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有自己的Optimus机器人,小鹏有自己的IRON机器人,为什么我们看到汽车企业在推出机器人产品时往往更迅速?
这是因为具身智能与汽车领域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都需要高性能的 SoC 和 MCU,具备强大的 CPU 能力、AI 和实时处理能力以及丰富的接口。同时,汽车领域对功能安全保护的关注也为具身智能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也是为什么车规芯片企业的很多产品,都非常适合用于机器人。
在5月13日举行的第十五届松山湖中国 IC 创新高峰论坛上,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TO 孙鸣乐发表《D9-Max:面向具身智能应用的高性能边缘 AI SoC》主题演讲,首次公开其面向具身智能领域的核心产品 ——D9-Max。
北京芯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TO 孙鸣乐
从智能座舱跨界具身智能,底气源于车规积淀
作为国内车规芯片领域的领军企业,芯驰科技以 “车规标准” 切入机器人市场,通过多核异构架构与高可靠性设计,为智能机器人提供一站式算力解决方案。孙鸣乐在演讲中强调:“我们看到国内具身机器人非常快发展,我们以车方面的标准,提供高性能的 MCU,这是技术跨界,更是价值共振。”
自 2018 年成立以来,芯驰科技专注于高性能车规芯片研发,累计出货量超 800 万片,覆盖国内外 100 + 车型,服务 260 + 客户,包括上汽、奇瑞、长安、东风、一汽、日产、本田、大众、理想等主流车企,在智能座舱和智能车控领域稳居第一梯队。
孙鸣乐指出,具身智能与汽车电子在技术需求上高度同源:“具身智能和汽车有非常高的相似度,都需要好的 CPU 能力、AI 和实时处理能力,以及丰富的接口。从可靠性来说,汽车追求 10 年连续工作、极低失效率,这些标准同样适用于机器人 —— 工业场景下的设备一旦失效,可能造成更大损失。”
基于在车规领域积累的 ISO26262 ASIL-D 功能安全认证流程、硬件 ECC 校验、独立安全岛设计等技术,芯驰将成熟的车规级标准迁移至机器人芯片,为工业控制、服务机器人等场景提供高可靠底层算力支撑。
D9-Max 核心优势,一颗顶五颗
作为芯驰 D9 系列的旗舰产品,D9-Max 采用 “CPU+GPU+NPU+DSP+MCU” 多核异构计算架构,集成 12 核 Cortex-A55(主频 2.0GHz)、3 核双核锁步 Cortex-R5F(800MHz)、8TOPS INT8 算力 NPU 及 115GFLOPS FP32 算力 GPU,可同时运行 Linux、Android、RTOS 等多操作系统,实现 AI 推理、视觉处理、实时控制的高效协同。
孙鸣乐形象地解释:“我们希望一颗 SoC 能完成传统 5 颗芯片的工作 ——AI 处理器做端侧推理,应用处理器跑交互系统,高性能 MCU 处理实时控制,再加上安全岛做数据加密,最终让机器人‘眼、脑、手、脚’协同更高效。”
其核心亮点包括:
全场景算力覆盖:
- 高性能 CPU 集群支持复杂算法部署,适用于路径规划、人机交互界面渲染;
- 专用 NPU/DSP 单元强化端侧 AI 能力,可实现语音识别、图像语义分割等实时处理;
- 三核 Cortex-R5F 独立处理运动控制、安全监控等强实时任务,确保 μs 级响应精度。
丰富功能集成:
芯片内置 H.264/H.265 4K 视频编解码器,支持 9 路摄像头输入及 4 屏 1080p 同步显示,满足机器人多模态感知需求;同时集成 PCIe 3.0、USB 3.0、Ethernet TSN、12 路 CAN-FD 等 20 + 种通信接口,兼容工业总线与消费级协议,简化系统硬件设计。
车规级可靠性保障:
通过硬件级安全引擎支持 SM2/3/4、AES 等国密算法,实现安全启动与数据加密;采用全链路 ECC 校验(DRAM/SRAM/Cache)及独立电源监控模块,确保在 - 40℃~125℃宽温环境下稳定运行,满足工业机器人严苛工况要求。
机器人硬件架构的场景化落地
D9-Max 通过 “AI 处理器 + 应用处理器 + 高性能 MCU” 三合一设计 ,可替代传统方案中 5 颗独立芯片,显著降低系统成本与开发复杂度。旨在为机器人、工业控制等场景提供高可靠性、高集成度的计算解决方案。
以扫地机器人为例,传统方案需MCU+AP芯片+安全芯片组合,而D9-Max通过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隔离,BOM成本降低30%,开发周期缩短50%。孙鸣乐强调:“当应用发生爆炸性变化,融合一定是大趋势 —— 融合让软件更简单、系统更高效、成本更可控。” 其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 运动控制与感知融合:Cortex-R5F 核运行实时控制算法,配合 NPU 处理激光雷达 / 视觉 SLAM 数据,实现机器人毫米级定位与动态避障;
- 人机交互与生态兼容:基于 Android/Linux 系统开发语音交互界面,支持第三方应用快速部署,同时通过 TSN 时间敏感网络实现多设备同步控制;
- 安全与功能集成:独立安全岛模块提供身份认证、数据加解密服务,满足工业机器人对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双重需求。
目前,D9-Max 已进入样品测试阶段,未来将率先应用于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及高端工业控制设备。芯驰科技透露,该芯片可无缝复用 D9 系列成熟的工具链与软件生态,支持客户快速迁移智能座舱领域的开发经验,大幅缩短产品迭代周期。
生态赋能:从技术领先到价值复利
谈及产业发展,孙鸣乐提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 “生态指数论”:“技术是有限的,算力提升受限于工艺和成本,但生态是无限的 —— 生态不是做加法,而是做‘指数运算’,每一次协同都会成为下一次价值爆发的基数。”
孙鸣乐在演讲中强调:“D9-Max并非简单移植车规芯片,而是针对具身智能场景重构了计算架构。例如,通过三组CPU实现运动控制、AI处理与系统管理的解耦,同时集成MCU功能,单芯片即可替代传统多芯片方案。”
当前,D9-Max 依托芯驰成熟的车规芯片生态,已吸引超 50 家合作伙伴共建解决方案,覆盖操作系统(QNX、Linux)、算法厂商(SLAM 导航、语音交互)及设备制造商。通过平台化设计(硬件管脚兼容、软件共基线),D9 系列形成从入门级 D9-Lite 到旗舰级 D9-Max 的产品矩阵,满足不同场景算力需求,推动 “芯片 - 软件 - 应用” 生态闭环的快速落地。
结语
D9 Max 的发布,代表着汽车领域的芯片玩家正加速切入具身智能领域。
“汽车作为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其智能化经验将为机器人带来交叉创新 ——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迁移,而是通过车规级标准提升产业基线,让‘中国芯’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孙鸣乐展望道, 随着具身智能与汽车智能化的深度融合,芯驰科技的跨界实践或将为国产芯片在新兴领域的突破提供示范路径,印证 “懂芯更懂车” 的企业理念,正延伸为 “懂芯更懂智能终端” 的全场景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