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传感器企业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新兴技术和应用,以寻求新的增长点。

受益于2025年初以来实施的“国补”政策,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消费电子市场要明显好于全球。根据Canalys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同比增长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表现较为强劲,出货量同比增长5%,达到7090万部。除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补贴政策还扩展至家电领域,有效促进了家电市场的复苏,尤其是在中高端产品领域,推动了消费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

延续2024年度发展态势,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传感器行业保持小幅增长,这一趋势自然也得益于政策支持和消费复苏。然而,整体来看,成熟的传感器技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细分传感器市场增长不明显,使得一些传感器企业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和应用,以期打造新的增长曲线。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在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上仍与国际巨头存在差距,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的现象较为普遍。

持续向好企业利润微薄

本文统计、整理了24家中国传感器上市企业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从企业数据来看,延续2024年度行业回暖的大势,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传感器企业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图表1:2025第一季度中国传感器企业经营情况(不完全统计)

从企业营收来看,除了汇顶科技、中航成飞、森霸传感之外,绝大部分传感器企业均实现了正向增长。其中,思特威(108.94%)、苏奥传感(131.88%)、奥比中光(105.63%)、芯动联科(291.77%)均实现100%以上的增长。同时,从季度增长来看,除了华工科技、纳芯微之外,其他21家传感器企业都出现环比下滑,这主要跟春节这一传统淡季有关。从净利润来看,基本与企业营收同频增长,除了格科微、必创科技、森霸传感、灿瑞科技,其他企业都实现同比增长。

与此同时,从统计的24家中国传感器上市企业可以看出,中国传感器行业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营收规模过5亿元的企业还不到一半,企业净利润过亿元的企业仅1/5左右。这也印证行业客观情况:中国传感器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格局呈现“小而散”的状态。同时,国内传感器产业呈现碎片化特征,每个细分领域的市场空间有限,导致恶性竞争现象频发,企业利润微薄。

强者恒强,占据竞争优势

整体来看,中国传感器行业竞争激烈,主要受到技术、品牌和产业链协同等因素的影响。从企业个体来看,一些大型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1.韦尔股份

韦尔股份延续高增长态势,一季度狂揽64.72亿营收,同比增长14.68%,创下历年一季度营收历史新高;净利润8.66亿元,同比高增55.25%。这一增长的背后是该公司图像传感器产品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和汽车自动驾驶应用市场的不断渗透,特别是OV50H图像传感器正逐步替代海外竞争对手同类产品。受益于汽车智能化,韦尔股份车载CIS收入增长迅速,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其2024年度收入达到59.0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9.85%。当然,消费电子“国补政策”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拉动作用,也让韦尔股份图像传感器受益匪浅。

2.华工科技

华工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主体业务表现亮眼,营收净利润同比双增长。公司营业总收入33.55亿元,同比上升52.28%,归母净利润4.1亿元,同比上升40.88%。其中,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厂家对该公司PTC加热组件、传感器的需求快速增长。

3.中航成飞

中航成飞其前身未“中航电测”,曾是国内应变式传感器的龙头,产品广泛用于航空测量、智能交通等领域,技术门槛高,但细分市场规模有限。2023年,中航电测启动对成飞集团的收购,并于2024年完成资产重组,正式转型为航空装备整机制造企业。这一资产重组使中航电测业务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其资产规模也大幅上升,从细分传感器龙头转变为“歼-20制造商”,航空军品收入占比跃升至62%,传感器业务退居次席,仅为23%。今年2月,“中航电测”证券简称变更为“中航成飞”。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33.0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75.10亿元减少了81.10%,主要是受产品生产周期影响,本期销售产品同比减少。公司净利润为1.5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91亿元减少了89.50%。净利润的大幅下降与营业收入的减少直接相关。不过,由于并入成飞集团资产,中航成飞未来将受益于国防现代化与航空装备升级。

4.华润微

华润微电子在功率半导体和智能传感器领域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其中,在智能传感器领域,该公司产品包括MEMS压力传感器、烟雾传感器以及光电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作为MEMS传感器行业中的最大细分市场,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尤为广泛,但这一市场主要被博世、英飞凌等国外大型半导体企业占据,为华润微提供了广阔的替代空间。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3.55亿元,同比增长11.29%;归母净利润为8321.66万元,同比增长150.68%。

