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间,国内半导体设计龙头韦尔股份(603501.SH)发布公告,拟将公司名称由“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豪威集成电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同步变更为“豪威集团”,证券代码“603501”保持不变。这一变动标志着这家市值超1500亿元的半导体巨头正式开启品牌战略升级,其背后是公司对图像传感器(CIS)业务核心地位的进一步强化,以及面向全球市场的全新布局。
CIS业务撑起七成营收,豪威品牌已成市场代名词
韦尔股份成立于2007年,以半导体分销起家,本次更名并非突兀之举。
2019年,公司通过并购全球第三大CIS厂商豪威科技(OmniVision),完成从半导体分销向芯片设计的关键跃迁。此次收购不仅带来豪威科技在 CMOS 图像传感器领域的 3000 余项核心专利,更使其迅速跻身全球 CIS 市场前三,2024年财报显示,其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收191.90亿元,占半导体设计业务收入的74.76%,成为绝对核心支柱。
从市场表现来看,豪威科技的技术实力已得到终端客户认可。其OV50H传感器先后搭载于小米14/15系列、荣耀Magic系列及华为P70系列旗舰机型,成功打破索尼、三星在高端手机CIS市场的垄断格局。在汽车电子领域,2024年9月豪威车载CIS出货量达1040万颗,超越安森美登顶全球第一,充分验证了其在智能驾驶浪潮中的卡位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韦尔股份官方名称沿用多年,但“豪威”品牌早已深入资本市场。公司微信公众号自2022年起便以“豪威集团”名义运营,投资者社区中“豪威”亦成为公司代称。此次更名,实质是让公司法律主体与市场认知实现统一。
剥离分销标签,强化集团化运营
对于更名动机,韦尔股份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此举旨在“更全面体现产业布局,准确反映未来战略方向,便于集团化管理及精细化管控。不存在利用变更名称影响公司股价、误导投资者的情形,也不存在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这一表述透露出两大战略意图:
其一,业务结构优化。 尽管韦尔股份已形成CIS、显示解决方案、模拟解决方案三大业务体系,但后两者营收占比持续萎缩。2024年数据显示,显示解决方案营收同比下降17.77%,模拟解决方案占比不足6%。相较之下,CIS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超10个百分点,成为唯一盈利增长极,这得益于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复苏以及 AI 技术推动消费电子需求回暖等因素。更名后,公司有望集中资源深耕高毛利赛道。
其二,治理架构升级。 伴随更名,韦尔股份同步推进董事会换届、股权激励调整及章程修订。激励对象从3444人缩减至3361人,期权数量微调至1998万份,此举被解读为优化人才绑定机制,为长期发展夯实基础。
行业竞速:车载CIS成必争之地
尽管豪威集团在CIS领域占据先机,但挑战依然存在。
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对手思特威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激增108.94%,增速远超韦尔股份的14.68%。车载领域,安森美、索尼等巨头正加速反扑,而CIS行业技术迭代迅速——豪威科技曾因错失苹果供应链,导致2011年起市场份额逐渐被索尼、三星超越,从50%跌至第三的历史,仍为前车之鉴。
此外,新能源汽车高级辅助驾驶的推广也为车载 CIS 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车载 CIS 已成为国内两大 CIS 厂商的必争之地。
对此,韦尔股份选择以集团化运营应对。一方面,通过更名强化“豪威”技术品牌,提升客户认知;另一方面,保留“集成电路(集团)”后缀,为未来可能的业务扩展预留空间。公司2024年出货量超110亿颗,研发人员占比达43%,硕博比例60%,显示其持续投入底层技术的决心。
市场反响
公告发布后,20日早间,半导体龙头韦尔股份高开0.26%,报128.55元,总市值1564亿元,显示市场对其战略调整的认可。投资者普遍认为,此次变更更像是一场“迟到的正名”, 可能推动公司估值逻辑从 “周期股” 向 “技术驱动型成长股” 切换,但需警惕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的风险。
业内分析师指出,豪威集团的未来取决于两大变量:一是能否在高端CIS市场持续挤压索尼、三星份额;二是汽车电子业务能否复制消费电子领域的成功。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车载CIS需求预计将以每年超20%的速度增长,而豪威集团在环视、周视、前视等场景的完整产品矩阵,为其构筑了竞争壁垒。
此次更名需经股东大会审议(定于 2025 年 6 月 10 日召开)、市场监管部门核准及上交所审核。若顺利实施,公司将同步更新规章制度、证照资质等文件,并可能在品牌推广、市场策略等方面推出配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