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涉及 4000 亿市值的 “科系” 内部整合,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更折射出中国算力产业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闭环” 的战略转向。

2025 年 5 月 25 日晚间,A 股半导体与算力板块迎来重磅重组。

科创板芯片龙头海光信息(688041.SH)与主板算力巨头中科曙光(603019.SH)同步公告,拟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整合,成为 5 月 16 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首单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例。

光信息 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处理器设计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高端通用处理器(CPU)和协处理器(DCU),已成功完成多代产品的独立研发和商业化落地,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多个行业的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

中科曙光 主要从事高端计算机、存储、安全、数据中心产品的研发及制造,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能计算等业务,其控股股东为中科算源,上层股东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这场涉及 4000 亿市值的 “科系” 内部整合,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更折射出中国算力产业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闭环” 的战略转向。

芯片与算力产业链协同

作为国内算力产业链的核心玩家,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绑定由来已久。中科曙光持有海光信息 27.96% 股份,系其第一大股东,而海光信息的 CPU、DCU 芯片正是中科曙光服务器、算力平台的核心底层支撑。

2024 年,海光信息营收 91.62 亿元(+52.4%),净利润 19.31 亿元(+52.87%),研发投入占比达 37.61%;中科曙光营收 131.48 亿元,净利润 19.11 亿元,虽受行业周期影响营收微降 8.4%,但在高端计算、液冷数据中心领域保持领先 —— 其硅立方液冷技术使数据中心 PUE 低至 1.04,节能效率行业领先。

此次合并的核心逻辑在于 “软硬协同”。海光信息的 x86 架构 CPU(兼容国际主流生态)与 DCU(对标英伟达 A100 性能 70%),与中科曙光的服务器硬件、算力服务平台形成闭环。以 AI 训练为例,中科曙光的液冷集群可提升 GPU 利用率 30%,海光 DCU 的并行计算能力则降低模型训练成本,二者整合后,业内预计三年内科算成本有望下降 40%,推理时延缩短 50%。

重组新政策的首单示范

此次合并恰逢政策窗口期。2024 年以来,新 “国九条”“科创板八条” 等政策明确鼓励头部企业整合产业链,5 月 16 日修订的《重组管理办法》更首次将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纳入简易审核程序。海光信息作为科创板市值第一公司(3164 亿元),中科曙光作为主板算力龙头(906 亿元),其合并被视为 “科系” 资源整合的标杆。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曙光实际控制人为中科院计算所,海光信息虽无控股股东,但中科曙光的长期持股(承诺 15 年不减持)与人员交叉任职(如总裁历军同时担任海光董事),显示二者在技术路线、市场布局上的深度绑定。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合并不仅是资本层面的整合,更是中科院系在算力领域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体现 —— 通过芯片设计(海光)、硬件制造(曙光)、算力服务(曙光数创)的全链条打通,加速国产算力生态自主化。

产业破局:从 “补短板” 到 “筑长板”

在英伟达 GPU 受限、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此次合并直击两大痛点:

1.生态壁垒:海光信息基于 AMD Zen 架构的 x86 授权(已实现自主迭代),构建了金融、政务等领域的成熟生态,其自主研发的CPU芯片(海光二号)与协处理器(深算一号)已广泛部署于电信、金融等关键行业的数据中心。2024 年关联交易中,中科曙光采购海光芯片超 36 亿元,占其收入 40%。合并后,双方可共享客户资源,推动芯片在服务器中的深度适配,避免 “芯片造得出、生态用不起” 的尴尬。

2. 效率革命:中科曙光全国一体化算力平台接入 50 + 数据中心,海光 DCU 已在互联网大厂完成适配。二者结合后,可形成 “芯片定制 - 服务器优化 - 算法调优” 的全链路优化,尤其在大模型训练、智能风控等场景实现完全国产替代。以金融 OCR 识别为例,整合后的方案成本较英伟达方案降低 60%,已落地 500 + 场景。

资本市场预期

公告发布前,海光信息市值已超中科曙光 3 倍,换股比例成为市场焦点。参考历史案例(如 AMD 收购赛灵思,换股溢价约 20%),此次合并或采用 “市值加权 + 成长溢价” 模式,中科曙光股东有望获得海光信息新股补偿。二级市场方面,二者停牌前,海光信息 PE(TTM)达 147 倍,中科曙光 PE 为 46 倍,估值差反映市场对芯片赛道的高预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合并点燃了半导体行业并购预期。2024 年以来,北方华创收购芯源微、富乐德整合半导体材料等案例频发,国开证券指出,行业周期复苏叠加 IPO 放缓,并购成为技术获取与资源整合的主路径。

