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半导体尖端制造工艺成本的攀升,现如今的游戏本价格也算是水涨船高。现在的一台游戏本,价格上到两三万已经不稀奇了。
我们刚刚拿到的这台联想拯救者Y9000P 2025至尊版AI元启(以下简称拯救者Y9000P)酷睿Ultra 9 275HX + GeForce RTX 5080配置版本,不考虑国补的话,售价达到了21999——这价格在旗舰游戏本市场甚至还算不上很高。
从性价比角度着眼,很多同学可能会考虑上代CPU + 本代GPU的搭配组合。笔记本市场主打性价比的产品,的确有酷睿14代CPU + GeForce RTX 50系显卡的选择,而且价格相对亲民不少。
有这样的搭配,一定程度上也方便我们对比和理解,最新的酷睿Ultra 200HX(代号Arrow Lake-HX)相比酷睿14代HX系列(代号Raptor Lake Refresh HX)究竟有多大程度的提升。所以这次的游戏本体验对比,除了联想拯救者Y9000P,我们还拉来了七彩虹隐星G16 Pro——这就是一台采用酷睿i9-14900HX + GeForce RTX 5080的游戏本。
在显卡相同的情况下,两代酷睿/酷睿Ultra CPU能有多大程度的性能差异?可能这个问题的答案,比你想象得要复杂一些。至少比我们想象得复杂。
文章篇幅较长,以下提供文章索引,可根据个人喜好做选择性阅读。
- Part 1 纸面参数性能预估;
- Part 2 两台笔记本的性能释放情况;
- Part 3 CPU性能测试;
- Part 4 游戏性能测试;
- Part 5 能效测试 + 均衡模式测试;
- Part 6 总结;
纸面参数性能预估(前言)
以往的体验文章不止一次提过,首先基于纸面参数来对芯片或终端产品做简单的前期性能预估,有利于体验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产品迭代差异;而更好的预期管理,则有助于发现我们的知识盲点和认知不足,并在体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症结。
那么照例先列出这两台笔记本的基本配置信息:
还有不少未列出的周边用料,典型的像是高刷高亮度的OLED屏幕、多扬声器、RGB灯带、外壳材料等,实则都能体现拯救者Y9000P的旗舰定位;单是从存储配置信息,内存频率更高,SSD也跟随时代潮流用上了PCIe Gen 5规格,CPU和GPU之外的成本已经显著高于隐星G16 Pro这样的性价比之选。
我们关注的还是CPU和GPU芯片。本文更多倾向在GPU定量的情况下,考察最新一代CPU带来的性能和效率提升。所以这次体验的重点就在酷睿Ultra 9 275HX和酷睿i9-14900HX这两代处理器产品上。
从历史经验来看,常规CPU迭代很难带来可感知的系统性能或真实应用场景的体验大幅提升,尤其是层级高到3A游戏这样的系统层面。去年末,我们也已经体验过面向台式机的酷睿Ultra 9 285K(代号Arrow Lake-S):相比酷睿14代处理器的能效提升非常显著,性能提升符合常规,上升到系统层面及真实负载时,情况有些不一而足——比如游戏性能表现不及预期。
对Intel的PC处理器产品线熟悉的读者应该知道,面向笔记本的Arrow Lake-HX本质上就是面向台式机Arrow Lake-S的同源芯片,以期实践在笔记本平台上最大程度的性能释放。也就不难理解,酷睿/酷睿Ultra的HX系列处理器总是着眼在高性能游戏本或移动工作站。
上面这张表列出了本次体验的两台笔记本所用CPU主要规格差异,对这两代处理器的架构设计、制造工艺、封装技术,以及理论性能与效率提升数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超链接阅读电子工程专辑此前撰写的技术文章,本文不再赘述。简单总结两代处理器的差异:
(1)P-core与E-core的核心微架构迭代;(2)从monolithic单die方案,转向了基于chiplet的2.5D/3D先进封装方案;(3)前道制造工艺迭代(整颗芯片至少用到了4个工艺节点、来自两家foundry厂);(4)iGPU架构迭代、用料增加,增加用于AI计算加速的NPU单元。
