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天眼查及企查查平台最新工商变更记录,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边界")于6月10日完成重要管理层调整。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董明珠正式卸任相关职务,由李绍斌接任法定代表人并出任执行公司事务的董事、经理,同时谭建明退出董事行列。
此次人事变动引发业界对格力电器芯片战略布局的关注。
零边界成立于2018年8月,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是格力电器在集成电路领域的重要战略载体。企查查数据显示,该公司由格力电器100%控股,主营业务涵盖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销售,电子产品销售及技术进出口等。据本站此前报道,该公司专注于空调等家电主控芯片及功率器件芯片的研发,承载着格力电器突破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的关键使命。
管理层调整细节与背景
此次工商变更显示,李绍斌除接任法定代表人外,其职务由原经理、董事变更为执行公司事务的董事、经理,全面负责公司运营。
公开资料显示,李绍斌为硕士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他在格力电器履历丰富,历任商用空调设计与开发部部长助理、部长,总裁助理等职;2017 年 2 月起担任总工程师助理,2025 年 4 月升任副总裁。
李绍斌
李绍斌长期任职于格力电器技术体系,曾参与多项核心产品研发,其接任被视为格力强化芯片业务技术驱动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董明珠此次卸任并非完全退出芯片业务。作为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她仍通过上市公司层面主导战略方向。业内人士分析,此次调整或与格力电器持续推进的管理架构优化相关。2025年4月,格力电器完成新一届董事会换届,董明珠虽卸任总裁职务,但继续担任董事长,并明确表示将聚焦战略规划与人才培养。
格力芯片战略持续深化
尽管管理层调整,格力电器在芯片领域的投入未见减缓。
事实上,零边界的前身是格力通信技术研究院的微电子所和功率半导体所,自成立以来,其业务从单一的定制化研发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专注于工业级 32 位 MCU、AloT Soc 芯片和功率器件的设计研发、软件方案、系统应用、生产质量、市场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供应商。公司设计研发的 EM32 系列、EAI 系列芯片产品通过 ESD 第三方权威检测及格力电器内部多环节检测,可靠性指标达业界领先水平;大规模量产及使用后,不良率低于 10ppm,达到同类进口芯片同等水平。
董明珠此前曾表示,格力造芯片是作为中国制造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且格力建成亚洲第一座全自动化的碳化硅工厂,未使用国家一分钱,整个制造过程由格力自己完成。不仅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为其他半导体厂提供整套环境设备。
据公司财报披露,2024年格力电器研发投入超60亿元,其中零边界承担的"空调主控芯片国产化"项目取得突破,部分产品已实现量产应用。格力内部人士称,零边界正加速推进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发,旨在构建从设计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
相关阅读:
此次人事变动恰逢全球半导体产业波动期。格力电器通过全资控股零边界,既规避了外部供应链风险,也为智能家居生态提供底层技术支持。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白皮书》数据,2024年中国家电芯片市场规模达820亿元,自主可控需求迫切。
行业观察:专业化运营趋势显现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指出,李绍斌接任标志着零边界进入独立运营阶段。"相较于集团高管兼任,专职技术型管理者更利于芯片业务的市场化运作。"他同时强调,格力电器通过全资控股模式,既保持战略一致性,又赋予子公司灵活决策权,这种架构在海尔、美的等企业的芯片布局中亦有体现。
随着物联网时代到来,芯片已成为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格力在芯片领域动作频频。2018 年投资 10 亿元成立珠海零边界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专注芯片设计研发;同年投资 30 亿元参与闻泰科技定增成为第二大股东;2019 年认购三安光电 20 亿元定增资金 。借助投资完成技术积累后,格力转向自主研发,2020 - 2022 年陆续推出空调芯片、手机芯片、物联网芯片。2024 年 12 月,投资近百亿元建设的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芯片工厂建成投产,拥有年产 24 万片的 6 英寸 SiC 芯片制造及封装测试能力 。
格力电器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包含零边界在内的智能装备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3.7%,显示战略转型成效。此次管理层调整,或为格力芯片业务下一阶段发展注入新动能。