海光与曙光的 “科系整合”,或带动电科系、电子系等央企加速内部重组,形成 “国家队” 算力集团军。

挑战在于自主化的 “双刃剑”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本质是中国算力产业从 “分散突围” 到 “生态协同” 的必然选择。在 DeepSeek 等大模型倒逼算力升级、“东数西算” 工程深化落地的背景下,这场 4000 亿级的整合不仅是技术与资本的融合,更是国产算力从 “可用” 到 “好用” 的里程碑。

然而尽管前景可期,合并仍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是技术自主性争议上,海光信息依赖 x86 授权,虽已研发自主指令集 “C86”,但核心架构仍受限于国际专利。有业内人士指出,“授权可控不等于技术自主,需警惕未来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中科曙光的液冷技术虽全球领先,但服务器整机毛利率仅 18%,低于行业平均 25%,整合后能否通过规模效应提升盈利是关键。

其次是整合复杂度,两家公司员工超万人,业务重叠(如服务器与芯片的协同)、文化融合(科创板创新基因与主板国企风格)均需磨合。历史案例显示,科技企业合并首年协同效应释放率不足 40%,如何平衡 “技术理想” 与 “商业现实”,考验管理层智慧。

责编:Luffy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任正非明确表示,中国在芯片领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自主能力,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
本文精选十大边缘人工智能芯片,涵盖了从能在边缘设备中处理GenAI的芯片到专为视觉和超低功耗应用而设计的产品。
A20芯片的性能提升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性能的显著增强和能效的大幅提升。根据行业预测,相比前代产品,A20芯片的性能将提升约15%,而功耗则将降低30%。这意味着iPhone 18 Pro在保持相同电池容量的情况下,将能够提供更长的使用时间......
本文将深度聚焦边缘智能发展现状、技术突破、落地瓶颈等话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赋能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不同行业对AI本地化处理有着各自的迫切需求。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AI向边缘侧发展。
中国初创公司DeepSeek今年初发布的AI模型,在硅谷乃至整个AI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略带一丝担忧。
混合动力汽车(HEV)曾经被视为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的中间地带,但如今已独当一面,发展成为具有自身市场意义的精密工程系统。为了满足现代 HEV 的需求,工程师正在不断挑战电源架构的极限,以实现更高的电压、更紧密的集成和更智能的连接。
高温环境会严重制约集成电路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亟需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攻克相关技术难题‌。
​广东芯赛威SFM8801 APOIS芯片实现硬件可重构与算法开源双突破
知存科技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及社区举办的第二届 “知存科技杯高校存内计算创新应用大赛”于近日正式开启。
AI司机 发自 副驾寺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喝咖啡,看News,各种出差体验最新的车,见各种有意思的人获取最酷的认知。这大概就是智能车参考编辑部的日常,现在这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式向
本文来源:智能通信定位圈“2025中国物联网企业出海与创新发展峰会暨“2024物联之星”年度榜单颁奖典礼”已进入倒计时!大会将在2025年6月17日于上海举行,聚焦AIoT出海与创新发展等话题,为出海
6 月 10 日消息,赛富乐斯(Saphlux LLC)今日发布 T3 系列 0.13 英寸单片全彩 Micro LED 微显示屏,为新一代增强现实(AR)眼镜带来更丰富的显示内容与更高效的信息提示体
一凡 发自 智车入库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智能辅助驾驶退热了?上海车展落幕,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明确的否定答案:智能辅助驾驶仍然是车企的必争之地,这是当前竞争最激烈、变化最剧烈、用
近日,阿尔特汽车宣布正式进军机器人产业,该公司最新战略布局取得突破性进展 —— 由阿尔特联合云视科技、上海乙蜂共同投资的北京阿尔瑞特智能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尔瑞特)已完成注册并举行成立庆典。
本文来源:智能通信定位圈~END~一键三连,这次一定!点分享点收藏点在看点点赞
辅助驾驶的逐步普及,似乎并没有给所有上游芯片企业带来正向作用。作为从自动驾驶到量产辅助驾驶的核心参与者,英伟达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本周,英伟达发布2026年财年的首个季度财报,截至2025年4月27日的
在半导体ATE领域深耕多年,派格测控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芯片测试解决方案,不断的提炼行业客户的需求,优化产品参数指标,经过数年潜心钻研,今天,我们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升级——正式发布自研
兆易创新GigaDevice宣布,将参加SNEC PV+ 第十八届(2025)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展位号:5.1H-B360),集中展示其在数字能源领域的创新成果。本次展会,
LG Display表示,通过提前偿还从LG电子借来的1万亿韩元贷款,公司将摆脱“长期亏损”的标签。虽然第二季度是季节性淡季,亏损在所难免,但随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业务在从中小型(IT/智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