基于对Arrow Lake-S处理器的体验及历史经验,我们起初对这两台游戏本的对比预期为:可预见的能效大幅提升,CPU绝对性能的常规升级,真实负载、系统性能的小幅迭代,以及由于笔记本平台受限的功耗释放——酷睿Ultra 200HX的能效提升自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游戏性能进步。
但从最终结果来看,我们还是忽视了芯片之外的系统设计差异——尤其在笔记本这类体积与重量明确受限的环境中。
系统设计,带来性能释放大不同(单烤与双烤测试)
在谈性能之前,还是有必要先看看这两台游戏本的性能释放水平,及持续性能输出的稳定性——芯片的外部供电、散热及更多外围用料都会影响到CPU, GPU的最终性能及效率,而且有时影响程度还相当大。
若无特别声明,则以下测试的电源/性能模式皆为:
- 联想拯救者Y9000P 2025至尊版AI元启 – 野兽模式,独显直连(实际上这台笔记本有配备性能释放更激进的“超能模式”,但野兽模式会成为更多用户的实际选择);
- 七彩虹隐星G16 Pro – 狂暴模式,独显直连(另:手动开启TVB超频选项,有关为何开启该OC选项,后文会做解释);
拯救者Y9000P和隐星G16 Pro标称的GPU最大功率都为175W。这在FurMark GPU单烤压力测试中也得到了印证。这两台笔记本在上述性能模式下,都能长时间给到GeForce RTX 5080 Laptop显卡以175W的功率——这也一定程度省了我们控制GPU变量的麻烦。
但两代笔记本的CPU性能输出差异比较大。先看看对拯救者Y9000P的CPU进行AIDA64 FPU单烤测试时,CPU的功率与温度变化情况:
针对拯救者Y9000P的CPU单烤测试(酷睿Ultra 9 275HX, PL1=150W, PL2=185W)
在压力测试的前1分半钟,酷睿Ultra 9 275HX的CPU封装温度最高达到了105℃,CPU封装功耗能摸到212W——这1分半钟的CPU封装功耗平均为183W;后续测试时间里,CPU封装功耗降到平均150W——某些时刻依然可以达到170W以上,CPU封装温度也降到了91℃附近。
看起来,拯救者Y9000P野兽模式下的CPU持续性能输出应该还是给更高档位的“超能模式”留了空间的。
针对隐星G16 Pro的CPU单烤测试(酷睿i9-14900HX, PL1=110W, PL2=157W)
相比之下,隐星G16 Pro的CPU在压力测试时的性能释放就保守了很多——其行为基本遵循PL1和PL2标称值。或许说保守也不对,毕竟PL2 157W这个数字,就是Intel官方针对酷睿i9-14900HX标称的最大睿频功耗值。在56秒的157W短时突发功耗之后,CPU封装功耗就一路稳定在了110+W的水平线上。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测试隐星G16 Pro这台游戏本时,其CPU理论性能(如CB R23/2024这类测试成绩)经常达不到某些笔记本网站数据库中的同型号处理器性能均值,所以我们尝试用XTU工具抬高PL1, PL2值,发现没有任何效果。
然后我们又尝试开启TVB(Thermal Velocity Boost)超频选项(隐星G16 Pro默认关闭了该选项)——这是Intel的一个官超项目,是在处理器低于特定温度值、且有功耗预算余量时提高核心频率;同时放开了核心IccMax电流限制;收效也不大,不过CPU性能提升了大约5%-8%。本文针对隐星G16 Pro的所有测试都将基于这一设定(开启TVB超频,放开IccMax电流限制)。
实际在CPU单烤压力测试期间,其CPU封装温度平均80℃都不到,XTU和HWInfo都没有检测到CPU相关的过热事件(且测试选择的“狂暴模式”已经是系统设定中所能达到的最高性能模式)。这样的性能限制,猜测要么是OEM厂商有意为之,要么是系统设计中的供电限制,或系统中的其他组成部分存在过热或其他物理限制。
接下来看看两台笔记本的CPU+GPU双烤测试结果:
针对拯救者Y9000P的CPU + GPU双烤测试(AIDA64 FPU + FurMark)
