(Dreame)。公开资料显示,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由俞浩及其团队创建,其产品涵盖扫地机器人、智能洗地机、无线吸尘器等。作为小米生态链的一员,凭借无线吸尘器和扫地机器人迅速崛起。近年来,其市场份额快速增长,在2024年第三季度达到了7.6%,仅次于科沃斯、石头科技和小米;在德国和意大利的扫地机市占率突破40%,持续占据行业第一。
早在2024年,九号公司CEO王野便在“顺为CEO群”中揭露某公司通过高薪挖人、窃密后裁员的策略打击科沃斯、石头科技等竞对。追觅科技近年因专利诉讼频繁出圈,例如2024年通过德国专利诉讼迫使石头科技退出当地市场,但其自主研发能力屡遭质疑。有声音指出,追觅的技术积累或依赖“挖人+收购”模式,而非内生创新。
此外,追觅与科沃斯、添可等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累计索赔金额超8000万元,2019年更因侵犯商业秘密被行政处罚。这些争议与“断指计划”的指控叠加,进一步加剧行业对其商业伦理的担忧。
行业影响:内卷加剧与法律风险
“断指计划”折射出科技行业恶性竞争的冰山一角:
- 人才价值贬损:短期利用导致人才职业稳定性受损,挫伤行业创新积极性;
- 技术窃取成本激增:企业被迫投入更多资源防御,而非专注研发;
- 法律风险高企:涉及商业秘密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一旦查实将面临巨额赔偿与声誉危机。
华为Wi-Fi 6芯片技术被尊湃通讯窃取事件即为前车之鉴。该案中,前员工携核心技术创立竞对企业,致华为损失惨重,凸显核心人才离职管理的漏洞。
(图自:脉脉)
如何构筑防御体系?
面对“断指计划”威胁,专家建议企业采取多重措施:
- 强化商业秘密保护:通过加密技术、权限管控及保密协议降低泄露风险;
- 规范招聘流程:避免面试中过度收集敏感信息,加强背景调查;
- 完善法律手段:严格执行竞业限制,对侵权行为及时诉讼;
- 推动行业协作:建立技术共享与反恶性竞争联盟,重塑商业伦理。
工程师们也需要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识别“断指计划”的危险信号,如招聘方频繁追问原公司技术细节、Offer薪资远高于市场水平但岗位职责模糊、要求先离职再发正式入职通知或拖延签订劳动合同等。在应对时,员工应拒绝提供机密信息,仅展示公开成果;要求企业通过邮件/合同明确录用条件和背调标准;若原雇主涉嫌“断指计划”,保存沟通记录作为维权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