5.格科微

作为国内图像传感器大厂,格科微2025年第一季度则由盈转亏,出现了负利润的情况。尽管该公司营业收入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同比增长18.21%,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其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为-5173.09万元,同比增长-271.5%。这主要跟该公司销售毛利率持续下降有关,2022、2023、2024年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0.48%、29.57%、22.82%,变动趋势持续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格科微高端化转型仍处于初期,在车载芯片、AR/VR等领域开拓的第二增长曲线也未在企业营收、净利润上得到体现。未来格科微经营业绩,特别是净利润方面的改观,将取决于数款50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的市场渗透情况,以及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带来的新驱动力。

6思特威

思特威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达17.50亿元,同比增长108.94%;净利润1.91亿元,同比增长1264.97%。这一显著业绩跟该公司智能手机、安防、汽车电子三大领域全线爆发有关。其中,该公司在在智能手机领域与多家客户合作加深,高阶旗舰手机主摄、广角、长焦和前摄镜头的数颗高阶5000万像素产品,以及普通智能手机主摄的5000万像素高性价比产品出货量均大幅上升。应用于智能驾驶(包括环视、周视和前视)和舱内等多款产品出货量也同比大幅上升;智慧安防领域产品持续迭代,市场表现优异。

7.汇顶科技

国内指纹识别、触控芯片大厂汇顶科技2025年第一季度则呈现出净利润增长但营业收入下滑的态势。该公司2025年一季度营收10.64亿元,净利润1.95亿元,毛利率保持43.34%。其中,得益于出售DCT投资收益的增加,该公司净利润相对企业营收数据更好。同时,该公司业绩主要依赖于研发驱动,使其盈利能力在2025年第一季度有所提升,毛利率达到43.34%,同比增加了7.3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汇顶科技在控制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及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但企业营收下滑得关注,终端客户需求波动会影响长期稳定性。

8.睿创微

睿创微纳核心业务是红外热成像业务,占比90%以上,其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红外探测器芯片自主研发能力并实现量产的企业之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温、安防监控、汽车辅助驾驶、户外消费等领域。由于低空经济、工业测温、汽车辅助驾驶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该公司红外热成像产品市场需求旺盛。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1.37亿元,同比增长12.88%;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13.42%。

其他传感器上市企业不做重点赘述,部分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比如,汉威科技、四方光电、柯力传感、森霸传感等在细分领域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正在加速追赶国际先进企业,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企业规模和经营业绩来看,这些企业受制于国外企业垄断性竞争优势以及相关细分领域市场增长的限制,仍需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成熟市场增长缓慢,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最近几年,中国传感器市场整体保持增长,但成熟市场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特别是一些中低端传感器产品,不仅竞争激烈,形成“价格红海”,而且面临国际竞争压力。特别是国内企业在感知信息、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进一步限制了成熟市场的扩展,造成高端产品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新兴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成为传感器行业的重要增长点。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为传感器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2025年,在医疗、农业、环境监测、无人驾驶汽车、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领域,传感器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大。特别是无线传感器、微系统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类型,被认为是未来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

IDTechEx预测,到2033年,汽车传感器(包括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的年需求将增长六倍以上。而基于可穿戴技术在健康监测、下一代人机界面、工业物联网和扩展现实领域的广泛应用,预计到2035年,全球可穿戴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到72亿美元。GlobalmarketInsights也预测,到2026年,全球机器人传感器市场的价值将超过40亿美元。

目前,中国传感器企业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新兴技术和应用,以寻求新的增长点。其中,韦尔股份积极拓展汽车电子市场,其车载CIS已应用于宝马、奔驰、奥迪、特斯拉等知名车企,并与英伟达Orin平台认证。预计2025年其汽车CIS市场份额有望超过40%。而思特威积极拓展新兴蓝海市场,如AR/VR、医疗影像和人脸生物识别等领域。该公司开发了适用于AR/VR设备的高性能图像传感器,并与多家头部客户保持紧密合作。纳芯微则在与国际巨头价格战中亏损之后,开始押注人形机器人,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未来,中国传感器企业仍需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高端传感器领域,如MEMS传感器、惯性传感器等,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附加值,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同时,规模较小企业应专注于细分领域,通过专业化发展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此外,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传感器行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在提升产品性能的同时,积极开拓更多应用场景。