针对隐星G16 Pro的CPU + GPU双烤测试(AIDA64 FPU + FurMark)
双烤压力测试下,两台笔记本分配给独显的功耗相差无几(174W vs 169W),但CPU能拿到的功耗预算差别就比较大了。拯救者Y9000P在15分钟测试期间的CPU封装平均功耗为76W,最低也有近60W;而隐星G16 Pro的CPU仅能获得57W的封装功耗。
基于这组粗粒度的功耗数字,我们基本可以推翻此前所做的性能预估:在酷睿Ultra 9 275HX性能和能效原本就高于酷睿i9-14900HX的前提下,前者不仅能在日常通用负载下拿到多得多的功耗预算,而且在实时图形渲染重负载下,前者依然能分配到更多功率…
换句话说,这两台笔记本不仅有CPU迭代差异,系统设计还给到了拯救者Y9000P更多的性能加成,则其性能表现也相对的更值得期待。针对上述内容总结如下表格,供参考:
这里多提一点,拯救者Y9000P采用了风扇内吹设计。去年IIC Shenzhen拆解秀上,我们特别介绍过新时代的这种散热方案:其核心思路是把过去笔记本中常见的双风扇都旋转90°,取消机身左右两侧的出风;在机身内部增加导流墙,让气流经由机身内部,从尾部吹出。如此,气流能够覆盖到整片板子的更大范围:包括供电、存储等器件和芯片。
这项散热技术的主体是Intel在2022年10月公布的一项名为“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Cool Electronic Devices”的专利——据说是Intel做了不少仿真和实物实验以后的产物,前后和OEM厂商多个项目合作达成的。
因为风扇是向笔记本内部“灌凉风”,从尾部排出热风,系统内部形成正压,所以国内常称其为“内吹”方案。因为节省了散热器原本伸向笔记本两侧的材料和结构,所以物料成本更低;而且据Intel所说,它对原有的板级系统、笔记本外壳设计也不会有多大影响——虽然笔记本后侧因为要排热,所以原本后置的IO口就要改道侧面。
Intel给出的数字是,同等噪音水平和壳温条件下,这种设计能够让供电更宽裕20-30%;同等供电条件下,则可降低4dBA的噪音,壳温最多低10℃;散热模组重量降低15%,成本缩减5%左右。内吹方案可说是近代笔记本系统设计进步的代表技术了,应当也是这台拯救者Y9000P可以达成更高性能释放的关键组成部分。
本文的第三、第四部分,会就拯救者Y9000P的风噪、壳温给出更多数据。
这部分的最后再来看看两者在压力测试下的持续性能稳定性:针对CPU做30分钟的Cinebench R23测试,针对GPU做20分钟的3DMark Steel Nomad测试;得到的结果如下:
拯救者Y9000P的CPU性能稳定性,半小时约在93.6%(第41轮的Cinebench R23性能成绩是第1轮成绩的93.6%);隐星G16 Pro的CPU性能稳定性,半小时为88.6%(第31轮的Cinebench R23性能成绩是第1轮成绩的88.6%)。
受限于篇幅,此处没有放出多轮Cinebench R23多线程稳定性测试时,记录到的CPU封装功耗变化曲线。实际上,至少在前5轮测试中,拯救者Y9000P之上的酷睿Ultra 9 275HX都能反复触碰200W以上的功率数字;而隐星G16 Pro从第三轮开始就会更多地将CPU封装功耗水平放低到不足120W了。
GPU方面,两者的20分钟性能稳定性分别为98%和96.9%。看来对旗舰游戏本而言,即便是在CPU和GPU这类大芯片用料之外,贵也还是有贵的道理。
性能提升不仅在CPU迭代(CPU性能测试)
有了粗粒度的性能释放数据,再来讨论两台笔记本的性能也更有把握——探讨笔记本CPU的性能变化,还是得基于系统这个上下文环境。CPU的理论性能测试,我们选择的依旧是Cinebench R23和Cinebench 2024,测试结果如下:
注:这两项测试结果也加入了隐星G16 Pro在没有开启TVB超频、默认状态下的成绩(灰色)
在这两项测试中,酷睿Ultra 9 275HX(拯救者Y9000P)相较酷睿i9-14900HX(隐星G16 Pro),单核性能领先2%-5%,多核性能领先27%-34%。看来Arrow Lake取消超线程设计,性能收益还是挺高的。
