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英国AI初创公司Builder.ai正式宣布破产。这家曾估值15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在短短数年内从风光无限的行业新星沦为资本市场的“过山车”。 这家公司被揭露长达8年以“印度程序员冒充AI”的欺诈手段骗取融资,甚至被媒体称为“AI行业的Theranos”。
这种"人工冒充AI"的商业模式代表了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技术洗白(AI washing)。在这种模式下,公司将普通的技术服务包装成AI解决方案,以获取更高的估值和更多的投资。Builder.ai的故事成为近年来最典型的“AI洗白”(AI Washing)案例。
Builder.ai的崛起
Builder.ai(原名Engineer.ai)的故事始于2016年,当时由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在伦敦创立。公司的初衷是解决传统软件开发流程的低效问题,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简化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
在创立之初,Duggal对传统软件开发流程表示不满,认为开发应用程序的过程过于繁琐,效率低下。这种不满成为了Builder.ai的起点,公司宣称其使命是"让软件开发像点外卖一样简单",这一极具吸引力的愿景迅速吸引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的热度持续攀升,特别是在2022年ChatGPT发布之后,AI初创公司成为了投资者追逐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Builder.ai凭借其"AI驱动的应用构建平台"的概念,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
该公司的商业模式基于一个看似革命性的理念:通过AI技术自动化软件开发流程,使任何有想法的人都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开发出应用程序,无论是网络版还是移动版。
随着公司的发展,其估值也迅速攀升。到2023年,Builder.ai的估值已达惊人的10亿美元,成为英国融资最多的科技初创企业之一。在这一阶段,公司获得了来自卡塔尔投资局、软银DeepCore和新加坡Jungle Ventures等知名投资机构的青睐。这种迅速增长的势头使得Builder.ai成为了AI领域的明星企业,被广泛视为AI技术革新的代表。
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相继入股,并将Builder.ai集成至自己的云服务中。
在2024年6月,Builder.ai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微软从亚马逊挖来了高管Craig Saunders加入Builder.ai担任新职位。这一人事变动被解读为微软对Builder.ai技术实力的认可,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科技行业中的地位。同时,微软也成为了Builder.ai的重要合作伙伴,双方在多个领域展开了合作。
AI驱动下的“人工帝国”
早在2019年,《华尔街日报》就揭露了Builder.ai的“秘密”:其所谓的AI技术,实际上依赖大量印度和乌克兰程序员手动完成代码编写。多名前员工和合作开发者表示,公司内部缺乏真正的AI研发团队,所谓的“自动化开发”流程不过是将传统软件外包模式包装成AI噱头。例如,平台的核心引擎Natasha被宣传为“全球首位AI产品经理”,但其功能实则是由人工标注的规则库和决策树实现的。
根据Reddit上多位前员工的爆料,Builder.ai的技术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例如:
UI引擎无法生成可用代码:公司开发的Figma自动转React Native工具生成的代码充满硬编码和绝对定位,开发者不得不手动重写代码。
代码模块的“拼接游戏”:平台所谓的“模块化代码组件”实则是从开源库中复制粘贴的代码片段,缺乏真正的创新。
“AI产品经理”Natasha的真相:Natasha的功能仅限于简单的模板化任务,如生成用户故事和测试用例,其背后是人工维护的规则库。
这些技术漏洞迫使公司依赖大量低成本的外包程序员来填补空缺。一位前员工形容:“我们就像在给AI打补丁,而客户却以为他们用的是最先进的技术。”
Builder.ai破产
Builder.ai的问题逐渐显现。2024年3月,该公司开始暴露出财务问题,公司内部审计发现其2023年营收虚报20%-25%,2024年营收预期从3亿美元下调至1.4亿美元。
据彭博社报道,由以色列公司Viola Credit牵头的债权人团队最初被告知,Builder.ai 预计 2024 年的销售额为 2.2 亿美元。由于该信息尚未公开,知情人士要求匿名。他们表示,该公司后来披露,当年的实际收入约为 5000 万美元。多名Builder.ai前员工指控该公司多次虚报销售额,比实际订单量高出20%以上。这些前员工因涉及隐私信息而要求匿名。
不仅如此,公司长期依赖与Duggal关系密切的审计机构处理账目,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随着技术虚假和财务问题被曝光后,投资者迅速撤资。2025年5月,Viola Credit冻结了投资账户中的3700万美元,仅留下500万美元,但这些资金因政府资金出境限制无法用于发工资,最终导致Builder.ai破产,面对亚马逊和微软,还有未偿债务分别高达850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
在破产前的最后时刻,Builder.ai进行了大规模裁员:770名员工中220人被解雇,全球团队仅剩550人。现任CEO Manpreet Ratia在电话会议中承认,公司“无法从历史挑战和过去的决策中恢复过来”。
据《金融时报》报道,亚马逊和微软的债权方已启动法律程序,试图追回欠款。
创始人的法律纠纷
Builder.ai的骗局之所以能持续8年,与其创始人Duggal的个人魅力和资本市场的盲目追捧密不可分。
Sachin Dev Duggal是Builder.ai的创始人兼前CEO。他14岁开始组装电脑,17岁为德意志银行开发自动化货币套利交易系统,21岁在帝国理工学院期间创办云计算公司Nivio(估值达1亿美元),随后又推出照片分享应用Shoto。
Duggal真正声名鹊起,是源于他创立的Builder.ai。
Duggal在2025年2月辞去CEO职务,但并未退出董事会。他很快陷入印度当局的洗钱调查,并被指控涉嫌欺诈。尽管Duggal否认所有指控,称自己仅为“证人”,但他的律师透露,印度警方已冻结了其部分资产。Duggal的法律困境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加速了公司的崩溃。
值得注意的是,Builder.ai的破产被认为是自2022年ChatGPT发布以来,AI初创公司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倒闭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对公司的员工、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智能背后的人工?
2024年,亚马逊无人超市“黑科技”也被曝光是“拿1000个印度人换来的”,其AI技术背后的完全自动化其实是人类给AI打工。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亚马逊 “Just Walk Out” 服务真实性的质疑,人们纷纷感慨原本以为是高度智能化的无人超市,背后却依赖大量人工,甚至有人调侃称 “AI = Anonymous Indians(姓名不详的印度人)”。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生活中的那些自动机器后面,都藏着一个真人……
银行ATM机
自助加油机
实际上,这种操作的企业远不止亚马逊一家。2017年,研究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过一份关于新型技术炒作周期的报告。
受市场驱动,许多软件供应商追逐热潮,把AI技术纳入自家的产品战略。但大多数公司实际上挂羊头卖狗肉,虚假宣传,夸大其词等现象被称为“AI洗白”。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和专业判断,不被短期的热潮和概念所迷惑,而是专注于技术的真实价值和长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