责编:Jimmy.zhang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传感器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提升了现代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从而催生了多个行业的前沿应用场景。
国科微表示,本次交易旨在响应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实施国产替代的关键布局,通过收购中芯宁波,丰富产品矩阵及服务品类,完善业务布局,掌握在高端滤波器、MEMS等特种工艺代工领域的生产制造能力,构建“数字芯片设计+模拟芯片制造”的双轮驱动体系。
四台宇树科技Unitree G1 人形机器人在四支业余队伍操控下展开激烈对决,最终由人工智能博主陆鑫操控的 “AI 策算师” 以精准的战术决策和稳定的发挥夺得冠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韦尔股份官方名称沿用多年,但“豪威”品牌早已深入资本市场。公司微信公众号自2022年起便以“豪威集团”名义运营……
三星显示表示,优先将Sensor OLED面板应用于Galaxy系列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上。此举将展示了其在高端产品市场中的竞争力。
目前实现具身智慧机器人主要分为两种路径,第一是“具身 + 智能”,是机器人企业让机器人设备变得智能化的专用场景化路径;第二是 “智能 + 具身”,主要是传统工业机器人路线,或是AI 企业把大模型具身化的机器人通用化路径……
混合动力汽车(HEV)曾经被视为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的中间地带,但如今已独当一面,发展成为具有自身市场意义的精密工程系统。为了满足现代 HEV 的需求,工程师正在不断挑战电源架构的极限,以实现更高的电压、更紧密的集成和更智能的连接。
高温环境会严重制约集成电路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亟需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攻克相关技术难题‌。
​广东芯赛威SFM8801 APOIS芯片实现硬件可重构与算法开源双突破
知存科技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及社区举办的第二届 “知存科技杯高校存内计算创新应用大赛”于近日正式开启。
6 月 10 日消息,赛富乐斯(Saphlux LLC)今日发布 T3 系列 0.13 英寸单片全彩 Micro LED 微显示屏,为新一代增强现实(AR)眼镜带来更丰富的显示内容与更高效的信息提示体
本文来源:智能通信定位圈“2025中国物联网企业出海与创新发展峰会暨“2024物联之星”年度榜单颁奖典礼”已进入倒计时!大会将在2025年6月17日于上海举行,聚焦AIoT出海与创新发展等话题,为出海
在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电机控制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正不断突破创新边界。近日据悉,峰岹科技(股票代码:688279)即将向市场推出IDE集成开发平台,作为电机控制领域的领军者,致力于打造完善的产品
Q需要为嵌入式AI模型提供多少样本数据?我在向客户介绍如何使用AI方法设计一款客户产品时,客户理解,AI嵌入式项目的开发都是围绕数据展开的,如此,我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客户的工程师需要采集多少数据
辅助驾驶的逐步普及,似乎并没有给所有上游芯片企业带来正向作用。作为从自动驾驶到量产辅助驾驶的核心参与者,英伟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本周,英伟达发布2026年财年的首个季度财报,截至2025年4月27日的
兆易创新GigaDevice宣布,将参加SNEC PV+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展位号:5.1H-B360),集中展示其在数字能源领域的创新成果。本次展会,
LG Display表示,通过提前偿还从LG电子借来的1万亿韩元贷款,公司将摆脱“长期亏损”的标签。虽然第二季度是季节性淡季,亏损在所难免,但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业务在从中小型(IT/智能手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调查,2025年第一季,全球晶圆代工产业受国际形势变化影响而提前备货,部分厂商接获客户急单,加上中国延续2024年推出的旧换新补贴政策,抵消部分淡季冲击,整体产业营
在半导体ATE领域深耕多年,派格测控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芯片测试解决方案,不断的提炼行业客户的需求,优化产品参数指标,经过数年潜心钻研,今天,我们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升级——正式发布自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