需要指出的是,从部分CPU数据汇总网站提供的benchmark数据库来看,隐星16 Pro之上的酷睿i9-14900HX性能(开启TVB超频后)和该处理器的性能中值大致相似(来源:Notebookcheck),但相比某些来源(如CPU-Monkey, TechPowerUP)的性能成绩低大约5%左右。
而拯救者Y9000P之上的酷睿Ultra 9 275HX则比该处理器的中值性能高出大约6%(来源:Notebookcheck)。考虑两台笔记本的性能释放差异,综合造就了双方看起来有些夸张的成绩差值。这一数据不仅超过我们在台式机平台测得的数据,也比Intel官方给出的数据好看——显然笔记本系统层面的差异在此也占比不少。
其余系统性能和真实负载测试全部给出如下,包含办公、生产力、媒体创作等:
很多同学将Geekbench与Cinebench相提并论,实际上Geekbench是个明显更偏日常真实负载的测试,它的考察子项包括文件压缩、HTML网页浏览、文本处理、代码编译等。这项测试中,两者的单核性能差异2%,多核性能差异大约14%。
PCMark 10是个有些古老的测试了——很多测试项目都不够现代化。不过它在针对PC的真实负载测试广度上依旧相当出色,其子项包括应用启动的响应速度、网页浏览、表格与文本处理,而且还涉及渲染与视觉化这种考察GPU的测试项。
这项测试中,拯救者Y9000P相比隐星G16 Pro的性能领先大约也在14%左右。实则从该测试的渲染与视觉化(Rendering and Visualization)子项表现,已经大致能窥见,即便大家都侧重考察RTX 5080 Laptop独显,性能差距也不小。
针对媒体创作和Office办公专项测试,相对现代化的测试来自UL Procyon和Pugetbench。
从测试结果来看,拯救者Y9000P相比隐星G16 Pro,照片编辑(Photoshop, Lightroom)性能领先5%;视频编辑与创作(Premiere Pro, After Effects)性能领先8%-11%;Office办公(Word, Excel, PowerPoint, Outlook)性能领先约16%。
受限于体验时间,我们没有再对SPECworkstation、Blender等移动工作站上的典型负载做测试,不过其实渲染测试本身也已经包含在了很多上述测试内(如Cinebench):且后续要谈到的游戏体验,其本质也是一种更偏GPU的图形渲染测试(虽然在实时性、精度和灵活性方面有差异)。
CPU 55W功耗玩游戏也行?(游戏测试)
虽说这次体验更针对CPU,故而不会就两台笔记本中的GeForce RTX 5080 Laptop独显做太多测试。但笔记本是个完整系统,游戏又格外倚重独显,所以照例在谈游戏性能之前,还是要跑个3DMark的——这也有助于我们观察,在都用RTX 5080独显的情况下,纯粹的实时图形渲染测试下,不同的CPU、不同的系统设计会带来怎样的图形性能差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野兽模式”下,拯救者Y9000P默认会对GPU超频(核心频率+100MHz,显存频率+300MHz;另:隐星G16 Pro内置在系统中的工具也有GPU超频选项,但默认不开启,我们也就没有测)。所以除了默认的野兽模式,我们也在手动关闭拯救者Y9000P笔记本GPU超频的情况下(灰色),对3DMark的几个项目做了测试,呈现如上图。
这张柱状图中呈现的主要是图形分(Graphics score):即便如此,在两者用相同显卡的情况下,性能差距也有11%-13%——以当代GPU的进步速度,抛开AI技术不谈,这都足够拉出一个代差了。当然了,如果抛开超频部分不谈,双方的性能差距会缩小到2%-6%。
实际上,3DMark的某些测试项也着眼于考察物理性能(Physics)——如果去深究像是Fire Strike Ultra测试中也偏CPU测试的物理得分,会发现二者的差距可以拉开到20%的程度。加上前文双烤测试提到隐星G16 Pro分配给CPU的功率先天更低一些,可以想象两者的游戏性能差距会比我们预期得更大。
