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核心愿景之一是边缘计算,有时也称为移动边缘计算(MEC)。其理念是让移动网络运营商(MNO)能够将计算资源部署到更靠近基站的位置,从而实现超低延迟,并使其能够对优质服务收取更高的费用。
五年过去了,MNO至今仍基本未部署边缘计算。只有少数运营商尝试与搜索引擎公司合作,将数据发送到这些公司的云中心,而不是使用自己的计算资源。
目前主流模式仍然是电信网络将数据传输到“对等点”(通常称为互联网交换点),多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连接在一起交换流量。从那里,数据传输到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响应也通过相同的路径返回。
为什么边缘计算概念未能普及?
边缘计算承诺通过缩短数据处理所需的传输距离来降低延迟。然而,光纤传输数据的速度约为200km/ms。100km外的数据中心只会增加1ms的响应时间。
当前的5G网络延迟通常为30至40ms,最优情况下的私有网络延迟也仅为10ms左右。数据处理本身通常需要几毫秒,尤其是在涉及视频压缩等复杂任务时。通过将计算位置靠近设备来缩短1ms的响应时间,其实际意义不大。
此外,在大多数地区,1ms范围内可能存在一个已经拥有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大城市。这些大型设施能够提供更好的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在销售计算服务方面也比移动网络运营商(MNO)更胜一筹。因此,当今的“边缘”解决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传统模式,即移动网络运营商将流量传输到对等点,然后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进行处理。
私有5G网络是一个例外,它将流量路由到私有网络所有者的IT系统。虽然从技术上讲,这符合边缘计算的条件,但从功能上讲,它只是对等互连的另一种形式,只不过是连接到本地IT网络。
最近,关于MEC的讨论有所平息,因为移动网络运营商(MNO)意识到边缘计算既不是一项可行的部署服务,也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创收机会。事实上,MNO越来越多地将自身的计算需求集中化,将来自多个基站的基带处理整合到集中式单元中,而不是从网络边缘部署计算资源。
边缘计算的未来:6G能否带来转机?
目前,6G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尚不明朗。移动运营商(MNO)提倡“纯软件”更新以降低运营成本,而制造商则在推广速度更快、延迟更低的“超5G”。感知和AI原生能力等概念也在讨论中,但是否会分配新的频谱仍不明朗。
边缘计算要想获得发展动力,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需要延迟低于5ms的新应用
- 愿意为此类超低延迟服务支付更高的费用
- 额外分配频谱以支持低延迟空中接口
- 足够广泛的6G部署,使边缘计算能够在整个区域内实现
目前,所有这些似乎都不太可能实现。
大多数拟议的6G应用只是对5G承诺的重申,其中许多承诺尚未兑现。消费者和企业对额外支付5G服务费用兴趣不大,而获取额外的6G频谱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事实上,按区域划分,大多数国家/地区中频段5G(3.5GHz)的部署率仅为20%,这意味着6G的覆盖范围将更加有限。
人工智能和传感技术会改变游戏规则吗?
传感和人工智能是6G经常讨论的两个新应用。传感应用的市场需求尚不明确,并且在6G中实现传感可能需要高频频谱,而这并不完全适合通信需求。
人工智能应用通常需要快速响应时间,这或许可以证明边缘计算的合理性。然而,大多数人工智能工作负载要么直接在移动设备上运行(例如,人工智能助手、视觉处理),要么需要高性能处理,而这些处理最好在大型数据中心进行。很少有人工智能应用需要毫秒级的响应,而且也没有强烈的市场需求为通过边缘计算获得额外的1ms加速而支付额外费用。
一些行业领袖建议移动网络运营商出售其“闲置”的计算资源用于人工智能工作负载,从而利用其网络基带处理中未使用的容量,但这种想法是有缺陷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在非高峰时段也拥有过剩的容量,这使得移动网络运营商的计算资源变得没有必要。此外,在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和无线网络功能之间动态重新分配计算能力存在较高复杂度。
因此,将AI工作负载转移给MNO几乎没有什么附加值,而且不太可能成功。
边缘依然在云端
电信行业长期以来一直试图通过提供增值服务与超大规模运营商竞争,但往往以失败告终。移动网络运营商(MNO)一直难以在超大规模运营商和OTT服务提供商主导的领域获得发展,边缘计算也不例外。
近年来,事实证明,真正的“边缘”依然集中在位于主要城市枢纽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而不是网络边缘。
William Webb
William Webb是IEEE研究员、Motability基金会理事以及英国通讯管理局(Ofcom)前局长。
(原文刊登于EE Times欧洲版,参考链接:Why Edge Computing and 6G Intelligence Will Continue to Be 'Aspirations',由Franklin Zhao编译。)
本文为《电子工程专辑》2025年6月刊杂志文章,版权所有,禁止转载。免费杂志订阅申请点击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