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以来,面对美国无理加征“对等关税”,中国除了对等反制关税之外,还拿出了“杀手锏”——进一步扩大稀土的出口管制。如今,关税战的“回旋镖”正击中美国先进制造业!
当地时间4月22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该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生产受到了中国对稀土磁体出口限制的影响。他表示,特斯拉正在积极与中国方面协商,以获取稀土磁体的出口许可,以解决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生产受限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中国对稀土材料的出口管制,而这些材料是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核心原材料。马斯克强调,“擎天柱”人形机器人并非武器,而是用于民用目的,符合中国的出口管制要求。
实际上,除了机器人,汽车、航天航空等诸多行业也面临着“缺稀困境”。按照中国的要求,稀土磁体不被用于军事目的,以及在当前中美贸易大背景下,对个别企业的“特殊照顾”或没有那么容易。
精准反击的“稀土出口管控”
4月4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要求超高性能永磁体(磁能积≥50MGOe)需申请出口许可证。这是作为对美国“对等关税”反制措施的一部分。
稀土永磁材料(如钕铁硼)是驱动系统、制动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核心材料,不仅可以延长续航并提高动力输出,使机器人完成复杂动作,而且可以提升制动响应速度,紧急停止时避免失控。据悉,单台机器人需要消耗约3至4千克的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
然而,由于中国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供应,美国等其他国家在稀土供应链上高度依赖中国。
尽管欧美国家都在努力构建替代产业链,包括前不久传言开采海底稀土矿藏,但中国还严格管控了具备垄断优势的稀土加工和制磁技术出口。这使得中国对稀土出口实施严格的管制措施,将更加有效反制美国无理关税政策。
在中方刚颁布稀土出口限制政策之时,马斯克就表示,“需要强调的是,真正关键的是提炼稀土元素以及制造用于电动机的磁体的能力。和锂的情况一样,中国拥有而其他国家所欠缺的,是能够对这些矿物进行提炼的重工业实力。”
在第一季度财报会议上,马斯克提到,中方希望特斯拉提供一定的保证,确保这些稀土磁体不会被用于军事目的。这表明中方对稀土出口的管控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涉及安全和战略考量。特斯拉目前正争取获得出口许可证,以便继续推进Optimus的量产计划。
“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生产目标受影响
稀土出口限制不仅影响了特斯拉的生产计划,还引发了市场对稀土永磁材料需求的关注。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稀土永磁材料(尤其是钕铁硼永磁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制造高效电机。根据研究机构的预测,到2026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量将达到8万吨以上。
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领域,其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增长潜力巨大。高盛预测,到2030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89万台,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3%。如果按照这一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量将达到3115吨。此外,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高剩磁、高矫顽力和高磁能积等特性有极高的依赖性。
目前,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已进入试生产阶段,2025年目标产量5000台,2026年计划增至5万台,单价目标降至2万-3万美元。马斯克此前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380亿美元(2035年),长期收入潜力达10万亿美元。
然而,目前由于稀土出口限制,特斯拉的量产计划面临不确定性。据悉,特斯拉仅备有少量的稀土库存,若无法获得出口许可,量产计划可能受阻。
放宽稀土出口管制或不容易
当前,美国在稀土资源上的高度依赖性,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使其在军工及新能源领域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军工生产和新能源发展,尤其是在F-35战斗机和第六代战斗机F-47的研发中。
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F-35战斗机87%的稀土供应链依赖中国,单架战机需消耗900磅稀土材料,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与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稀土需求量分别达5200磅和9200磅。
数据表明,稀土材料是现代武器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几乎垄断了从采矿到精炼再到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
美国唯一的稀土矿商MP Materials公司也承认这一点,并表示其开采的稀土原料依赖中国的精炼能力。此外,美国试图通过深海开采金属结核等技术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这些技术尚不成熟且缺乏国际法支持。
当前,中国对稀土磁体出口的政策强调不用于军事目的,并在中美贸易背景下保持一定的严格性。对于个别企业(如特斯拉)而言,获得出口许可需要满足特定条件,且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在当前中美贸易大背景下,中国对稀土磁体出口的“特殊照顾”并不容易实现。
对此,马斯克也警告称,目前无法预测这一计划能否顺利推进。
可以说,人形机器人的量产瓶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资源与供应链的博弈。未来,技术创新与地缘政治博弈的交织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