另外,这里选择的几个测试项目基本都是考察4K分辨率下的实时图形渲染性能,这主要是便于感兴趣的同学,借此和前两个月我们针对台式机GeForce RTX 5080显卡的测试数据做对比,大致瞥见笔记本版和台式机版的RTX 5080,性能差距大概有多大(约50%-60%)。
具体到游戏体验:在期望呈现实际用户体验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完全摒除GPU作为性能瓶颈时的影响——主要选定1080p分辨率、次高画质(即游戏预设画质的第二档,如《黑神话:悟空》影视级之下的高画质选项),且关闭任何画质超分、帧生成选项后做测试。
在上述设定下,拯救者Y9000P相较隐星G16 Pro的游戏性能平均领先14%,领先幅度大的如《F1 24》,两代差距可以大到20%。这个幅度的提升的确已经超出我们预期了。
注意这是在未摒弃GPU图形渲染瓶颈的情况下,获得的游戏性能提升。比如《黑神话:悟空》《怪物猎人:荒野》在1080p次高画质下,也依旧是明确GPU瓶颈的游戏(只不过这种设定条件对普通游戏本用户而言也更具参考价值)。而且这些游戏亦完全不在Intel针对酷睿Ultra 200HX系列宣传时给出的第一方测试性能提升列表中。
不过这份数据大概还是不能全面体现酷睿Ultra 200HX系列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性能和能效提升的。遥想几个月前Intel在发布酷睿Ultra 200HX系列处理器时宣传说,酷睿Ultra 9 275HX只需要不到55W的CPU封装功耗,就超过酷睿i9-14900HX约在125W时的游戏性能状态。
这个命题其实具体是在说《CS2》这一款游戏。那如果扩展到更多游戏呢?于是针对上述游戏,我们将拯救者Y9000P的CPU封装功耗人为限定在55W(PL1 = PL2 = 55W,也恰好对应了HX系列处理器的基础功耗为55W),看看游戏性能是否还有机会强过隐星G16 Pro:
在我们测试的7款游戏中,限定了55W CPU封装功耗的酷睿Ultra 9 275HX,除了《彩虹六号:围攻》《战争机器5》这两款游戏小输,在其他游戏上,还的确是保持了对全速酷睿i9-14900HX的胜出优势的——是不是还挺惊喜的?
不过还是需要注意:通常在游戏时,CPU并不总是工作在最高负荷、最大功率下;而且还得考虑,对笔记本这类体积和散热受限的设备而言,在3A游戏这类高负载场景下,CPU有时也分配不到合理的功耗预算。
比如观察两台笔记本在《怪物猎人:荒野》benchmark全程,性能全速释放状态下,CPU、GPU功耗变化情况:
主要关注这张图下面的两条蓝线。浅蓝色代表酷睿Ultra 9 275HX(拯救者Y9000P)在游戏测试全程的CPU封装功耗变化,深蓝色代表酷睿i9-14900HX(隐星G16 Pro)的CPU封装功耗变化。
从第56秒开始,隐星G16 Pro的CPU在这项测试中基本就贴着60W在跑了——虽然CPU后续也尝试回到100+W的功耗水平,但坚持时间同样很短。所以从系统角度来看,在《怪物猎人:荒野》游戏场景下,隐星G16 Pro笔记本的功耗预算及分配方式本身也喂不饱酷睿i9-14900HX。
所以,限定55W功耗的酷睿Ultra 9 275HX在此场景下胜过酷睿i9-14900HX就显得理所应当了。在系统层面迫使双方CPU都跛脚的情况下,前者的高效还是能表现出显著优势的。
当然隐星G16 Pro上的酷睿i9-14900HX也并非在所有游戏中都如此疲软。以相同的方式,观察《黑神话:悟空》benchmark全程的CPU, GPU功耗变化:
《黑神话:悟空》benchmark测试过程中,在双方都用尽全力的情况下,拯救者Y9000P与隐星G16 Pro的CPU功耗差值达到了将近20W,但这次是反过来的:后者的CPU功耗高于前者(平均65W vs 83W)。与此同时,后者的GPU能拿到的功耗预算相对也低了20W。
这两个例子可能无法完全还原隐星G16 Pro系统设计上存在的限制,毕竟不同游戏都有自己的负载独特性——这和游戏引擎、开发方式、程序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两个例子至少能够说明(1)游戏本在实时图形渲染重载场景下,CPU通常不会满负荷跑;
