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5 日晚间,A 股半导体与算力板块迎来重磅重组。
科创板芯片龙头海光信息(688041.SH)与主板算力巨头中科曙光(603019.SH)同步公告,拟通过换股吸收合并方式整合,成为 5 月 16 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后首单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例。
海光信息 作为国内领先的高端处理器设计企业,主要产品包括高端通用处理器(CPU)和协处理器(DCU),已成功完成多代产品的独立研发和商业化落地,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多个行业的数据中心,以及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商业计算等领域。
中科曙光 主要从事高端计算机、存储、安全、数据中心产品的研发及制造,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能计算等业务,其控股股东为中科算源,上层股东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这场涉及 4000 亿市值的 “科系” 内部整合,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同,更折射出中国算力产业从 “单点突破” 到 “生态闭环” 的战略转向。
芯片与算力的产业链协同
作为国内算力产业链的核心玩家,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绑定由来已久。中科曙光持有海光信息 27.96% 股份,系其第一大股东,而海光信息的 CPU、DCU 芯片正是中科曙光服务器、算力平台的核心底层支撑。
2024 年,海光信息营收 91.62 亿元(+52.4%),净利润 19.31 亿元(+52.87%),研发投入占比达 37.61%;中科曙光营收 131.48 亿元,净利润 19.11 亿元,虽受行业周期影响营收微降 8.4%,但在高端计算、液冷数据中心领域保持领先 —— 其硅立方液冷技术使数据中心 PUE 低至 1.04,节能效率行业领先。
此次合并的核心逻辑在于 “软硬协同”。海光信息的 x86 架构 CPU(兼容国际主流生态)与 DCU(对标英伟达 A100 性能 70%),与中科曙光的服务器硬件、算力服务平台形成闭环。以 AI 训练为例,中科曙光的液冷集群可提升 GPU 利用率 30%,海光 DCU 的并行计算能力则降低模型训练成本,二者整合后,业内预计三年内科算成本有望下降 40%,推理时延缩短 50%。
重组新政策下的首单示范
此次合并恰逢政策窗口期。2024 年以来,新 “国九条”“科创板八条” 等政策明确鼓励头部企业整合产业链,5 月 16 日修订的《重组管理办法》更首次将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纳入简易审核程序。海光信息作为科创板市值第一公司(3164 亿元),中科曙光作为主板算力龙头(906 亿元),其合并被视为 “科系” 资源整合的标杆。
值得注意的是,中科曙光实际控制人为中科院计算所,海光信息虽无控股股东,但中科曙光的长期持股(承诺 15 年不减持)与人员交叉任职(如总裁历军同时担任海光董事),显示二者在技术路线、市场布局上的深度绑定。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合并不仅是资本层面的整合,更是中科院系在算力领域 “集中力量办大事” 的体现 —— 通过芯片设计(海光)、硬件制造(曙光)、算力服务(曙光数创)的全链条打通,加速国产算力生态自主化。
产业破局:从 “补短板” 到 “筑长板”
在英伟达 GPU 受限、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此次合并直击两大痛点:
1.生态壁垒:海光信息基于 AMD Zen 架构的 x86 授权(已实现自主迭代),构建了金融、政务等领域的成熟生态,其自主研发的CPU芯片(海光二号)与协处理器(深算一号)已广泛部署于电信、金融等关键行业的数据中心。2024 年关联交易中,中科曙光采购海光芯片超 36 亿元,占其收入 40%。合并后,双方可共享客户资源,推动芯片在服务器中的深度适配,避免 “芯片造得出、生态用不起” 的尴尬。
2. 效率革命:中科曙光全国一体化算力平台接入 50 + 数据中心,海光 DCU 已在互联网大厂完成适配。二者结合后,可形成 “芯片定制 - 服务器优化 - 算法调优” 的全链路优化,尤其在大模型训练、智能风控等场景实现完全国产替代。以金融 OCR 识别为例,整合后的方案成本较英伟达方案降低 60%,已落地 500 + 场景。
资本市场的预期
公告发布前,海光信息市值已超中科曙光 3 倍,换股比例成为市场焦点。参考历史案例(如 AMD 收购赛灵思,换股溢价约 20%),此次合并或采用 “市值加权 + 成长溢价” 模式,中科曙光股东有望获得海光信息新股补偿。二级市场方面,二者停牌前,海光信息 PE(TTM)达 147 倍,中科曙光 PE 为 46 倍,估值差反映市场对芯片赛道的高预期。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合并点燃了半导体行业并购预期。2024 年以来,北方华创收购芯源微、富乐德整合半导体材料等案例频发,国开证券指出,行业周期复苏叠加 IPO 放缓,并购成为技术获取与资源整合的主路径。
海光与曙光的 “科系整合”,或带动电科系、电子系等央企加速内部重组,形成 “国家队” 算力集团军。
挑战在于自主化的 “双刃剑”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本质是中国算力产业从 “分散突围” 到 “生态协同” 的必然选择。在 DeepSeek 等大模型倒逼算力升级、“东数西算” 工程深化落地的背景下,这场 4000 亿级的整合不仅是技术与资本的融合,更是国产算力从 “可用” 到 “好用” 的里程碑。
然而尽管前景可期,合并仍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是技术自主性争议上,海光信息依赖 x86 授权,虽已研发自主指令集 “C86”,但核心架构仍受限于国际专利。有业内人士指出,“授权可控不等于技术自主,需警惕未来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 中科曙光的液冷技术虽全球领先,但服务器整机毛利率仅 18%,低于行业平均 25%,整合后能否通过规模效应提升盈利是关键。
其次是整合复杂度,两家公司员工超万人,业务重叠(如服务器与芯片的协同)、文化融合(科创板创新基因与主板国企风格)均需磨合。历史案例显示,科技企业合并首年协同效应释放率不足 40%,如何平衡 “技术理想” 与 “商业现实”,考验管理层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