(2)在拯救者Y9000P和隐星G16 Pro对比的例子中,酷睿i9-14900HX在处理器效率本就不及酷睿Ultra 9 275HX的情况下,还受到了系统层面的诸多牵制,致其游戏表现还多带了一层debuff;
所以总的来说,酷睿Ultra 9 275HX以限定CPU封装功耗55W的状态,在游戏性能上胜出,还是需要综合考虑上述两点的。只是无论如何,酷睿Ultra 200HX系列以基础功耗(常规意义上的TDP)55W,就跑出胜过酷睿14代HX系列全速运转的游戏帧数,依旧是令人惊叹的事实。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项测试除了体现处理器能效提升,对于通常插电工作的游戏本而言,限定CPU功耗跑游戏这种事真的有意义吗?是有意义的!主要体现在散热风扇的噪声控制上:
《怪物猎人:荒野》benchmark过程中,拯救者Y9000P全速运转时(左)与CPU功耗限定55W时(右)的风噪对比(测试环境背景噪声约38.5dBA)
在内吹散热设计的加持下,拯救者Y9000P内部三颗风扇全速运转时,人位噪声达到51.7dBA已经远优于2、3年前的主流游戏本了(3年前我们测试的游戏本风噪能轻易达到57dBA)。但说实话,以笔记本的常规使用距离,51.7dBA还是挺吵的——如果不戴耳机玩游戏,当代游戏本满负荷状态下的噪声体验,仍然不能算是多理想。
而一旦CPU封装功耗限定在55W以内,则跑3A游戏时,风扇散热的噪声立刻能降到46dBA。46dBA虽然也说不上多安静,但5.7dB已经是人耳能明确感觉到的声压级差异了,噪声体验差别也称得上比较大。以略低一点的帧数,换明显更低的噪声水平,还是挺划得来的。
对应到今年Intel宣传酷睿Ultra 200HX之时打出游戏本“静音长续航”的口号,关键应当也在此处了。
能效提升,解锁一种新玩法(均衡模式 + 135W供电)
都在说酷睿Ultra 200HX的CPU能效相比酷睿14代HX显著提升——这一点从面向台式机的S系列其实也已经大致能看出来了。不过我们也对这两台笔记本的CPU,做了更细致的能效表现统计,分别对应Cinebench R23和Cinebench 2024。
注:人为拉高拯救者Y9000P的PL1/PL至160W/190W以上时,系统会自动将PL1限定在160W,PL2限定在190W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的测试中,拯救者Y9000P的酷睿Ultra 9 275HX在105W功耗点附近,有个明确的性能塌陷——反复测试皆如此,且在Cinebench R23和Cinebench 2024两项测试中都有体现。监控该功耗段附近,测试时的CPU封装功耗变化情况,均未表现出异常。所以此问题成因未知;猜测可能和系统在特定功耗下的调度机制有关。
全功耗段上,酷睿Ultra 9 275HX皆表现出了显著的能效优势。Cinebench 2024测试中表现出的能效优势更大。这可能与Cinebench 2024的渲染负载本身更加复杂、针对更新的指令集和异构架构有优化有关;
而且Cinebench 2024也明显增大了存储性能的考察比重(相比Cinebench R23多得多的memroy footprint),这项测试所用的Redshift渲染引擎本身就要求更多的内存来处理复杂场景。想必拯救者Y9000P的高速内存在这项测试中也起到了帮助作用。
我们测得的能效提升幅度与Intel官方公布的值大致相似。在Cinebench 2024测试中,同功耗下的最大性能差值,出现在酷睿i9-14900HX需要156W功耗才达到的性能成绩,酷睿Ultra 9 275HX仅需65W就可达成,功耗下降至多58%;在都为55W/65W功耗的情况下,酷睿Ultra 9 275HX相较于酷睿i9-14900HX,性能则高出了41%(每瓦性能提升)。
这大概也部分解释了前述55W功耗游戏场景,酷睿Ultra 9 275HX性能依旧优于酷睿i9-14900HX的原因。
在能效表现大幅提升的前提下,除了限定拯救者Y9000P的CPU功耗55W,能达成明显更优的噪声体验,我们的另一个想法是:如果把电源适配器换做USB-C口的135W功率输入,这台设备还能维系“游戏本“的尊严吗?
这也基于原装的400W电源适配器本身就有超过1kg的重量,考虑笔记本的移动性,把这样的电源带出门就显得非常不便。联想前两年就有在推官方的135W氮化镓充电器(如上图),以兼容电源适配器的方式,用在支持USB-PD充电的拯救者Y9000P笔记本上也显得很合适。
在使用135W电源适配器的情况下,系统内置的“野兽模式“无法启用,最高档仅可选“均衡模式”(独显直连仍是支持的)。受限于篇幅,这里不再提供我们针对拯救者Y9000P均衡模式+135W供电的全部测试数据。简单看几个粗粒度的功耗数据。
均衡模式+135W供电选项下,针对拯救者Y9000P进行CPU(酷睿Ultra 9 275HX)单烤测试,会发现CPU的PL1=45W, PL2=57W,且“均衡模式”还的确严格限制了长时睿频功耗在45W附近。如果让独显(GeForce RTX 5080 Laptop)也介入重负载的图形渲染,则CPU的PL1和PL2会分别降到35W与44W,双烤测试时CPU与GPU的功耗变化情况如下图:
135W供电+均衡模式下,拯救者Y9000P双烤测试时的CPU与GPU功耗变化
换句话说,如果用135W供电+均衡模式下的拯救者Y9000P玩游戏,那么我们将获得CPU封装功耗平均45W,GPU功耗平均45W的组合。45W酷睿Ultra 9 275HX + 45W GeForce RTX 5080,是不是看起来还挺奇怪的?
即便在这种严苛的供电限制下,再做一遍上述游戏的测试,得到的结果也称得上还不错:
虽然相比野兽模式的拯救者Y9000P性能要差不少,但除了《黑神话:悟空》的帧数有些过不去,其他几款游戏要流畅跑,基本是没问题的——连《怪物猎人:荒野》都是可玩的。要知道这是跑在1080p+次高画质下的帧率,而且还没开AI超分和帧生成选项。
135W电源+均衡模式的拯救者Y9000P除了具备明显更理想的移动性,更重要的是噪声和发热控制水平。这种模式下,在我们的测试环境中几乎测不出噪声(即风噪淹没在了38.5dBA左右的环境音中),且C面壳温大幅下降(如下图,我们的红外热成像设备不够先进,不过从上方的温度分布图例和数字还是能看出差异的):
《怪物猎人:荒野》Benchmark,野兽模式(左)与均衡模式(右)的C面温度分布图,主要看上方图例数字(室温22℃)
笔记本C面最高温降低了7℃,且尾部吹出热气的温度影响范围大幅缩减。以低得多的温度+几乎听不见的风噪,在笔记本上以高画质玩《怪物猎人:荒野》这样的3A大作,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惬意?这是CPU与GPU能效提升,外带AI(DLSS)这类现代科技加持之后,所能获得的体验,应该也是10年前的游戏玩家不可想象的。
除游戏外,再补充几个拯救者Y9000P均衡模式相较于野兽模式的性能数字,覆盖CPU渲染、Office办公、Premiere Pro视频创作、系统性能、GPU图形性能等测试项(在野兽模式性能为100%时,均衡模式在对应测试下可达到的性能百分比):
从这份成绩单,我们大致也能窥见,供电多少对独显的性能影响明显高过对CPU的影响。不过基于这些数据,仅从体验角度出发,尤其是风噪与发热:当不考虑游戏本厂商OEM竞争的所谓高功率“性能释放”极值,实际上Windows游戏本也是能够在日常负载中,以完全静音、低温的方式工作的。
本文的最后稍谈谈这两台笔记本的续航,毕竟Intel宣传本代HX处理器有助于游戏本实现“静音长续航”,提到过能够让游戏本续航达到8小时以上——“静音”的部分,前面已经谈了这么多,也该聊聊“续航”。
拯救者Y9000P启用“安静模式”(联动系统“最佳能效”模式);隐星G16 Pro启用“办公模式”(系统电源设置“最佳能效“模式);屏幕亮度均调整至40%、刷新率调整为60Hz,都关闭独显后,进行UL Procyon Office办公续航测试。这两台笔记本的续航成绩都算不上理想:
一方面是因为两台笔记本的电池容量都不大(80Wh vs 62Wh);另一方面,对于拯救者Y9000P的续航不及预期(即便是80Wh),我们也做了进一步的简单测试。
对两台笔记本分别进行1小时闲置与1小时视频播放测试,这两个小时内的耗电量对比如下表:
首先可以确认,两台笔记本的软件工况是几乎一致的(包括操作系统版本、安装的软件、后台进程等)。另外,我们也对双方Office办公测试全程的CPU功耗做了追踪,拯救者Y9000P的CPU在此类轻中度负载下明显更省电(测试全程的平均功率低21%,且拯救者Y9000P更早完成了测试)。
考虑1小时闲置耗电测试下,双方都掉了12%的电——基于拯救者Y9000P配备的电池更大,猜测其另一个耗电大户OLED屏幕可能更耗电(这块屏幕也支持系统全局HDR)。后续的视频播放耗电测试也基本印证了这一点。
或许在Intel官方推荐的99Wh电池容量,及采用常规LCD屏幕的情况下,“8小时”的续航数字在其他酷睿Ultra 200HX系列游戏本上还是有机会达成的。
近两年,游戏本体验的显著变化
不知不觉文章又近万字了,原本花了挺多时间做的AI测试后续有机会再行撰文探讨吧;系统层面的更多用户体验也不再多谈了。拯救者Y9000P的使用体验亮点还有不少,像是内置扬声器品质在Windows笔记本中出类拔萃,还有帮助性能提升400%的RGB键盘灯和尾灯,中轻度负载下设备几乎没有噪音困扰等,都是前些年的游戏本无以比拟的。
酷睿Ultra 200HX的能效大幅提升自然是实现游戏本发热与噪音体验升级的关键——甚至锁定CPU功耗最高55W,乃至在更严苛的供电限制(135W供电+均衡模式)下,系统层面依旧有不俗的表现,还带来了明显更低的噪音和发热。
不过基于这番体验,我们更想表达的是,芯片之上、系统设计的差异对于芯片原有性能及能效发挥的影响,比我们想象得更大。一方面,是在笔记本这样体积和重量都受限的平台下,芯片之间的性能与能效对比,实则是很难真正做到,在控制好其他变量均等情况下的一比一对比。
二是,近些年笔记本系统设计层面的各显神通,设备材料选择、加工工艺、系统强度的提升,内吹设计、vapor chamber(均热板)等散热技术上的创新,也都在芯片能效、AI技术提升之外,对游戏本的用户体验加强增益颇多。
前不久媒体会上Intel谈自家开发的风扇内吹技术——这本身也是近10年体现系统设计进步的典型案例。当时Intel的工程师就特别提及,为什么是这两年内吹技术才逐渐走向流行;就是因为10+年前的笔记本系统强度、气密性等各方面都还没有那么成熟;
随着笔记本整体设计的强化和改良,“CPU、散热、电池、外壳等等,不同领域的市场参与者在共同创新、共同进步”,“才催生了新的散热技术”。2-3年前的游戏本,看个B站就能因为某些不知名原因让风扇狂转了;而像拯救者Y9000P 2025至尊版这样的当代游戏本,则基本在噪声和发热体验上真正做到了改头换面。
今年初我们在轻薄本体验过程中,就发现现在不到1kg的轻薄本,应付多年前的3A游戏,全高画质都已经不在话下。这体现的就是半导体芯片技术,以及系统级别电子技术的共同进步。而游戏本正是这些技术协同进步,在移动设备极致性能追求上的最佳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